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华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陈勇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文/五华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陈勇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上。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生活中,家长、老师、学校甚至学生本人常常把测验、考试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终端评价,这导致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唯分数论”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往往会导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后果,而这样的后果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与我国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是相悖的。
不管是课堂教学评价还是学生学业评价,评价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虽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评价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的评价中,依然多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而不是参与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成为被评价对象。这种单方面的、直线式的、孤立的评价,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评价往往成为权力人士单方面的活动。这既不利于评价质量的改善,也不利于评价的民主化。
1.正确评价学校教学质量
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该所学校的学生有多少人考上了名牌大学,有多少人考上了名高中,有多少人考上了名初中,一切以升学率论英雄。我们还应该考虑到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身心健康、后续学习能力强、懂礼仪知廉耻、不管在哪里学习、生活、工作,总会抱有感恩学校的心等等。只有这种多角度、宽视野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2.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评价一个教师教学质量如何,也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生有多少人考上了大学,有多少人考上了名高中,有多少人考上了名初中。同样应该考虑到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个人身心发展、团体合作精神的养成、敢于质疑的品质、后续学习能力的形成等多方面的因素。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根据学生在某一阶段的测试成绩给予终结性评价,而是增加了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等多方面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综评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2.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评价不是为了筛选而是服务于多元。评价不是成绩排名而是把评价扩展到教育的“全领域”。当代教育评价已突破了课堂,扩展到评价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水平、课程计划、教育战略等领域。
从量化评价到成长性评价。早期的教育评价主要是使用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方法,后期则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谈话、问卷、调查、观察等形式做具体分析。
评价日益重视自我评价。评价者从被动评价的客体走向评价的主体是一种革命。事实证明,评价者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比评价更重要。
3.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第一,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学习。
第二,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其中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第三,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做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在对学生的评价之中,可融入一些非学业性的评价,如对学科兴趣、学习方法的形成、学习态度的提升、学习伙伴的期望、对学科老师的期望等,在日常教学和评价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方面给予关注。了解学生学习之外个体因素提供给教师作为评价的依据,提高了非学业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给学生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