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芳
试析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习成
何维芳
法治意识属于社会意识,是关于国家法律和国家治理方式,即以法治理国家的一种心理认知和行动体认。它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应然要求,也是“法治中国”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其成为合格公民的重要因子。对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进行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必须立足于他们专业背景孕育下所形成的身心特质:注重法治课程的“专业化”与专业课程的“法治化”渗透,打造教、学双主互动,构建教学场域;高度重视实践教育,提高法治教育实践课教学时数,激发学生参与法治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校社共建,增强体验式学习,提高法治技能,增强法治信仰;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增强法治教育线上联动,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法治意识的内化和外显。
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的有效建立,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乃是作为其基础以支撑整个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的意识与观念的确立,是作为其内在灵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1]法治社会表现为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法治意识的全民化,且全民化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而“民众法律意识的启蒙和培育是一个国家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2]。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这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应然要求。体育院校体育运动专业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特别是培养体育专业化、职业化从业人员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渠道,事关中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法治化发展的未来。因此,深入开展我国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对培育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治是古代先哲毕生的政治追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应然诉求和实然状态,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治理机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然,对于法治内涵的理解历经千百年,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领域有着不同见解。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治中的“法”必须得到人们的“普遍服从”且人们普遍服从的法必须是“良法”。1959年印度德里国际法学大会则赋予了法治3原则:维护尊严;守护权威维持秩序;司法独立。在中国法律界,法治素有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说。梳理发现,法治包含3层含义:(1)有完备的法律(良法)体系,法律的制订要科学、专业,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渗透到生活的诸多细节之中;(2)人们认同、信仰法律,知道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掌握法律知识,拥有运用法律的技能;(3)全社会呈现出法律价值观,法律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不仅知法、懂法,还用法、爱法、护法,内化成法治意识,外化成法治行为。
法治意识属于社会意识,是一种关于国家法律和国家治理方式,即以法治理国家、社会实践的心理认知和行动体认。具体包括:(1)公民或组织对法的认知,如法的特征、法的功能、法律的作用;(2)公民或组织对法律赋予公民、组织的权利、义务的认知体认;(3)公民或组织对法律的权威性认可度及信仰状态,还包括公民或组织对法律至高无上地位和权威的维护。
大学生法治意识习成实质就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大学生自觉习得法治意识的实践过程。一方面,高校或相关教育机构发挥主导功能。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精神诉求,通过显性的课程教育和隐性法治环境的营造,实现线上和线下全社会的联动,培养满足法治社会进程要求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另一方面,大学生应顺应时代潮流及社会对法治公民的需求,积极主动参与法治价值观的建构与内化,增强自身对法治的心理认同和理性自觉,成为合格现代公民。
为了有的放矢地开展法治教育,培育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必须客观真实反映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现状。为此,课题组以成都体育学院和其它在蓉高校的体育院系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项大学生为抽样调查对象,共发放了问卷1 200份,回收1 028份,有效问卷1 017份,有效率84.75%。同时,就大学生法治意识问题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和学生。尽管此次调研只涉及到在蓉的体育运动专业,但同时代背景下,同样的招生政策下,差不多的生源素质下,也较能客观呈现当下四川体育运动专业乃至全国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现状。
2.1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但认为法律权威不够高
当前的大学生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法治中国”目标下及中国反腐进程中大案要案审理所呈现出来的法律权威有所上升。但囿于身边事例的“非法治化”所引起的落差,有89.65%的学生认为法律的权威不像书本上所宣称的那样至高无上,其中有49.06%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制于金钱、权力和人际关系,是强势话语集团的“护身符”。事实上,学生中还存在很多错误的法治观念,如“法律与己无关”、“法律无用”、“法律可畏”、“法律无好事”、“法律虚无”等。
2.2了解法律的途径多样化但效果不明显
懂得法律知识,知晓法律程序是正确运用法律的前提和基础。《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里的必修课,是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技能的主渠道,但高达89.64%的同学认为这些课程的课堂效果差。除此之外,网络媒体、法治宣传讲座、法治橱窗专栏、《今日说法》类型的电视节目、报纸也是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的基本途径,但得益于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社交传媒方式的迅猛发展,借助网络来了解法律的比例最高,占到87.46%,其它依次为33.58%、27.89%、10.5%,研究生则会在做论文时因查重问题去关注论文著作方面的相关法律。
2.3日常生活中对法律的关注程度不够,对具体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如人意
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有法可依、科学立法是法治的前提。瞬息万变的社会不断催生出新问题,法律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制订、修改、完善、补充、废止。同时,法律的执行、司法的公正度、公民守法、护法情况等是否会受到大学生的关注?调查显示,比例高达74.56%的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就如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因而不会过多去关注,16.76%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去了解、关注,8.68%的学生表示会在有所需要的情况下关注,进一步了解会发现,学生关注是因为面临毕业签约或者遭遇需要用法律来解决之事。正是因为对法律的关注度不够。所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除了知晓一些常见的如民法、商法、婚姻法等名词外,对于具体的法律内容不甚了了。即便是当下与他们切身权益息息相关的如“高等教育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法”真正知晓甚至掌握的内容并不多,可谓“一无所知”。
