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孙晋良:执着于理想

2016-04-12 01:17上海国资孙玉敏
上海国资 2016年6期
关键词:火箭复合材料材料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院士孙晋良:执着于理想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求知欲望

尽管已多种荣誉称号加身,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孙晋良却一直强调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普通的科研工作。

孙晋良是中国复合材料研制领域的领军人物,曾摘得我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光华工程科技奖。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科研工作是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用碳/碳复合材料。火箭发动机是火箭发射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在火箭上的地位,尤如心脏和心血管系统在人体中的地位。孙晋良和团队研制成功的各类碳/碳复合材料,已被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及防热系统应用,为航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任何经历都是理想实现的过程

中学时代的孙晋良曾一度喜好文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他的兴趣逐渐转向了数理化,并且特别偏爱化学,那时他就期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化学工作者。

1963年,孙晋良中学毕业,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所有的志愿全部填报了化学专业。

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孙晋良本不打算考大学,中学老师看他成绩那么优秀,替他可惜,劝他试试,他参加了高考,最终考进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学校里的孙晋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课余时间喜欢听音乐、做运动和阅读。

1970年,孙晋良被分配到上海第一缝纫机厂烘漆车间劳动。当时,他虽抱有满腔热情,希望能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也经常问自己可以为社会做什么,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很多时候他找不到方向。

然而,车间里的工人师傅们却对这个大学生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报到一个月后,就把他调到机修组,希望他用所学为改变车间的面貌出力。

“一个人没有被人重视时,往往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充满失落感。而一旦提供你奋斗的舞台,需要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你就会觉得自己掌握知识浅薄,知识面狭窄。”

孙晋良在大学的化学专业属于理科,而且由于“文革”的影响,大学的学业实际上并没有全部学完。“我当时虽然是个大学生,却连图纸也看不懂搞不清。而在车间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需要机械、电气、涂料应用和施工技术等很广的知识面。”

于是,孙晋良利用业余时间,依靠大学练就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机械、电气等课程,并学习了车、钳、刨、铣等有关机械加工技术和电工技术,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孙晋良也注意知识的补充和积累。一方面他深入车间熟悉、了解各道工序,另一方面积极向车间有经验的老人学习,与有关技术人员一起搞设计、搞改造,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试验,使车间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在上海缝纫机一厂研究、试验“电泳涂漆”新工艺期间,为配合试验,孙晋良边学边干,虽然这并不在他的专业范围之内,但通过实践和学习,他同样掌握了这项当时的新技术,并试制成功了可控硅整流器。

孙晋良在缝纫机厂只工作了3年时间,但他从中学到了大量的知识,经受了实际工作的锻炼和考验,为今后投身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孙晋良经常以亲身经历寄语年轻人:自学能力非常重要,主观能动性更要加强。“在上海缝纫机一厂工作时,开始时,我不会喷油漆,但我利用所学专长,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把原来的喷漆工艺改成静电喷漆,把原来溶剂型油漆改成水溶性的油漆,还设计了一条100多米长的生产流水线。”

“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探索、认识,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进一步得到了学习、提高和知识的积累。每一个人由于自己的学历、资历、经历、基础不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都会有差异。但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孙晋良强调。

从零开始

1974年前后,孙晋良被调到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一年后,上级希望孙晋良负责主持一项重要配套项目的研究工作——研制防热耐烧蚀的碳/碳复合材料。

对于当时的孙晋良来说,既无主持科研工作的经验,又面临一门新兴学科,要挑起这付担子,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孙晋良十分珍惜这个锻炼自己的良好机遇,他在团队中年纪最小,只有29岁,但他决定一试。

由于要研制的碳/碳复合材料将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国际市场上对此技术极难获得。孙晋良和团队“白手起家”,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所有关键技术。

“当时我们连这个材料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困难可想而知。”他们要研制的材料,必须耐高温、耐烧蚀、耐冲刷,因为材料要衬在火箭发动机的喉部“咽喉要道”。火箭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发动时,被称为喷管“喉部”的喷火口承受着巨大而长时间的喷射量,温度至少有3000摄氏度。就算钢铁,1000多摄氏度也会即刻熔化,孙晋良他们要研制的材料,如果不是耐高温、抗烧蚀、耐冲刷的特种材料,衬在火箭发动机的喉部周围很快会被熔化。

