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晓玲
给娘端到屋里吃
◎ 孙晓玲
对于奶奶,我的父亲孙犁始终心存感念。
我的家乡是老革命根据地,解放得早。父亲在部队工作,奶奶就成了革命军属。每年村里开军属茶话会,都是我奶奶代表全家人参加。刚解放不久,有一天,奶奶推碾子碾着了手指,父亲闻讯赶来,把奶奶送到村里的部队卫生站,将掉了指甲盖儿的手指头上了药。奶奶不久就痊愈了,少受了好多罪,她欢喜地对人们说:“沾了儿子的光喽。”
我们住在山西路时的情景,我早已记不清了,但对住在多伦道大院后楼右侧二楼的情景,却印象深刻。快八十高龄的奶奶足不出户,爱盘着腿儿坐在木床上,靠着窗户,她隔着院墙能看到外面一片平房小院内的婚丧嫁娶、市井百态,一点儿也不闷。
父亲常探着身子站在她的床前,很专注地跟她说话儿,嘘寒问暖。那时父亲工作很辛苦,白天要看稿件,晚上还要写作,每天都写到夜里一两点钟。睡不着觉,他就在走廊里走来走去,路过奶奶的房间,忘不了推门看一看她是否盖好了被子,怕她着凉。吃饭的时候,奶奶拄着拐棍儿,到厨房来吃,父亲总是先扶她慢慢坐在小板凳上,然后拣好菜,一箸一箸地夹到她的碗里。
那时候,家里生活并不宽裕,熬条“拐子”就是伙食大改善。父亲知道母亲爱吃鱼,专拣中段儿往她碗里夹。奶奶高兴地对人说:“我是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真是越老越有福。”再后来,父亲对我母亲说:“别让咱娘出来吃了,给她端到屋里吃吧!”
奶奶心地善良。那时候,我们那儿粮食普遍不够吃,周围乡邻向我家借粮的不在少数,奶奶从没有回绝过。奶奶带我大姐来天津时,对那些乡邻讲:“我要去天津,到我儿子那里去住了,你们借的粮食,我都不要了。”这些乡亲们都很感激她,送了又送,难舍难离。
儿孙绕膝,儿媳端饭递汤,孙女给她洗脚,脸上绽开菊花瓣儿似的奶奶心满意足,幸福地活到了84岁。她最深情的一句话是:“好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在旧社会,她生了七个孩子,却因贫困只养活了我父亲这么一个儿子。她最精彩的一句话是:“俺家振海(孙犁的小名)生下来就是有出息的。”
(摘自《布衣:我的父亲孙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图/南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