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媛媛
试论习仲勋新闻思想中群众观的理论内涵与当代启示
□尚媛媛
摘要:习仲勋一直都十分重视新闻宣传活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习仲勋始终认为新闻工作应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其新闻思想群众观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尝试对习仲勋新闻思想群众观形成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进行解读。
关键词:习仲勋;新闻思想;群众观
习仲勋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对新闻工作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新闻思想群众观,梳理和研究习仲勋的新闻思想群众观,对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工作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与指导意义。
(一)领导创办红色报刊,践行群众观点
从早年开始,习仲勋就认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红色报刊对于促进革命胜利、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并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新闻思想群众观,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发展文化事业,让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习仲勋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在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时,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领导创办了许多红色报刊。全面抗战爆发后,习仲勋在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期间,负责关中分区党政军全面工作,于1940年4月领导创办了关中分区党委机关报《关中报》。
习仲勋始终关注着《关中报》的办报质量和发展状况,他时常为报纸撰写文章并亲自指导办报。《关中报》的每期稿件都力求突出群众性、通俗化的特点,每篇文章都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可能让广大群众能够读懂看懂。因为《关中报》致力于反映关中地区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情况,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欢迎。在1944年10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关中报》被誉为边区地方报纸的典范。①
(二)为群众服务的新闻宗旨
与人民的需要同频,与群众的呼声共振,这是新闻媒体公共服务的一个境界。习仲勋的新闻宣传思想离不开群众路线。1943年2月,习仲勋刚刚上任成为绥德地委书记,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社会调查,进而提出“为52万群众服务”的要求。②他认为,会做群众工作、能够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价值理念,也是记者编辑进行采访和办报的基本准则。
1946年4月1日,《边区群众报》创办六周年,刊满百期,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在给其贺词中讲道:“该报是边区人民公认的好报纸,大家都喜欢和爱护它。它不但容易读容易懂,并且说出了边区群众要说的话,讲出了边区群众要知道的事情,这就是为群众服务,当得起‘群众报’这个光荣的称号。”③
习仲勋重视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注重拓宽民意表达渠道,通过多种形式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在担任国务院秘书长期间,“还专门指定一名秘书定期到信访接待室,协助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及时了解社情民意”,④就是为了能够及时了解百姓心声和实际生活情况。
(一)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
1951年3月,在建国初期社会转型时期,习仲勋在西北地区报纸工作会议上提出“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新闻工作者就是群众工作者”的论断。在其《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的讲话中,习仲勋强调了增强报纸群众性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实现报纸的群众化,最重要的就是靠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习仲勋认为报纸名曰“人民日报”“群众日报”等报纸,没有一个叫“干部日报”的,这就从理论上明确了新闻工作要为群众服务、为百姓办报的宗旨,而不是为领导干部办报。要实现报纸的群众化,首先就必须在思想上对满足群众要求与满足干部要求的一致性达到统一的认识。
(二)媒体要为群众服务
习仲勋对于新闻工作有着独特的体会,他认为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体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能够起到宣传国家政策方针、教育人民群众的作用。1946年,在《边区群众报》刊满百期的贺词中习仲勋写道:“报纸是什么?是一种工具。是能够指导工作的工具,也是指导领导干部进行学习的工具……是很好的一个学校。”
新闻媒体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现代精神文明意识的倡导者,肩负着传递真实新闻信息、传播正确价值导向、引导健康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只有认识到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新闻宣传事业才能做到利为民所谋,才能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新闻战线的工作者都应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观点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工作中依靠群众,走进群众的工作和学习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从老百姓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三)领导干部要学会利用媒介推动工作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会不会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来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既是观念问题,也是一个工作方法的问题。报纸、书籍、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广泛地影响着群众思想生活的武器,报纸不仅能够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和政策,还能提高干部群众的文化水平。习仲勋认为各级党委都应注意运用这些武器,应及时供应宣传资料、总结宣传经验,不断选拔和培养党的宣传工作人员,并对文化教育工作进行监督,使其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宣传工作当仁不让地在引领思潮、传播知识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领导干部要学会利用媒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使理论学习能够产生提高干部思想政治修养的效果,用知识武装大脑、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服务于人民群众。
