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樨
台湾谈话类综艺节目风格初探
——以《康熙来了》为例
□毛国樨
摘要:台湾谈话类综艺的典型代表《康熙来了》以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主持风格在观众中有很大影响。本文从主持风格、制作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三个层面来分析《康熙来了》的节目风格及其娱乐效应,同时也反思节目的不足和启示,旨在通过分析,阐述电视娱乐化时代节目风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台湾谈话类综艺;康熙来了;节目风格;娱乐效应
按照英国学者大卫·麦克奎恩的看法,“电视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媒介,只有极少数一次性节目会偶尔不在已经确立的一般类型之内。”“类型”一词在法语词汇“Genre”中就是专指媒介产品的类型或类属的。电视谈话类综艺是综艺节目(varietyshow)的主要类型之一。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许多性质的演出,即“综合各种形式与表演的节目”,例如音乐、舞蹈、杂技与搞笑等。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以谈话为载体,将谈话节目(talk show)的纪实性与综艺节目的活泼与多元性巧妙结合。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在台湾地区十分盛行,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康熙来了》是台湾电视谈话类综艺节目的一个典型代表。2004年开播于中天电视台综合台,节目名称取自主持人蔡康永和徐熙娣的名字,节目顺应大众需求,内容多元且形式多变。虽然没有固定的内容,也没有特地传达某种主旨,《康熙来了》却逐渐成为备受广大年轻人喜爱和追捧的综艺节目,不仅在台湾地区一度收视火爆,在内地也有着超高的网络观看点击率。虽然《康熙来了》在2016年1月14日正式停播,但是十二年来留下了许多成功经验,依然值得电视制作单位借鉴。
(一)风格自然而世俗化
主持人作为团队的核心,把控着节目的整体节奏和走向,“康熙”的主持基调则是随性自然的。不同于其他访谈节目,《康熙来了》很难让观众明显感觉到脚本的痕迹。在制作团队巧妙构思脚本的基础上,主持人将脚本消化为自己所用,撇开机械和程式化,遵循自然的谈话规律,脚本的内容也就不经意地体现在两位主持人行云流水的访问中。主持人蔡康永曾说过,“《康熙来了》是由两个主持人的个性发展起来的,我们两个(指小S和自己)都是那种懒洋洋的性格,用力去模仿,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康熙来了》的访谈自然中透着率性与洒脱,以生活化、平民化和世俗化的角度尽最大可能追求大众需求的趣味与娱乐。主持人善于抓住观众的兴趣点,因此,节目体现的完全是生活的趣味,能让观众尤其是日常生活繁忙的年轻上班族在这四十多分钟里得到彻底地放松。
(二)语言犀利而后现代化
除了随性自然,《康熙来了》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话语辛辣且百无禁忌,从“昨天吃了什么”到“最近的绯闻”,主持人会摆出“我们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聊”的架势,几乎是无孔不入,直击问题实质。两人往往都能敏锐地察觉出来嘉宾谈话中的细微漏洞,乘胜追问,不回避隐私,尤其是明星的隐私,抓住了观众猎奇的心理。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充满后现代色彩,节奏明快,无厘头且大胆搞怪。
《康熙来了》在节目中曝光明星隐私的行为曾一度被批评为“节目低俗化”,对此,资深媒体人解玺璋和喻国明教授认为,“从高雅到通俗还是有无数选择,你要选择一个风格,做到极致就有自己的个性。如果不做到极致,你自己的特点、风格、特征都体现不来。不能把文化简单地分成雅、俗。雅和俗的概念受到很多条件限制……不能单纯的说是高雅还是低俗。”《康熙来了》多数时候还是把握了一个比较好的度,既能吸引观众的兴趣,又没有沦为一种对他人隐私的低俗窥视。
