“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的需求

2016-04-12 04:33陈琳
视听 2016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内容

□陈琳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的需求

□陈琳

面临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媒体行业本身及其人力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对作为媒体核心力量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需要创新思维,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媒体人力资源;技术;互联网;用户;创新

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从过去的Web1.0时代演变为基于“社交”的web2.0时代,并正向基于“人工智能”的web3.0时代迈进①,伴随着技术迅猛发展,传媒环境瞬息万变。

大数据、云计算方兴未艾,移动互联、可穿戴设备、VR技术、AR技术又如火如荼发展。对于新闻行业而言,这是继“古登堡革命”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媒体所处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变,技术、内容、受众都有了不同角度的阐释。作为媒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人力资源也面临着新的需求。

一、传媒环境的变化

传媒从业人员面临的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盈利、用户、技术等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利润分流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的环境发生了逆转,以BAT三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占领了互联网传媒市场的半壁江山,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多数用户。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由于用户的忠诚度和粘滞度较高,数量庞大,互动又较为频繁,而且呈现的信息又契合受众需求,逐渐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渠道。②与此同时,以阿里为代表的诸多应用也在不断媒体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深度挖掘人们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而对受众偏好做出预测,使其信息整合的媒体性质逐渐增强,从而加大了传统媒体的竞争压力。广告商很大一部分从传统媒体分流到了互联网平台,使得传统媒体行业利润减少,从业人员经营惨淡。

(二)受众能动性增强,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社会化媒体纷纷涌现,我们已经从“大喇叭时代”进入了“网络麦克风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可能,信息的不对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众媒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海量的信息,极大增强了用户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更高——及时、精准、有料。与此同时,受众开始参与新闻的发布制作,公民新闻也开始浮出水面,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再是专业媒体的专利,个人也可以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第一时间发布。这种背景下,传媒做为信息瞭望者的功能逐渐弱化。传统传媒从业人员面临的挑战也不言而喻。

(三)技术日新月异,新闻生产流程不断变革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蓬勃兴起,给新闻领域也带来了巨大转变。如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抓取和新闻图表化、可视化成了新闻发展方向,物联网、移动互联、VR和AR技术、机器人报道新闻都推动着传统新闻业生产流程的变革。

以机器人新闻为例,美联社和雅虎在用机器人Wordsmith代替人类编辑写财报和体育报道,《纽约时报》数字部门开发的Blossom可以辅助编辑挑选出潜在热文,使得推送文章达到病毒式传播的效果。此外,《华盛顿邮报》使用“Truth Teller”机器人核实新闻的准确性;2015 年9月10日,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首发了国内第一篇机器人写的稿件,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除了深度的调查报道和特稿以外,消息这种传统的新闻形态,将逐渐不需要记者的介入。这是个不可逆的大趋势,对传媒从业人员也是颠覆性的挑战。

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猛烈的夹击,用户的流失、盈利低迷等因素使得传统媒体机构也意识到转型融合、拥抱“互联网+”的必要性。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真刀真枪地比拼过后,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面临人才严重不足的困境。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关键仍然在于人才,面对新形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更需要更新人才,靠人才来带动传媒的一系列变革。

二、传媒人力资源应对之道

众媒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媒介人力资源?传统媒体行业的人力资源又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笔者认为,应该从思维和技能两方面加以考虑,思维是核心,技能是保证,二者并行,相互配合,才能保证传媒人力资源的能力最大化地发挥。

(一)思维是核心

从思维这一角度讲,主要包括用户意识、内容意识、创新意识、人文主义思维等四个方面。传媒从业人员要尽快放下自己以往的垄断权威姿态,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从业人员的生产运作方式。在思维方面要紧抓三个关键词:用户、创新、内容。

1.用户至上

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海量信息的易得性等特点,使得用户有极大的能动性挑选自己喜欢看的新闻甚至是自己发布新闻。因此,作为传统传媒从业者,为了赢得关注度和用户流量,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必须时刻以受众的视角为中心,将“受众是否喜欢看我的内容”贯彻在整个生产流程之中。同时,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也可以借助用户的力量,通过众包机制进行内容生产。

现今,我们正在进入“智能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存在过多冗余信息。不仅受众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无所适从,传统媒体也陷入了信息过载的巨大漩涡中,传播了大量重复和无用的信息。在“信息智能化”时代,时间本身就是极为重要的机会成本。过多没有针对性的信息不仅会大量消耗读者的时间,还会使得读者厌倦。只有精准的、个性化的信息才能勾起读者付费的欲望。这就需要通过技术进行筛选,把读者不需要的大量信息过滤掉。④

以今日头条为例,它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它为用户推荐有价值、个性化的信息,能在5秒内通过算法解读使用者的兴趣DNA,10秒更新用户模型,从而为用户进行精准的内容推荐。截止到2016年4月,今日头条累计激活用户数已达4.7亿,日活跃人数超过4700万,月活跃人数超过1.2亿。

