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玲
新闻媒体在社会转型中的舆论引导功能探析
□原玲
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转型对舆论引导功能的影响,分析了社会转型中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弱化,探索了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提高的对策,旨在进一步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推动新闻媒体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媒体;社会转型;舆论引导
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科技的不断创新,新闻媒体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发展阶段,社会矛盾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新闻媒体舆论引导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新兴传播技术的影响下,新闻媒体舆论导向具有了紧迫性与繁杂性。现阶段,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为了增强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应积极探索社会转型与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功能间的联系,在明确社会转型对其影响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不足,探索发展的途径,以此实现新闻媒体的转型发展,进而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需求。
社会转型主要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等出现深刻的改变。受其影响,阶层利益及人的价值观念均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更新。对于中国社会转型而言,其标志主要为:由传统产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在转型发展时期,社会各个层面的分化加速,社会矛盾加剧,社会整合能力下降。面对社会转型的新变化与新特点,新闻媒体应迎接新的挑战与考验,以此促进自身舆论导向作用的发挥。
其一,在执行理念方面,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中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了符合此执行理念的发展要求,新闻媒体应有效协调发展中各方的关系,尽量化解社会矛盾,以此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新闻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舆论引导能力,应确保上述思想的落实。其二,在市场经济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据国际数据显示,当人均收入维持在1000~3000美元时,社会矛盾将进入凸显期,社会分层速度加快,社会成员利益格局发生改变,而相关群体受失衡心理的影响,可能出现群体突发性事件,如:瓮安事件与孟连事件等。虽然这些事件的成因各异,但新闻媒体对待各事件的反应却具有一致性,在事件潜在、爆发与消亡等阶段均未能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其三,在多元舆情方面,在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环境下,受不确定、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叠加的客观现象,如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多元的社会成员理念、严重的社会腐现象、严峻的失业与就业问题、不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等,社会阶层快速分化,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需求,导致社会矛盾逐步激化,社会舆情也呈现出了复杂性与多元性。其四,在多样媒体方面,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且重构了传播格局。当前,网络、手机、衍生新媒体应用均十分广泛,逐渐改变着舆论引导环境。其五,在意识形态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日渐加深,舆论呈现出了国际性、相关性与紧密性,中国与其他国家保持着频繁的沟通与交流,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虽然出现了中国模式、中国威胁论等,但国际舆论格局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仍处于西强我弱的状态。其六,在受众心理方面,在处理重大事件过程中,新闻媒体扮演着社会信息集散结构的角色,体现各方的利益。为了保证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应把握受众的心理,控制舆论的命脉。例如:在汶川地震、重大交通事故等报道中及时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让救援成为舆论主题,从而减少了负面影响,保证了舆论的准确与有效引导。
社会转型发展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其影响下,新闻媒体难以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功能,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其报道角度、内容等均可能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过度炒作、无所作为等现象。当前,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弱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点,滞后性。面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反应迟钝,常出现失语状态,由于新闻媒体缺少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导致其舆论引导难以把握准确的时机。第二点,偏差性。新闻媒体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部分新闻媒体过度炒作、编造事实,片面取证、随意定论,虽然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但却引起了受众的排斥与抵触心理。第三点,被动性。新媒体的主要代表便是网络,其具有隐秘性、虚拟性与自由性等特点,致使舆论充斥着非理性的情绪。通过新媒体,舆论力量进一步放大,但其中缺少正确的意见与建议,部分舆论影响了受众的思考、感知与判断。在舆论绑架效应的影响下,虽然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但极易酿成不良后果。第四点,功利性。新闻媒体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生存与发展,新闻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常报道明星绯闻、官员隐私、事故灾难、暴力凶杀等。此类事件与新闻强烈刺激着受众的感观,从而保证了订阅率、点击率与收视率。
党中央领导十分注重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高。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保证评价与引导的准确性与积极性,借助自身的观点与立场以此影响受众的思想与行为,在此基础上,新闻价值才能更加凸显,舆论引导功能才能更加显著。
首先,尊重客观事实。新闻的生命便是真实,通过全面、准确与客观的信息,让受众了解事件的真相,经过其合理判断,对相关机构的信任程度将日渐加深。新闻媒体不仅要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要确保新闻采访整个过程的真实,让受众明确事件的成因与本质。同时,新闻媒体在追踪报道某一事件过程中,应关注信息源的管理,提供畅通的信息搜集渠道,并且要控制核心信息的传播,进而确保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
其次,抢占舆论话语权。新闻媒体应积极争取与抢占舆论话语权。任何新闻信息的发布均存在首因效应,即最先输入的信息直接影响受众的认识。尤其在激烈的新闻媒体竞争环境下,信息渠道十分丰富,在遵循舆论引导第一性原则的基础上,新闻媒体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信息,特别是对待重大、突发性事件,应为受众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跟踪事件的发展,公布最新的进展,以此安抚受众的情绪,保证社会的稳定。
再次,保证适度引导。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应具有适量、适时与适宜的特点。适量是指新闻报道应突出重点,减少同质信息,避免信息过剩;适时是指新闻报道应注重时效,从多角度出发,把握报道时机;适宜是指新闻报道应坚持正义,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以此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四,注重情绪消解。现代社会的治理结构具有多元性,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而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借助信息,有机结合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了维护各群体的利益,新闻媒体应保证信息的权威性,通过及时的宣教,消除受众的疑虑与顾忌,同时要为受众提供宣泄情绪的平台,让其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意见与建议,以缓解不良情绪。
最后,符合受众心理。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应坚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原则,结合受众的心理,倾听其诉求与解释,给予其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并为其提供不同的化解方法,以实现各种纠纷、冲突与不良情绪的化解,进而舆论环境将趋于平衡。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新闻媒体面对诸多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保证自身舆论引导功能的发挥,新闻媒体应明确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并根据自身舆论引导功能弱化的现状,采取有效的转型发展对策,在此基础上,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将不断提高,进而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魏猛.突发事件中非政府组织的舆论活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2.陈一收.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李伟.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4.王一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及其引导[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易鉴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媒体舆论引导问题研究——以珠海为例[D].吉林大学,2011.
6.孟颖.社会化媒体环境中我国舆论引导机制改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作者单位: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节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