2.4权利义务观淡薄
在询问“学生是否每天主动了解学校、系的发展情况”,仅有15.46%的学生回答“会”,有26.89%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关注,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不太会主动关注(除非被要求)。在问及“如若遭遇不公正待遇,会否去主张自己的正当权益,向相应的职能部门提起申诉”,有12.43%的学生认为会“借助法律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28.48%的学生要“视情况而定”;59.01%的学生表示“不会”。在问及“你是否清楚奖学金的评审方法?”,82.4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只有17.52%的学生表示清楚。28.47%的学生大学4年“不太清楚辅导员老师办公室在哪里”至于其它办公室比如学院办公室、院长、书记室等,高达64.2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当问及“有小偷进宿舍偷东西,你抓住小偷会怎么做?”,可喜的是,72.38%的学生认为应该“先报警”,但遗憾的是有54.32%的学生未分清私权和公权的区别,他们表示“在等候警察来时则会痛打他(小偷)一顿,方能解恨”,他们似乎不是很清楚“打”是一种故意伤害。当问及“如何看待在网上发表议论同学是非,甚至诽谤言行”,86.39%认为“无伤大雅”。当问及“在兼职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不公正待遇时,会怎么处理?”高达96.47%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在进一步询问为何选择“忍气吞声”时,学生众口一词的说法是“公司有势力”“法律途径太过繁琐,耗时耗力还耗钱”“没签合同”等。至于“吃饭要向店家索取发票”“进餐要排队”“不在借阅的图书上乱涂乱画”等事宜,他们知道“应该”但实际上却未执行。由此可见,作为学生和公民,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什么,懂得似乎也不多,即便知道,责任观念不强,认真履行的比例也不高。
毛泽东在《新闻工作文选》中反复强调,宣传工作不能无的放矢,必须要看对象,要与群众相结合,要了解群众,做到有的放矢。同理,开展法治教育,培育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必须基于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的身心特质。
3.1注重法治教育课堂形式和内容结合学生化
“任何思维方式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其出发点和基本要素。”[3]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基础薄弱,理论功底差,理解能力不强,他们最头疼最厌恶的就是上文化课。因此,如何提高法治课堂的吸引力,让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吸引人,就需要法治教育专业教师狠下功夫且下对功夫:(1)实现《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自我消化。研究透彻,信任法律、信仰法律,把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化为自身的潜意识;(2)把握好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关系。法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更加有效地与法律打交道[4]。课前调查,认真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精神诉求、生活场域、生活方式、喜好等,找到法治教育与学生需求的结合点,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充分发挥传统课堂和时新慕课的优势,注重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场景的转换与链接,注入微视频、动漫、电影、电视等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课后搜集,了解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关于法治教育课堂内容、效果的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3.2注重实践教育,引入体验式、参与式教学
体育运动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机能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顾名思义,体育运动专业学生是以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专业并以形成、获得某项运动技能为目标的学生。尽管体育运动专业课程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之分,要求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训练,但学习的内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寻求身体运动技能的习得。注重实践、长期实训使他们侧重于自身体育运动技能的提升,愿意且必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体能进行体育运动训练,也形成了他们的特质——好运动爱实践。“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5]因此,实现法律教学本身很强的实践性和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轻理论重实践,喜欢活动,善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教育,适当降低纯理论课时数,提高法治实践课教学时数,引入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具体来讲,教师应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通过别具匠心的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其中并不断地思考、接纳、灵活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类似问题的技能和主动性;带领学生走进庭审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的权威,领略法律的震撼力,了解庭审的整个过程,知晓庭审程序;开展“模拟法庭”,根据真实的案件将学生分组:审判长、公诉人、控辩律师、证人等,请学生根据角色分配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促使学生收集事实、澄清问题、分析信息、得出明智的结论,并在庭审现场各司其责地进行角色扮演,庭审完毕后请专业人士进行一一点评和补充,与已做出判决的案件进行比对,找出异同,加深学生对相应法律知识的印象,践行法庭审理的基本程序,塑造学生的法律行动力;连线明星案件,利用名人效应和追星心理,将明星(特别是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关注的体育明星)侵害他人而受到起诉审判或者明星权益受损而提起的维权诉讼等案件呈现给学生,告知他们违法的风险、犯罪的成本和权益的维护;开展“法律见习或实习”,实习是搭建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毕业前的专业实习是每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将法律实习作为专业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他们进公司、企业、社区、派出所、法院、检察院等地见习或做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实习,以此更直观地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治技能,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3.3抢占法治教育传播网络制高地,充分发挥微时代微环境网络媒体的自我教育之功能
“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动作范围,因为它使象征形式能传输到时间与空间上分散的、广大的潜在受众。”[6]互联网、数字化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不再局限于时空的限制。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以“95后”为主体,他们正好处于信息传播革命化的时代。电视、电脑、手机、网络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便利为他们高强度运动训练之余带来了无限乐趣。博客、微博、微信、陌陌等新的交流平台及其他充裕的网络资源使他们乐于其中,乐此不疲,为他们逃避枯燥乏味的“理论课”提供了舒适的“港湾”。因此,利用网络平台,特别是新新媒体传播的崛起,设置专门的法治教育网站,将有正确主流价值引导的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动画、剧情、课件、游戏为一体的法律法规、法律案例、法学讲座及时、时时传播,注重搜索引擎使用的方便快捷。同时,根据网络论坛和留言、微信平台收集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对社会法治问题的看法,及时反馈、处理与回应信息,并加以正面引导。
