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玲
(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
新常态下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若干思考
李翠玲
(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1)
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将逐步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对提高科研工作效率,促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必须与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相适应。文章针对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科研项目管理优化的对策建议。
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激励;成果转化
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将逐步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加快科技创新,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科研要素的作用,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合力。科研项目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载和依托。因此,如何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就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科研项目管理是为了保证专项科学研究活动规范、有序、科学推进,而对科研项目研究过程所进行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申请立项、组织实施、评估验收、成果应用推广等诸多环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科研计划顺利完成。科学研究是为了认识、解释事物和指导人类活动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科学研究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科研项目管理必须与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
(一)科研项目管理要与科研活动的复杂性相适应
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十分复杂,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既有自然科学研究,又有社会科学研究;既有探索性研究,又有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既有基础性研究,还有应用性研究。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科之间又出现交叉渗透,不断交汇融合,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涌现。不同的科研项目既具有科研活动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没有人能够熟悉所有的科研领域,所以,企图对每个项目的具体研究过程进行细节管理是十分困难的,科研项目管理必须着眼科研活动的一般规律进行规范、服务、监督和指导。
(二)科研项目管理要与科研探索的自主性相适应
科学研究是认识未知事物,认识尚未完全清楚的现象和规律,这就决定了科研项目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决定了科学研究人员需要自由探索的环境。对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分析表明,绝大部分的获奖成果都是科技工作者在基础学科领域中的自由探索。科研人员自主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非常重要。目前的科研项目往往是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划设选题,并经
过领导、专家的筛选具体确定。由于进行选题论证的专家并不是开展研究的团队,这些短时间、小范围、小团体、经验论型的论证选题有时难免存在片面性。所以,科研项目管理应该考虑科研探索的自主性,使有价值的自主科学探索得到必要的经费资助。
(三)科研项目管理要与科研成果的不确定性相适应
科研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科研项目成果的不确定性。尽管在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过程中,管理部门对科研团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考察和审核,但并不能完全保证科研项目成功。科研项目结出成果需要一定的研究周期,研究过程需要不断试错,甚至充满挫折。实践表明,科学研究项目越是重大,其挑战性就越强,研究结果的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也就越强。科研探索的不确定性要求科研管理要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和容错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欧美国家一些研究团队在开展重大科研探索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所谓“重大突破”,尽管被证明是错误的,但由于项目本身具有重大价值,仍获得了后续经费支持。这其中就包涵着对科研规律的理解和尊重。
科研项目管理必须与科研规律及时代要求相适应。当前,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一些诸如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文化和环境不优、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主要表现为:(1)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科研经费下拨部门和渠道过多,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统筹,造成科研资金分配过于分散。不同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方式不同,有的科研项目多头重复申报,出现重复资助和重复支持。科研经费管理中还存在支出管理过于严苛和资金使用不规范并存的现象。(2)研究团队形式化。团队合作在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实践中,很多研究项目团队的成员并未真正参与研究,存在申报和成果署名上的“挂名”现象,而一些真正的研究参与者并未体现在科研名单上。(3)科研信息共享不足。科学研究离不开数据支撑。当前部门之间存在的数据垄断、数据分割和数据冲突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尤为如此。一些部门把数据资源当成私有财产,不愿向科研机构和人员及时开放数据。部门数据系统“自建自管自用”,形成相互隔离的“数据孤岛”。各部门数据之间相互“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数据失真,底数不清,限制了研究人员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创新激励问题
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实施创新驱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创新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科研人员地位不高,科技创新激励不足。近年来,科技投入的增加明显改善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但并未有效提升科研人员对科研环境的满意度。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工作者与其它职业没有明显差别,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足,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当前,科研领域远未形成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科学研究的学术独立性和科学探索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另一方面,科研功利主义盛行,学术不端行为屡有发生。创新环境正在取代科技投入,成为制约当前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
