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辩福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5年,其时SARS的“余威”还在人们心中震荡、艾滋病更是让人“谈艾色变”,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立广西首个艾滋病科,对艾滋病病人进行定点收治。然而,很多护士都不愿意从事艾滋病护理。杜丽群得知医院的计划后,第一个站出来:“我愿意加入艾滋病科。”
杜丽群觉得,自己是党员,应该走在前面带好头。有人听到杜丽群加入艾滋病科的消息后担心地问:“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难度大,大部分患者为吸毒人群,并发症多,有时还会有过激行为,你不怕吗?”
杜丽群回答:“如果连医生护士都不敢照顾病人了,病人就真的是被抛弃了。我不愿看到艾滋病患者成为全世界的弃儿。”为艾滋病感染者服务是杜丽群想做的事。她放弃了相对安逸的工作,从第一个主动报名,参加防艾知识的培训和进修,到主动请缨,转战艾滋病科这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岗位,一干就是这么多年。
加入艾滋病科后,杜丽群首先做的就是招募培训团队新成员,制定相应护理规程及护理工作制度,筹备建科日常用品等。在她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召下,8名年轻护士追随她到艾滋病科,组成广西首批艾滋病护理团队。目前,杜丽群和护理团队已经为艾滋病住院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1万多人次,成为了广西艾滋病防治战线上最鲜艳的旗帜。
以心换心,不放弃每一个病人
科室成立后,最为艰难的就是一线的护理工作。但在杜丽群眼里,病人就像是“不小心犯了错”的朋友。她要做的,就是尽力为每一名来到科室的病人服务。
医院里的艾滋病患者多是因为病情突发、免疫力下降才来住院,大部分住院病人几乎丧失了免疫力,有的甚至并发了多种感染症状,这些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科室刚成立不久就收治了首例合并重症皮肤病的艾滋病患者。他全身长满水泡,口腔溃烂,身上最大的疱疹直径达十几厘米,一碰就会破裂、渗液、溃烂,全身湿漉漉的,皮肤都粘在床单上,散发出阵阵恶臭。
更为艰难的是,患者自暴自弃,不愿接受治疗,而护士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陪护家属更是退避三舍。这时,杜丽群护长二话没说,熟练地穿好防护服亲自给病人进行护理,被恶臭熏得实在受不了,她就到走廊外透透气,然后再回来接着护理。清洗、涂药,每次花费近3小时才能完成对该病人的护理。如此十几天,经过杜丽群的精心照料,病人身上的水疱逐渐被吸收,病情渐渐稳定并好转。如今,这位病人通过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回归社会正常工作,还做起家具生意。
事后有记者采访杜丽群,问她当时是怎么能够坚持下来的?杜丽群说:“如果当时我不去,护士们更不敢去。如果我们都打退堂鼓了,病人就没有地方看病了。”
很多艾滋病患者往往有吸毒史,当毒瘾发作时,他们常常失去理智、打架闹事。
“看到这种景象,我也感到担心和害怕。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出病房偷偷抹眼泪。”杜丽群说,曾经有一个病人因长期吸毒,浅表静脉基本受损,没法注射毒品,找杜丽群帮他注射。遭到拒绝后,病人拿出针头恐吓她。杜丽群镇定地和病人周旋,再加上在场的医护人员和家属极力劝导,才避免了事态的发展。
“这件事对我的心理影响很大,我曾经想过放弃这份工作。”但当杜丽群看到其他病人期待的目光后,她感到有一种力量在驱使她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一个周末,正在家里休息的杜丽群被一个紧急电话叫醒后急忙赶往医院。原来,一个叫阿强的患者毒瘾发作,竟然用水果刀卡住查房的女医生的脖子。杜丽群赶到现场时,阿强的情绪已经失控,还对医护人员嘶吼:“你们就是这样对待病人的吗,是不是也想得艾滋病?!”
整个病房人心惶惶,空气一下子凝住了。杜丽群从容地走进来,和持刀的阿强近距离沟通,直到他松开手中的刀,放开女医生。经过耐心交流,杜丽群发现阿强之所以闹事,是因为他缺乏关爱,家人的不闻不问更是让他觉得被全世界抛弃了,在病房挑起种种事端纯粹是为了引起医生和护士的更多关注。
“我们要以心换心!”杜丽群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后来她一到病房就会主动去找阿强聊天,热心地问他吃饭没有,最近心情怎么样。阿强感受到杜丽群对他的关爱后,暴躁的情绪渐渐少了。此后阿强来医院复诊,还多次买来水果送给护士和病友。
杜丽群热爱这份工作,也愿意在这份工作中投入自己的心血。她把太多的时间交给了病人,却冷落家人。从家到病房,只有10分钟的路程,但杜丽群却总是最后一个回到家。“我对不起女儿和丈夫,我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不愿在外人面前流眼泪的她,一谈起家人,泪水却止不住留下来。在说出压抑许久的愧疚后,她擦干眼泪,坚定表示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当艾滋病科护士长!”