在没有原材料、没有技术、没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三无”条件下,孙晋良和团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回忆起那时在实验室度过的日日夜夜,孙晋良仍记得那些失败的痛楚和攻克难关的艰辛。

但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孙晋良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身边有的同志熬不下去了,想打退堂鼓,他多次鼓励,“越是没有人研究过的东西就越值得大家去研究,去探索”。因为接触到某种材料而引起皮肤过敏,孙晋良浑身肿痒,脸部严重水肿,医生曾劝他暂时离开实验室,但他拒绝了。因为当时正值实验的关键时期。

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文献和资料,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经过无数次试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孙晋良和他的科研团队终于研制成功了碳/碳复合材料。

“一年多以后,最初的材料就被我们研制出来了,后又经过多次持续改进。高温下,材料强度不但没有降低,还略有增强。当时,相关领导看了,都表示惊讶,没想到我们能做到那种程度。”

除了用于火箭发动机喉衬,孙晋良和团队发明的这种材料,在很多地方都能用,比如飞机刹车片、轨道交通、医疗器械、人工关节等处。

多年来,孙晋良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4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及部委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外技术封锁情况下白手起家,研发出一系列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重大项目的特种材料。

孙晋良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的发展,往往是多门学科的综合发展,研究碳/碳复合材料涉及纺织、化工、冶金、机械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不仅我自己学习了许多相关专业的知识以及有关的工艺技术,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还组织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共同探索,以取得研究的成功。”

“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或仅有狭窄的知识面,远远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而不断地学习、探索、创新,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是每一个科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对科技人员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孙晋良强调。

“团队获奖要比自己获奖开心得多”

孙晋良始终认为,科研工作仅靠一个人是做不成的,必须靠一个团队共同的努力。所以他始终强调团队协同作战。

孙晋良特别注重团队的建设,他鼓励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申请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以提高他们的战略眼光和提炼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他鼓励学科交叉,注重个人创造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机结合。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时任校长的钱伟长教授,多次请孙晋良回母校发展。

2000年,在钱伟长、徐匡迪等领导的努力下,孙晋良带领的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碳/碳复合材料项目组整建制调入上海大学,成立了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孙晋良担任主任。

研制碳/碳复合材料的这些年,孙晋良带了3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经常鼓励他们勇挑重担。2011年,一个国家级项目招标,孙晋良提出让年龄30出头的李红担任负责人,参加招投标公开答辩。公开答辩在北京进行,孙晋良和中心其他专家陪着李红一起飞北京。没多久,好消息传来,项目中标。得到如此好的锻炼,这让李红至今都很感动。

在孙晋良的带领下,团队及团队成员也获得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孙晋良说,“团队获奖要比自己获奖开心得多。”

“他很低调,不喜欢追求那些名利。”这是孙晋良科研团队成员的一致看法。在他们的记忆中,孙晋良很少提及自己的成果和功绩,每次获得荣誉他感谢的都是团队和大家的努力。对于一些荣誉称号,孙晋良也不怎么热衷,常常是跟他多次提及,他才意识到有这么一回事。不过通常他还是会拒绝,因为觉得与其花时间去写材料走流程,还不如将这些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科研工作上。

孙晋良喜欢文艺,尤其喜欢唱歌。他说,这个爱好,不但可以帮他缓和科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消除工作的紧张感,也帮他建设了一个和谐的有朝气的团队氛围。“我们的团队,是真正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团队,保持到现在,有几十年了,非常不容易。”孙晋良强调。

2014年11月,孙晋良因为身体不适入院治疗,检查发现心脏的两根血管堵塞程度,已分别高达95%和99%,就在半月前,他还强忍不适坚持主持了第196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科技发展论坛。而在医院为他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后不久,他又踏上了工作岗位。

“科学研究既然是探索未知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良好的求知欲望。”孙晋良表示。

猜你喜欢
火箭复合材料材料
浅谈现代建筑中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民机复合材料的适航鉴定
最美材料人
材料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TiO2/AC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RGO/C3N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