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周志平
【点题】
事实上,“防火防盗防记者”和“媒体应对”这样的提法,都是极其不正确的媒体观念,直观生动地反映出了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心理恐慌和能力恐慌。新常态下,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各种能力,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从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到周恩来领导《新华日报》,从白色恐怖时期重庆地下党历尽艰险坚持出版《挺进报》,到现在党和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政务微博、微信等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新舆论平台,利用媒体来教育群众、组织群众、鼓舞群众和指导工作,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一贯的工作方法。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播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给执政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技术的日趋完善、民众的信息诉求以及治理能力提升的客观要求都呼唤着现代民主政治在与媒体打交道上要具备较高的素养和能力。
但是现实情况下,“防火防盗防记者”却依旧是一些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一种普遍心态,“媒体应对”成了当前一些干部培训班的主要课程。事实上,“防火防盗防记者”和“媒体应对”这样的提法,都是极其不正确的媒体观念,直观生动地反映出了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心理恐慌和能力恐慌。新常态下,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各种能力,刻不容缓。
树立正确的媒体观
马克思主义媒体观告诉我们,从本质上看,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就是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当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息传播已由过去的“让你知道”变为“我要知道”,以“供求”为主导的信息传播转变成以“需求”为本位的信息获取。在这样的“媒体化社会”中,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媒体的社会功能,记者不是“洪水猛兽”,媒体也不是敌人。面对媒体,领导干部的心态应该包容开放,要将媒体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
当前,不可否认部分领导干部存在把自己与媒体对立起来的情况,从内心深处排斥媒体的采访,导致在不得不接受采访时,出现被动与紧张的状态,处于“占下风”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怕监督、怕曝光、怕批评。但是,在“人人都是媒体传播者”的时代,纸是包不住火的。不仅如此,事实证明,经过非正常手段暴露出来的问题,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因此,良性的“政媒关系”应该呈现一种“朋友”而非“敌人”的状态。只有善于运用媒体的领导干部,才能在与媒体共同进行信息发布和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与信任关系,做到第一时间知情、第一时间宣传、第一时间行动。
提高媒体沟通能力
现代社会下,媒体资源已成为各国执政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恰当地利用媒体,可以使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同媒体沟通的能力,有效借助媒体来提高执政能力与水平,提升党和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首先,艺术表达,把握分寸。领导干部在与媒体交流的时候,需把握说话的方式与语言的分寸。媒体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切不可用部署工作、传达精神、满嘴官腔套话的那一套来应付老百姓。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达应为人民群众所愿意接受的语言,做到真诚大方,不卑不亢,言简意赅,直指问题关键。同时,时代在进步,领导干部的语言和思维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之所以在网上引发关注和热议,就是因为他巧妙地引用了当时的网络流行语。因此,领导干部平时应及时了解新闻热点和网络热词,做一个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潮流的“新闻发言人”。
其次,主动发声,引导媒体。领导干部要能做到主动引导媒体走向,借媒体之力做好正面宣传。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要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关切等,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等。这便要求政府部门做到建立健全宣传机制,通过定期的新闻发布,使媒体自觉地围绕政府部门所发布的信息和议题来进行宣传报道。同时顺应新闻规律,运用传播技巧,有目的地策划新闻事件,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牢牢把握宣传话语权,从而有效避免宣传的走样、变形,最后达到通过媒体让群众了解政府的办事程序、认可政府的处理思路、理解政府的实际困难、支持政府的解决措施的目的。
善学善用新媒体
习近平深刻指出,如果党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可能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新媒体的兴起,给传播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给执政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了解各类媒体,知道如何使用媒体,成为积极的媒体用户已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根据权威统计,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而我国政务微博账号近28万,政务微信公众号已逾10万。“两微多端”(微信、微博,多种移动新闻客户端)已成为新媒体政务发展的趋势。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树立“网络就是机遇”的新观念,提升新媒体沟通能力;要善于把网络当作有效通道,由此了解真实民情民意,从而及时了解社会的难点热点,针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要在准确判断舆情、坚持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与网络舆论场进行良性互动,开展沟通、对话与交流,既不盲目迎合网络舆论,也不无视网民声音,而是要在网络舆论与主流舆论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回应社会关切,疏导社会情绪,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此外,还要善于化解网络危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拓展了舆论监督和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形式,另一方面也助长了非理性情绪与网络暴力的蔓延。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网络有风险”的危机意识,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表明立场态度,占领信息制高点,消除网民困惑。
提高媒体素养
开放的政府与封闭的政府,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政府官员是否必须直接面对公众和媒体,处理舆情。西方的领导干部踏上仕途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怎么运用媒体,和媒体打交道。有些西方国家在中小学就有媒体素养课程。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君子敏于行讷于言”的传统儒家观念,使得许多领导干部先天上并不具备与媒体良好沟通的能力,工作后又缺乏主动学习提升媒体素养的自觉性。因此,要实现领导干部媒体素养全面、长效、可持续提升,还需要建立管用的教育培训机制。要利用党校、行政学校、高校对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根据社会需求和媒体发展,让领导干部熟练掌握不同事件背景下应对媒体、处置舆情的根本方法。
新常态下,媒体无处不在。每一位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媒体打交道,如何尊重媒体、应用媒体,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武汉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