3.4发挥法治教育通识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老师(导师)各自优势,提高法治教育的效益
常言:亲其师,信其道。体育运动专业学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信奉专业老师、敬畏专业老师或导师,对辅导员也是“言听计从”,但对通识课教师,则显得不是那么“尊敬”和“听从”。因此,要对专业老师或导师进行相应的法治教育系统培训,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方式,推动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践行法律,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法律意识讯息。同时,要推动专业老师(导师)将法治意识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如武术套路、拳击、散打课教学中不仅要增强身体练习,传承文化,增强竞技技术,也要注重武德,更要告诫学生一身绝技也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教学中要自动嵌入流氓行为、黑哨、兴奋剂、改年龄等违法行为,其违反了哪些法律、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等;在高尔夫、攀岩等教学中要主动引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
辅导员在对体育运动专业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诸如奖贫贷助困、党团员发展、违纪惩处、请假、文体活动、三下乡、志愿服务等过程中不囿于人情,严格程序,讲求公开,透明。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告知学生重程序、重规则、重校纪,规则会保护权益,约束不当行为,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规则意识、程度意识的洗礼。
法治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体育院校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校。因此,要给予法治教育相对独立的地位,用专业课的思维经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聘任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对于那种非法律专业的老师则应加大法律培训力度,加大法学知识素养考评指标,对于不合格人员应转移安置。鉴于体育运动专业学生整体文化素养不高轻理论的特性,还要对法治教育课教师的授课能力、教学方法进行培训,致力于用大众化、时代化、生活化、网络化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将高深莫测的法治理论转换成浅显易懂的法治知识,从而吸引学生、教化学生。实现法治课程的讲授与体育运动的相结合。在法治教育核心课程《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讲授过程中一定要融入体育运动,向学生传授《体育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程序法》,有关体育中的刑事法律问题,体育中的反兴奋剂法律,体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体育中的人权法律等,凡此种种。务必采取“引进来”的政策,一方面,聘请国内外法律专家、法学顾问、律师、法官与学校的法治教育教师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一手的最新法治资讯、法律案例、法律条文等,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寻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聘请这些法律专业人士作为客座老师并纳入教师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法治讲座。
[1]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353.
[2][法]皮埃尔罗桑瓦龙.吕一民,译:《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7.
[3]陈中立,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35.
[4]张冉.践行法治: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9).
[5]博登海默.法理学,邓正来,译.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60.
[6][英]约翰B汤普森,高铦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化[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286.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of Legal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Sports Training
HE Weifang
Legal consciousness which is about the law and the governing methods of one country belongs to social consciousness,and it is ones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and actionable structure. Being the necessary request of constructing the rule of China,legal consciousness is the essential accomplishment and an important element for undergraduates to be a qualified citizens.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Sports Training,we must cultivate their leg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background;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ecialization of legal course and lega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create an interaction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and form the teaching site.We need to emphasis on practical teaching;increase the teaching hours of legal education and encourage the initiative in participating in learning laws.What’s more,we realize the common construction of school and society,strengthen the experimental emotion,improve the legal ability and faith;completely use the we-media and new media,enlarge the legal education online and realize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internalization silently. Key words:Sports training major;Undergraduates;Legal consciousness
G807.4
A
1007—6891(2016)03—0008—04四川体育科学2016年(第35卷)第3期SICHUAN SPORTS SCIENCE Vol.35,No.3,2016
10.13932/j.cnki.sctykx.2016.03.03
2015-12-07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2014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SZQ2014049)。
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四川 成都,610041。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04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