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茂
调解帮扶节目的“三维”拓展
——试论《律师到现场》的广度、深度、温度
□李天茂
随着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风靡,调解帮扶类栏目在各电视主流媒体异军突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节目类型。在收获收视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赞誉,为普法教育和共创和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伴随鲜花与掌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为人诟病的问题亟待解决:题材同质化、调解表面化、目的娱乐化。这三个问题其实是调解帮助类栏目在广度、深度、温度上的一些误区,这几大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今后这类节目的发展。
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于2014年创办了一档调解帮扶类栏目《律师到现场》。初看上去,这档节目似乎与当下主流电视媒体上的调解帮扶类栏目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仔细研究下来,你会发现这档节目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律师到现场》的节目形态是把律师和记者请到矛盾现场,为当事双方阐明法理人情,在现场做出调解努力并力争达成书面协议。其中,强大的志愿律师团队伍超过100人,遍及全区各个地市,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覆盖网络,有效确保了节目的核心资源。有了合适的队伍以后,应该如何创新表达,克服目前普遍存在于调解帮扶类节目的一些弊端呢?
长期以来,调解帮扶类节目的主流题材基本都停留在家长里短中无法自拔,的确很受普通老百姓的欢迎,并且在收视上也取得过不俗的成绩,如今依然是主流题材。可是家庭矛盾不外乎是家庭暴力、婚外情、婆媳矛盾、财产之争等等几大类型,观众看多了自然会腻,而且有窥探隐私之嫌,很容易让节目陷入琐碎的境地。如何让“看热闹”的观众变成忠实的粉丝呢?那就必须树立节目的公信力,要让观众相信我们的节目是可以为大家伸张正义的。
如果题材总是在家长里短中徘徊,那么节目的公信力就很难建立。为了解决题材同质化日趋严重的问题,我们关注了不少工伤赔偿、人身伤害的案件。《律师到现场》栏目从开播至今,已先后播出了《花季少女死亡之后》《江湖郎中的神秘“偏方”》《1岁幼童遇害之后》《凭什么说我有病》等各种案例,这些案例涉及人身意外、医疗骗局、刑事犯罪、行政违法等等,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我们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2015年3月播出的《凭什么说我有病》这期节目,讲述的是广西平南县的一位村民“被精神病”的故事。因为与邻居争吵,求助人张家辉被传唤到当地派出所,而后在派出所被稀里糊涂送到了当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一年多。求助人到底有没有精神病?他为何不能出院?这些问题竟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的确让人心生疑窦。
像这类案件,按理说应该是没有什么调解的空间,因为这不是什么可以协商的争议,然而通过记者和志愿律师几经周折的调查了解、据理力争,最终让求助人冲破重重阻扰,回到了家中,恢复了自由身。节目播出后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甚至连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也给记者发来短信,认为报道客观公正,切实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本期节目最终在2014-2015年度全国电视法制节目创优评析中荣获调解故事类一等奖。可以说,题材的突破让我们对调解帮扶类节目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调解帮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调解上,帮扶也是应有之义,有时更是不可或缺。
纵观当下荧屏的调解帮扶类节目,大多还停留在演播室坐而论道的层面,跟普通观众还是存在距离。有些矛盾纠纷的当事双方可能在语言表达、情感表达能力上有差异,这时如果我们的调解嘉宾专业性不强,那么很容易被误导作出错误的评判,从而忽视了真相。
