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镌(上海)
开放式街区让城市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覃镌(上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文件中提到的“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引起很大的反响。其实,推广街区制只是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指明方向,主要目的是增加公共道路面积,提高道路密度,解决“丁字路”、“断头路”等交通问题,当然也需要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与出行,增加城市景观和形态功能的多样性,增进居民之间、居民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认同等效果。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多样化产业、人口、文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等聚集产生的城市规模效应,城市的运行效率需要通过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减少分割、增加多样性来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城市发展始终强调城市规划应避免模块之间的阻隔,明确邻里与邻里、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这就要求在城市道路布局上确立“小街区、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发展开放式街区。因此,开放式街区成为发达国家居住区的主流模式。
建设开放式街区在我国始终没有成为主流,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封闭式墙围小区具有安全、管理简单等优势是重要原因之一。对城市整体生态而言,众多超大型封闭式小区和各类机关大院的存在,占据了大量土地,并将城市空间割裂成一片片孤岛,导致公共资源私有化,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和城市运行维护的公共成本,降低了城市的集聚效应和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封闭式小区还容易造成人群的同质化和人际交往分层的固化,妨碍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每个市民都应当提高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积极参与到实现城市建设健康运行与和谐发展的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