(四)深入群众的新闻宣传思想
深入群众是习仲勋宣传思想的一大特点,早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习仲勋就“一村一村地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相继组织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和游击队”。⑤习仲勋曾告诫同志们“永远不要脱离人民群众”。只有深入群众、贴近基层,才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进一步拉近与人民群众心的距离,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他认为衡量文化工作是否有利于群众工作生活、衡量新闻工作是否沿着正确道路发展,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们是否树立了群众观点、是否做到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新闻工作者要秉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将笔触放在基层,深入到老百姓的工作生活中,多和老百姓接触,把镜头瞄准百姓,努力实现新闻报道有新文风,队伍形象有新貌,让新闻更接地气,报道更贴民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服务好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用真心,动真情,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倾听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五)用群众语言为群众服务
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语言的创造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与群众交流、向群众宣传,同样是与群众加强联系、事关群众观点与群众立场的重大问题。习仲勋号召新闻工作者写文章要本着对群众负责任的作风,要学会用群众的语言写群众的东西。新闻工作者应力求每一篇报道中的语言都做到生动形象、实事求是、通俗易懂,这样才会让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生命力和亲和力,才会让记者编辑和人民群众更加亲近,拉近大众传播媒介与群众的距离,让报纸等媒介真正地反映群众日常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使用群众语言,是习仲勋新闻思想群众观的重要实践,这不仅是文风问题,更是作风问题。新闻报道的语言与方式,体现着媒体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与工作作风。群众的语言是最生动形象、最有生活气息的,恰当地使用群众语言,可以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提高新闻媒体在群众中的亲和力、引导力与影响力。
当下,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新闻宣传活动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习仲勋的新闻思想群众观对于当下新闻媒体的发展与“走转改”活动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对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意义
办好新闻事业,要靠高素质的新闻队伍与新闻人才。新闻媒体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前提。而要深入基层,新闻工作者就要成为社会活动家,多和人民群众交朋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摆正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还应在写作文风方面进行改进。在选题中要注意体现平民视角,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热点难点等问题,在写作中要学会用朴实、通俗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从群众的角度挖掘新闻,做百姓的代言人,这样才会拉近新闻媒体工作者和老百姓的距离,才会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知识就是力量,新闻媒体工作者还应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注意训练新闻业务基本功。好的新闻报道以及评论文章等应蕴含着知识的力量,这样才能向受众传递向上的正能量,起到好的教育作用。
(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理论依据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是新闻战线中的一个创新性举措,是新闻工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具体实践和工作职责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秉承三贴近的原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镜头聚焦百姓生活,将笔触放在基层群众,拉近与人民群众心理上的距离,努力实现新闻报道有新文风,队伍形象有新貌,让新闻更接地气,报道更贴民心。“走转改”应该是媒体工作者始终追求的过程,通过采编新闻,体察群众疾苦,于细微中感受社会变迁,传播向上的正能量。
群众路线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借鉴习仲勋的新闻思想群众观,就是要做到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新闻工作者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对待人民群众,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报道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新闻事实,要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前瞻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对待新闻宣传事业,这样才能增强媒体的亲和力,牢牢抓住民心,才能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习仲勋的一生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深入群众并服务于群众。习仲勋的新闻思想群众观是在长期宣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走转改”的新闻实践之路树立了标杆,也对当下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坚定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注释:
①《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编委会.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332.
②邱曙东.群众路线:新闻宣传工作的靓丽底片——习仲勋新闻宣传思想的当代价值[J].中国记者,2013(11):69.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纪念文集[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45.
④盛平.胡耀邦、习仲勋与信访工作[J].民主与科学,2013(2):10.
⑤《习仲勋革命生涯》编辑组.习仲勋革命生涯[M].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53.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