关爱生命,为患者重燃生活信心
在杜丽群的团队里,还有一位特殊成员—艾滋病毒携带者小马,他的主要任务是在感染科门诊为新发携带者提供心理咨询,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携带者提供服药教育。
然而,悲观绝望也曾围绕着小马。2011年,当小马从第四人民医院治疗出院回家,迎接他和父母的是村里冷冰冰的“大字报”:“咱们村的小马,是艾滋病患者……为了全村人的健康,他全家必须搬出村子……”
为了让父母能回家,小马被迫带着老人来到医院进行HIV检测,证明他们“没事”。送父母离开后,委屈的小马抱住杜丽群放声大哭。
“为了父母,你不能放弃自己,振作起来。”杜丽群如慈母般的安慰,让小马感受到了温暖。2012年初,小马和另外两名携带者一起,成了门诊部的工作人员。
“因为我是携带者,有时我说话比杜姐还管用。”小马说,对新发携带者来说,确诊HIV呈阳性的头几周是最难熬的,这时携带者容易出现自杀、自残等倾向,这就需要有同样经历的人来劝导他们,“否则,他们会觉得医生护士‘站着说话不腰疼。”
小马的咨询室设在感染科门诊第一间。咨询室里,穿着绿色工作服的小马,在白色墙壁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精神。由于长期服药,小马的视力退化得厉害,放在办公桌的笔记本上,他用大字记录下每位咨询者的姓名、年龄等信息。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还有歧视,很多病友会选择晚上入院或咨询。”小马说,为方便病友随时找到自己,他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能为护士分担点工作,给病友提供一些帮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
杜丽群和同事们把办公室、病区、门诊室装扮得温馨舒适。鲜花和温馨提示为患者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杜丽群还组织艾滋病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开展气排球比赛、烧烤、游泳、唱歌等活动,帮助患者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每次开展活动时,医生、护士和病人都齐聚一堂,大家说说笑笑,交流着生活上的趣事。
只要有空余时间,杜丽群就会走进病房,和病人聊聊天,下下棋,说一些开心的事儿。杜丽群知道病人害怕被别人歧视,她就和病人吃同一桌菜;病人游泳时,她一起下水;病人唱歌时,她紧紧地拉住病人的手一起放声高歌。杜丽群知道,艾滋病患者很敏感,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引起心理反应。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她都坚持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将自己和病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行动默默地“为病患尽力”。
杜丽群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救治病人,更多的是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对生命的信心。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常识,消除偏见,用平常心去接纳、对待和关怀艾滋病患者。”
创新技术,科室至今未出现感染
在艾滋病科,护士们心里时时刻刻都绷着一根弦—职业暴露。在其他病房再正常不过的打针、拔针,她们都要万分小心,如果不慎被针头扎伤,就会面临被感染的危险。
就在艾滋病临床科室成立的第二年,一个有吸毒史的病人深夜入院,护士根本无法找到他的血管,很难注射。凌晨1时30分,当班护士只能打电话给杜丽群,不到10分钟,杜丽群就赶到科室进行深静脉置管术,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件事让杜丽群意识到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从那以后,她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业务小讲课,针对科室病种进行业务培训,每天至少用10分钟为护士们讲解示范静脉穿刺的技巧,同时提醒护士如何和病人做好沟通,提高护士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经过反复实践,杜丽群还摸索出输液采取静脉留置管、重症病人皮肤溃烂深部静脉穿刺留置管的方法,在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也降低了护士被感染的风险。只要有新护士进入科室,她就会反复讲解各种技巧。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该科室开科室至今未出现一例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的事故。艾滋病科护理团队由原来的不足10人发展到50余人。杜丽群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将护理姐妹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在平凡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杜丽群还向药剂科医生讨教避光输液的用药原理,仔细研究避光输液用的针管。她把普通的透明针管包上一层黑色的塑料袋,使其注射效果和采用特制黑色针管完全一致,为病人节省了费用。这些年来,在她的倡导下,科室为静脉输两性霉素B的患者免费提供避光输液3000多次,为病人减少开支医疗费约为3万元。
同时,她还积极开展护理科研和新技术活动。她与护理部主任韦彩云合作的《营养支持疗法对爱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艾滋病抗病毒服药依从性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立项,并分别鉴定为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
经过杜丽群和全科医护人员的不断努力,艾滋病科也从原来的小科室变成医院的一个亮点。近年来,艾滋病科室先后被评为医院护理先进小组、医院先进集体、南宁市先进集体、南宁市防治艾滋病先进集体。
杜丽群就是这样一名普通又平凡的女医务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在特殊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仁心、博爱、厚德诠释“为生命站岗”的崇高理念,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贡献,她的先进事迹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2013年2月19日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作出号召向杜丽群同志学习的决定。2013年9月14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作出关于开展向杜丽群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广西广泛开展向杜丽群同志学习活动。
作为中国防艾工作一线的少数民族代表,杜丽群深知与艾滋病抗争之路任重道远。但她相信随着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防艾工作中来。她说:“我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艾滋病防治中来,人类战胜艾滋病的那一天会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