媒体只有和用户保持零距离,给用户极致的体验和差异化体验,才能与用户共同创造价值。长此以往,良好的传受关系可以将用户发展成粉丝、粉丝转化为社群,进而转化为社群经济,为传媒创造新盈利点。

2.创新思维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颠覆自我的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拒绝墨守成规,接受新事物,尝试改变新闻的不同生产方式,以及各种新突破,培养创新思维,迎接智能信息时代。

一是行业认知的转变。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要做好如下工作的角色转变:从“内容服务商”转变为“信息服务商”;从单纯的传媒产业链条延伸到信息服务链条,尤其是进一步延伸到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商业;从过度依赖广告的单一盈利模式向更为丰富的盈利模式转型。其次是跟上新技术的创新观念。以现在发展正热的VR/AR技术为例,媒体从业人员都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去了解、使用、拥抱新科技新思维。

在技术领域创新方面,虽然VR和AR技术尚在发展中,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两种技术代表了未来新闻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我国在这一领域和国外相比开发较晚,传统领域的传媒人才应抓住有利时机,探索这种新科技在传媒的报道和运用方式。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兴起时没赶上新媒体发展的契机,现在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在web3.0时代,通过其扎实的专业素养,运用创新思维和意识,通过VR和AR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反败为胜。

3.内容为王的思维

虽然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但内容产业的黄金时代才刚开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图片、音频、视频、H5页面等形式大放光彩,但这些并不是我们冷落内容的理由。没有内容的形式就像无根之花,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迎来持久的生命力。

首先是做出贴合用户需求、定位精准的内容。如比较火的自媒体papi酱,虽然内容短小精悍,但却搞笑轻松幽默。诸如“七大姑八大姨逼婚盘问”“情人节送女朋友什么礼物”等话题,刚好抓住了人们日常关注的痛点和热点,定位符合用户吐槽和减压的心理和需求。她甚至用这种戏谑的方式成为了平凡生活中的减压代言人,以自黑和吐槽的方式,稳坐第一网红的交椅,在网红经济的新风口中扶摇直上。

其次是做深度内容。未来机器人报道新闻也许会成为主流,所以传媒从业人员更需要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人大硕士雷洋事件,大部分新闻报道仍浮于表面,正所谓号外满网络,内容独憔悴。真正的有深度、有思考、有分量的报道却少有。吴晓波曾刊发文章称:“敢死队犹在,特种兵已死。”在媒体领域,资深调查记者的培养从来都是最昂贵的。他们的独立精神和专业素养,是衡量一个媒体乃至国家传媒的核心指标。但是,过去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资深记者的大批量流失,传媒行业面临深度内容人才严重不足的困境,所以媒体亟需培养一批有能力写出深度内容的优秀人才。

4.人文主义思维

注重人性关怀和受众权利的维护不仅是传媒的社会责任所在,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现实生活需求。充满人性味道的媒体更容易被人们所接纳,也才能具有更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当今,在机械工业传媒语境和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传媒从业人员心浮气躁,为了追求新闻而不择手段,以及为了追求新闻时效性抢发新闻,导致假新闻、黄色新闻泛滥,不负责任的报道满天飞。作为有理性的人,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传播真善美声音,弘扬正能量,让新闻内容多一点温情,少一点冰冷。在数据化、机械化的背后,传媒从业人员要努力探求新闻的社会意义,实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让技术有温度,数字有伦理,传媒有责任。

(二)“一专多能”的人才

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黄志敏(2015)指出:“目前媒体机构不缺传统媒体时代需要的记者、编辑等适应传统媒体的专业人员,但普遍缺乏既有新闻专业背景又懂新媒体、会编程、可以可视化数据展现新闻的人员——即一专多能的人才。”新媒体技术为新闻提供了数据化、可视化、多媒体化等全方位传播方式,必然要求新闻内容生产者掌握多种技能。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对技术的依赖更深。

因此,传统媒体人力资源要想在互联网领域中占一席之地,必须扩展知识面、完善技能体系,做到“一专多能”。这样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各种内容呈现方式的优劣势,并将它们有机融合,更有助于熟悉每个工种的内容生产方式,加强沟通与合作。“互联网+”背景下,未来传统媒体可能更多地将主阵地转向互联网这一平台,如何在新媒体已占领高地的背景下弯道超车,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工作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史安斌,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向[J].新闻记者,2016(01).

②张彦华.大数据时代国内传媒产业的挑战与机遇[J].现代传播,2013(11).

③请注意!这条新闻是腾讯机器人写的[DB/OL].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5/0911/02/B36U6L8600014Q4P.html.

④郭全中.传媒业新趋势分析与探讨[J].出版广角,2014 (05).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互联网+创新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