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国资》实习记者 杨月萦
释放经济活力——访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
文‖《上海国资》实习记者 杨月萦
新经济企业的培育和成长离不开风投机构
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了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重塑经济动能、释放经济活力是当前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上海国资》:中国新经济的当前态势是什么样的?
肖林:新经济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泛,它不仅包括“互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甚至还包括农业中推进的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等等。发展新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顺应科技创新和消费模式的新趋势,培育经济发展的新技术含量,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另一方面,要强化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培育发展的新产品、新服务。
近年来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新经济发展的力度,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都增长在10%以上。在新业态方面,网上零售额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长到26.1%,增速也超过了16个百分点,新产品的市场销售也快速增长,比如新能源汽车,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长达到了83.7%。尽管新经济新动能与传统的动能在体量和能级上还不能相提并论,但新经济的新动能,在创造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近年来看,投资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物流等新兴行业用人需求占比不断提升。另外根据阿里巴巴最新的财报显示,阿里巴巴创造的直接就业机会超过1500万人,并带动了3000万人左右的间接就业。所以新经济对就业的强大吸纳能力,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就业状况总体稳定,好于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综合而言,发展新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
《上海国资》:近年来,国内一直鼓励创新创业,这与发展新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肖林:新经济的发展源于创新创业的催化转化,发展“新经济”必然要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与创新创业密不可分,可以说新经济的特点就是创新经济,就是创新创业驱动的经济。从2014年开始,中国政府提出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加速了创新创业环境的完善,营造了适合创新的文化氛围,构建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比如说融资环境、中介服务环境、信用环境、风险管理机制,等等。不断完善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说法律法规等,从而把市场的活力、年轻人创新的激情能够充分的释放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也加速了创新创业载体的打造,鼓励支持一些闲置的厂房或者调整的一些资源,包括原来的一些园区等多种场所再利用,鼓励支持孵化基地等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催生了“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快速发展。近两年来,与新经济相关的初创企业,中小企业不断涌现,截至今年三季度日均新登记的企业1.46万家,比2015年同期每天增长了2000家左右,可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了市场创新创业的热情,也催化了新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上海国资》:创投、风投机构在新经济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肖林:创投、风投机构是新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这种支撑作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新经济企业离不开创投、风投的资金支持,新经济企业生产经营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又没有抵押贷款的能力,也没有信贷记录,致使间接融资和银行贷款是非常困难的。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投风投可以为新经济企业的培育发展提供有利的资金支持。
二是新经济企业离不开创投风投的管理支持,创投风投的加入有助于新经济企业法律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基本关系,同时能够帮助创业者看到自身模式和模式思维中的缺陷,使得企业运营管理不断完善。
三是新经济企业离不开创投风投的信息支持。创投风投机构的品牌效应,渠道信息等可以为新经济企业开拓产品市场提供有力的支持。
所以要培育新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有序转变,创投风投的服务支撑必不可少。
《上海国资》:当如何利用在金融方面的优势来促进创新?
肖林:关键是以市场化的办法来支持。原来政府也有很多专项资金,但分散在各个部门,今后怎么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办法,比如发展风险资本市场,设立科技银行、保险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对下一步金融支持科创中心建设非常重要。
《上海国资》: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肖林:首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和主导架构尚未确定,为上海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带来难得的机会窗口。其次,上海具有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开放度较高,能够广泛参与全球创新网络。第三,上海具有健全的制造业体系和活跃的融资体系,可以为创新提供强大支撑。第四,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为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但当前上海推进创新也面临诸多突出挑战。
一是禀赋基础与全球创新城市尚存差距。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孕育发展,创新技术、知识产权、软件、设计等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断提高。和纽约、伦敦等科技创新中心相比,上海在这方面还有许多薄弱环节。
二是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够。上海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跨国企业,国有企业创新活力不强,而外资研发中心受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主导,创新的外溢效应不足,和本地企业尚未建立紧密合作。同时,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仍需强化。
三是个性化生产方式使产业体系面临冲击。互联网时代个性化生产日益盛行,为更敏锐地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更多企业选择在消费地生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分工格局。对上海来说,可能导致一部分外资回流,同时不少本土企业还不能适应个性化生产的要求,亟待进行调整。
《上海国资》:您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有什么建议?
肖林:上海必须从开放和前瞻的视角出发,顺应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转型的趋势,重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培育富有活力的互补式协作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第一,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也包括产业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
第二,构建富有市场机制内在活力的协同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上海要积极借鉴硅谷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念,构建开放协同的互补创新网络,形成高校、企业、研发机构、风险资本和各类中介机构紧密互动的生态群落,为创新成果的竞相涌现营造良好环境。
第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企业,关键是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为此,要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破除不合理的准入障碍。
第四,广泛集聚和培育各类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体系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上海要大力引进海内外创新人才,结合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升级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和引进科技研发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