《律师到现场》栏目将调解嘉宾“志愿律师”这一主角请到了事件现场,他就不仅仅是事件的观察者,同时也是引导者、调查者,他具备了更多的能动性,能够跟随记者走访调查、实地查看,可以有效突破演播室的束缚,接触到更真实的外部世界。比如《律师到现场》栏目于2015年4月7日播出的节目《被遗弃的生命路在何方》,这期节目的求助人非常特殊,他是刚出生才几个月的男婴“小一”,他还不会说话,母亲生下他就跑了,连医药费都没有结清,医院也颇感无奈。律师和记者来到医院亲眼见到了弃婴,并四处调查了解,发现弃婴的母亲是吸毒人员,父亲因为偷盗已被关押在看守所,等于父母双亲都没有能力抚养这个孩子,奶奶因为已有两个孙子要带,本身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于是拒绝抚养这个弃婴。更因为这个弃婴先天患有多种疾病,连福利院都表示无法接受。各方观点齐聚碰撞,似乎都有道理,但又好像缺乏一点人文关怀。在深刻了解这个选题之前,我们几乎都会一致去谴责父母的不负责任、奶奶的冷血、政府救助的不作为。然而等我们真正了解了事情原委之后,志愿律师也表示,这不仅是法制之殇,也是人性之哀,绝不能简单地说谁是谁非。像这样的典型案例,如果我们不走进基层,不去倾听各方观点,很难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评判,更别说调解帮扶了。
除此之外,我们的百人律师团成员各有所长,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业界精英,有荣获“全国调解能手”的韦懿真律师,也有一直陪伴我们法制节目八年成长的老朋友张东垣,也有“律政俏佳人”钟宇婷,等等。他们的专业、权威使得我们的调解能够深入法理,不再鸡毛蒜皮,这也是一种深刻。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很多节目都难免有些娱乐过度的嫌疑。调解帮扶类节目,本身就是针对社会疑难杂症开刀,很多问题矛盾累积多年,相关部门协调已久都不见成效,当事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求助到电视媒体,这些选题往往比较沉重,各方的怨气也比较大。在这个时候,要讲清楚事件矛盾的来龙去脉,难免有消费当事人隐私之嫌,而我们媒体人能做的就是讲人情味,不要过度去消费这些隐私,对于未经核实的、对当事人有重大名誉损失的说法一定要多方求证,不能偏听偏信或选择性屏蔽。对于一些遭遇过于悲惨的求助人,在真实反映其生活状态的同时,也要注意用人文关怀唤起大家对真善美的向往。
《律师到现场》2015年1月26日播出的节目《我要活着!》,讲述了一位村花,在身患尿毒症之后,丈夫全家带着孩子逃出了他们所在的村庄三年之久。求助人小王在身体遭受极大痛苦的同时,连精神寄托都没有了。她想到了自杀!但是编导却用朴实的、富有感染力的镜头语言给观众勾勒了一个自强不息、对生命充满渴望、对亲情充满期待的形象。她在寒风中独自骑着摩托车去治疗,她在寂寞院落独自仰望天空说出“我要活着”……这些具有情感穿透力的镜头语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连志愿律师在现场也不禁落泪。
由于找不到她的丈夫,我们无法得知她的丈夫是因为何种原因离她而去。虽然求助人小王的遭遇值得同情,但是没有见到她的丈夫,没有听到他的说法,我们绝对不能下任何结论,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在法律上,小王的丈夫的确涉嫌触犯“遗弃罪”,但他还要抚养一个孩子,这就是基层矛盾错综复杂的所在,有时不能单纯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必须辅之以道德、情感的力量。节目最后,我们栏目组牵头,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并联系广西红十字基金会前去探望救助,给她送去了一些温暖。
因为面对的多为疑难杂症、陈年弊病,尽管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但2015年我们节目的调解成功率也只是接近50%,这是一个看起来不高的比率,但是这却是很难得的一个数据。因为在我们的节目采制过程中,有很多题材会因为当事人的不配合、客观条件制约、时间跨度太大等等原因导致现场调解不成功,我们提倡的一贯做法是“调解不成帮扶来补”。比如2014年4月1日播出的节目《被关在“笼子”里的妻子》,讲述的是身患脑溢血的妻子小萍被丈夫抛弃在家。尽管志愿律师和记者费尽口舌,但是因为双方感情基础不牢固、相处不融洽、婚前欺骗等等长年累月的问题,导致两人长相厮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唤起丈夫的责任心后,志愿律师和记者商量决定,走帮扶路线,希望通过实地探访民政部门、残联等政府部门,给求助人小萍一个有保障的未来。
其实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解决问题或缓和矛盾。这既是我们节目的宗旨,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就是我们媒体人的衣食父母,他们可能偶尔会被猎奇、火爆的题材吸引,然而真正能让他们对我们产生信任与依赖的,还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是否纯粹。倘若我们总是假借调解帮扶之名,却行窥探隐私、放大家丑之实,终将不能长久。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