(三)搭配默契,相得益彰
蔡康永在接《康熙来了》之前已经主持过《真情指数》《两代电力公司》等多档访谈类节目,小S(徐熙娣)早期以团体SOS出道,之后主持娱乐新闻节目《娱乐百分百》,两人都有比较丰富的主持经验。台北大学教授郑又平在提及对康熙的看法时说道,“主持人很重要,小S的魅力是一般主持人学不到的,加上蔡康永,一个正儿八经,一个辣妹,搭在一起很有意思。”小S和蔡康永差异化的默契搭配是《康熙来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康熙来了》的两位主持人风格互补,在反差中造就和谐感。就外在形象而言,小S的服装搭配以时尚整洁为主,时而美艳,时而活泼性感。有“文化诗人”之称的蔡康永虽然书生气十足,却常以“搞怪”的形象出现,包得严严实实却总有点意料之外的奇装异服,时而牛仔帽“黑鸟”模型站肩头,时而冲天发的造型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刻意的反差稳稳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在无形中塑造了主持人的荧屏性格。
从内在个性的差异上看,小S麻辣搞怪无厘头,身上跳跃着童稚的灵魂,尤其常常观众心里想要说的话被她早一步抢问,因而感觉大快人心。张晓晗在《我的少女时代》中就指出,小S吸引观众的是,她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但同样可以活得很漂亮,而且还把每个女生心中的“小恶魔”演绎得淋漓尽致。蔡康永则是幽默风趣且深沉睿智的读书人形象,有学问却很低调,可以将小S的某种疯狂给收回来。加之蔡康永非常敏锐,最常能抓住来宾讲话中的一些小漏洞,两人一收一放,你唱我和,使节目产生了极佳的娱乐效果。小S和蔡康永的默契搭档和形象反差带来自然的娱乐,是节目的灵魂所在。
(一)定位年轻化
在节目制作方面,第一个关键词应该是“年轻”。《康熙来了》走过十二年,依然保持着年轻化的定位,不仅观众年轻,制作团队成员也很年轻,能够抓准年轻受众的品位和心理,因而更能做出年轻观众喜欢的节目。电视节目制作人Ken Ehrlich曾提到一个观点,在如今谁赢得年轻人谁就赢得世界。所以持续保持“年轻化”虽然不容易但却非常重要,以年轻积极的心态制作节目,有利于与观众形成心理上的互动。
(二)主题丰富,大胆而有情怀
《康熙来了》十二年一共播出节目超过三千集,除了每年固定播出的经典主题,重复的主题并不多。由此可见,《康熙来了》的单元主题十分丰富,天马行空给观众非常多的想象。从第一期请李敖上节目开始,《康熙来了》就定下了这样的基调:让名人回归为普通人。蔡康永说他和小S的目标是:“让名人撕下,至少是撕下部分面具。”为了让嘉宾说“人话”,不要场合话,也不要讲公关稿,制作单位花了不少心思,主题策划大胆而丰富。即使请来的嘉宾高端如连战、马英九,节目组都能策划出非常大胆的环节来达到娱乐效果,这也和台湾地区的政治娱乐化的风格有关。《康熙来了》制作了不少成功单元,如检查女明星包包、舞蹈大赛、女星卸妆、年度通告王等,让许多人知道了明星并不一直像屏幕上一样光鲜亮丽,他们也和观众一样有着平常人的琐碎烦恼。无论是有关时尚、卸妆、美食、歌唱或跳舞比赛,还是明星专访或是私下八卦爆料等等,节目主题涉及范围非常广。
但《康熙来了》不仅仅只有轻松搞笑和无厘头,例如“无缘情侣再续前缘”等主题,也造就了不少温情时刻。《康熙来了》能够成功的原因不是落入庸俗的搞笑,而是让观众感到轻松愉快的同时也能通过节目放送让观众触摸到人性,这正体现了媒介的社会属性。
(三)舞台空间设计巧妙精致
《康熙来了》的舞台空间是小棚且没有观众,这也是多数台湾谈话类综艺的特点,格局小但新颖别致。由于在舞台上不划分特定区域就难以适应某些表演动作的需要,因此在舞台区域划分上要在专用和共享上保持平衡。《康熙来了》分别在舞台右侧和正后方设置了主持人和嘉宾的专用空间,舞台正中的黄金地段则是共享区域,如此安排有利于将专用空间和共享区域紧密连接起来。
《康熙来了》十分注重摄影棚的主体性,主题背景从“地铁站”到“机场”再到“家”,多次装修转换主题以弱化观众对相同背景的视觉疲劳。节目的主题景片多用色彩明快的几何图形,运用透视技巧使小棚显得更开阔,整体色调偏暖,给主持人和嘉宾营造积极轻松的氛围。同时设计者还在纯色景片中嵌入白色,使各种纷杂明快的颜色显得更为柔和,多而不杂,给观众以更舒适的视觉享受。
(四)通过符号塑造节目品牌