(三)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成果转化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成果转化率偏低主要是由应用性科研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项目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所造成的。同时,成果转化问题也和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跟踪管理不到位有关。科研评价中“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再加上政策机制瓶颈多、科研成果成熟度低,科技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本应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着眼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应用性研究,出现了科研院所与企业创新的“功能错位”和科研项目管理上自我封闭的“击鼓传花”,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科研项目管理是保证科研项目按照预定目标
顺利推进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从立项审批、资金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和成果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优化,加快科研项目管理方式转变,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对科研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强调科研力量组织和成果预期价值
立项审批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立项审批首先要有研究人员或单位根据研究计划提出科研项目申请或建议,在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其申请或建议进行可行性论证后,与之签订项目合同或委托书。在项目立项评审过程中,仅仅强调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更多地关注和强调科研团队的组织和科研成果的预期价值。对于项目研究团队,不仅要关注其主持人的学术地位、研究资历和成果水平,更要强调研究团队的组成、具体成员的研究领域和水平以及团队成员对项目研究的参与程度,避免出现申报研究团队和实际研究人员“两张皮”的现象。对研究项目要强调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使预期成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符合市场和城乡居民的需求,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要优化整合不同管理部门的科研计划,对科研项目进行优化调整,科学安排科研项目,合理控制项目数量,避免重复立项资助,杜绝项目打包。
(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增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自主性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严格控制项目预算。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标准,合理估算项目研究成本,严格控制项目预算编制,确保科研项目经费充足而不浪费。二是要严格执行经费支出流程。要求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遵循经费支出流程,确保经费支出不得超过预算总额并且合法规范。在规范科研项目资金使用行为的同时,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项目管理考核问责机制,建立责任倒查制度。如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承担人员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鉴于科研探索的自主性特征,科研经费管理上应给予研究团队更大的经费支出自主权,科研经费支出的具体项目用途和支出的时间安排应由项目研究团队自主决定,科研管理部门不宜过多干预。
(三)加强科研信息整合,加快推进知识库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科研管理就要对科研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并加以利用。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科研信息和数据资源的整合,打造统一共享的科技数据平台,打破“数据孤岛”,打通部门数据交换的通道,促进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的数据联结,将分散的数据信息集中整合使用,为科学研究提供度量、分析、预测的基本数据资源。要有机整合科研成果资源,加快推进知识库建设,有效保存科研机构的知识资产和技术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交流。通过科研数据的整合利用和知识库建设,为科研单位提供支撑服务,为科研管理提供信息手段。
(四)强化科研成果管理,将成果转化纳入管理过程
科研成果是科研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研成果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往往以提交结题报告作为项目完成的标志,通过结题评审就意味着项目终结,不太关注项目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转化。为此,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将成果转化纳入管理过程。一方面,要构建全面、系统、规范的成果评价体系。建立科研成果评审专家系统,分类构建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方法,探索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成果鉴定的新模式,确保成果评审鉴定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跟踪管理。规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流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考评和奖励,将技成果转化情况记入科研人员科研档案,并作为今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的重要依据。
(五)构建科研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鉴于科研活动的探索性和成果的不可确定性,需要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引入“容错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科学成果的取得是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坚持探索的结果,也需要社会的鼓励和宽容。在科学研究遭遇挫折时,科研管理部门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包容,而不应过于苛责。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更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过去,我们在科研布局上过分强调“短平快”和在项目安排上过于急功近利,严重影响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制约了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构建科研容错机制,首先要科学合理设置容错认定的程序,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不同性质的探索失误进行分类处置。其次要营造容错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科研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让科研人员专心做研究[EB/OL].http://news. gmw.cn/2014-04/01/content_10856005.htm.
[2]黄涛,2013.从科研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探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1):27-31.
[3]王秀果,刘梅,孙书娈,2016.“十三五”创新科研管理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3):35-38.
[4]陈胜军,邱丽华,郭奕惠,等,2015.新常态下科研管理的新要求——浅谈《改革方案》对科研管理的指导作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31-34.
[5]梅东滨,崔惠绒,伊日贵,2014.加强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的探讨[J].当代经济(14):124-125.
(责任编辑:C校对:L)
F204
A
1004-2768(2016)11-0120-03
2016-10-13
李翠玲(1969-),女,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高级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