一个品牌节目需要创造出许多记忆点,《康熙来了》通过一些经典符号来塑造节目品牌。例如只有小S可以看的记录嘉宾秘密的“小本子”,令人怀念的招牌片头“康熙来了”,还有能增加娱乐效果且成为风靡各大社交软件表情包的动态大字幕。这些符号都在无形中扩大了节目品牌的宣传效果,也都成为了独属于《康熙来了》的重要标志。
《康熙来了》主持风格的独特性与台湾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台湾,主持人可以在娱乐节目中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康熙来了》作为台湾本土的综艺节目,也是在这样开放自由的社会文化氛围中产生和发展的。
台湾的综艺文化也受到欧美、日本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而注重收视,注重人类情感、欲望的表达和宣泄。台湾的综艺节目,发扬了电视文化所特有的重自由表达和自由表现,也汲取了民间文化重交流的特质,同时也染上了社会“麻辣”习气。台湾综艺节目的“麻辣”化,是台湾商业文化的典型表现,也和这个时代台湾社会的“麻辣”文化息息相关。当“麻辣”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之后,综艺节目只是再现了台湾当下的社会;同时,综艺节目“麻辣化”也进一步对“麻辣”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电视媒体所代表的庸俗文化进行了批判,担心电视会使人类失去思考能力。而赫胥黎也在《美丽新世界》中谈到:“我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无穷无尽的娱乐。”
就连蔡康永自己也曾表示电视本身就有“堕落的天性”,“电视本来很俗,如果想从电视里要深度,那也太高估电视的能力了”“如果你找深度,请关掉电视,打开书,或者你自己的人生。”所以《康熙来了》即使新奇有趣,也难免流于世俗,难以使观众长期保持高涨的兴趣。又由于台湾的地区狭小,经济发展的空间小,对外依存度高,所以台湾综艺节目的市场空间也较狭小,竞争激烈,综艺从业人员被收视率的符号暴力指挥得团团转,大多只看眼前,没有着眼未来,难以制作出更精良、更为宏大的节目,同时也无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的台湾综艺,例如谈话类综艺节目,虽然热闹精彩,但却同样模仿抄袭泛滥,显得根基不深。
在电视娱乐化时代的今天,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以《康熙来了》作为探讨,其正面功能大于负面功能,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台湾谈话类综艺节目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和范畴,往往透过嘉宾的“反常规”表现来达到娱乐效果。因此节目制作团队应该不断发掘节目的特色,塑造节目品牌。作为节目核心的主持人也要明确自身个性与节目要求,形成独特的主持风格。总之,如何做到节目包装的新奇性、艺术性和节目内容的思想性、观赏性的和谐统一,是当今电视人需要一直求索和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大卫·麦克奎恩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理解电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7.
2.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221.
3.陈炜.俗世之镜——台湾综艺节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4.谭丽.电视节目中舞台空间设计的分析——以《康熙来了》为例[J].艺术品鉴,2015(3):118.
5.陈旻宏.台湾综艺谈话性节目之娱乐探讨——以《康熙来了》为例[J].学术月刊,2016(1):118.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青少年亚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字幕组研究”(15YBA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