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无法回避的结局
不擅长营销的日系家电企业,出售的是制造和销售,并非技术与研发
3月30日晚,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称,经交易双方协商一致,美的拟以自有资金约537亿日元(约合4.73亿美元)收购东芝所持白色家电业务80.1%股权,正式交割预计最早可在今年6月完成。两家公司在声明中称,美的收购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后,东芝集团仍然保有其19.9%的股权,并且公司保留原有名字。这也是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扩张又一案例。
此次交易,美的将获得东芝品牌40年全球授权,以及超过5000项家电相关专利,还有东芝家电在日本、中国、东南亚的市场、渠道和制造基地。不过,无法回避的是,美的集团也将承接东芝家电大约250亿日元(约2.2亿美元)的债务。东芝之所以突然萌生出售白色家电的想法,与2015年财务造假丑闻爆发以及家电业务连年亏损不无关系。
实际上,除了家电业务以外,东芝旗下的个人电脑、消费电器与核能项目业绩表现不好。2011年大地震,几乎让日本失去了扩建核电站的可能性,核电发展空间受限;半导体部门虽然是东芝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据悉目前东芝也正计划出售部门芯片业务;2015年年底,东芝把图像传感器和部分半导体业务与日本索尼公司达成转让合作;而最近,在东芝子公司中算是“优等生”的东芝医疗系统业务也最终决定将医学成像设备业务出售给佳能公司,以此缓解在银行贷款到期之前的压力,重塑公司资产负债表。
分解出售各业务板块的东芝,能否化解危机、转危为安,还有待东芝的全面蜕变。
从2012年至2015年财报显示,其家电业务所在的生活事业部连年亏损。2016年2月,东芝下调2015财年业绩预期,净亏损预期将从此前的5500亿日元扩大至7100亿日元(约合406.12亿人民币),生活事业部预期亏损668亿日元(约38亿人民币)。分析人士表示,东芝希望通过出售亏损严重的家电业务,努力改善经营业绩,争取在2016财年恢复为正收益。
2015年12月,东芝集团对外公布了“东芝重建”计划,该计划包含了对东芝家电的潜在重组,而美的与东芝的谈判也从2015年12月也同步开始。东芝寄望借助美的强大的渠道渗透能力来重返中国市场,无疑是与中方合作的出发点;而美的收购东芝,是中方看重日系电器生产企业的制造技术、品牌和成本优势。
根据东芝与美的的合作方案,东芝家电将继续承担开发、制造和销售东芝品牌的白电产品,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吸尘器以及其他小家电产品。而本次交易后,美的也将最大程度维持东芝家电现有运作方式,继续坚持东芝高标准的品牌形象、产品品质、客户服务,短期内不准备做出重大调整,并在品牌、技术、营销和员工方面保持持续投入,以充分挖掘东芝家电业务的潜力。
对于东芝来说,进入美的体系可以确保其家电产业持续独立存在。同时,借助美的在中国市场强大的制造、销售、采购、物流、服务等综合能力,东芝家电可以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不排除东山再起的可能。
实际上,在日本家电市场,东芝这类本土厂商依然长期占据着龙头地位。东芝家电业务主要包含洗衣机、吸尘器、家用空调、冰箱和厨电产品五大板块。截至2015年三季度,东芝家电拥有超过5000名员工,2015年上半财年(4-9月)实现营业收入约10亿美元。东芝家电在日本、中国、泰国拥有9个生产基地,在日本拥有34个销售基地和95个服务基地,在中东、埃及等地布局销售网点。
而东芝白电业务收入约70%来自日本,30%来自日本之外的地区,东芝家电的影响力主要在日本、东南亚、中东。这种地位直接培养了日本国民的产品与技术自信,日本之外的家电产品很难在日本市场存活。
此前东芝以1.96亿元人民币价格将位于印尼的电视机工厂出售给了创维;夏普同意被鸿海收购;夏普将三洋品牌黑电出售给长虹,白电出售给海尔。最近一系列日企去电器化的经营被中国企业接盘,似乎日系家电企业已面临全行业的没落,然而真正没落的不是技术与产品,而是管理模式及市场观念。不擅长运营与营销的日系家电企业,更多出售的是制造和销售,而并非技术与研发。因此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家电厂商实现对传统日本巨头的超越。
“日本市场一直是中国家电最难进入的地区之一,但东芝品牌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市场的品牌力非常强,通过合作,美的可以加快进入这些市场的速度。” 美的冰箱事业部总经理王建国表示,未来在海外市场,高端产品将使用东芝品牌,而美的品牌则侧重中低端市场。
2015年4月的财务丑闻消息传出,加剧了东芝当前所面临的财务困境。此举导致了其股价一度发生17%的滑落,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也宣布下调对东芝信用评级至垃圾级,公司现金流全面崩溃。
财务造假只是结果并非原因。
过去,东芝是一家产业链既长又宽的企业,但从2008年开始,主要业务向半导体及核能转变,结果证明了这一策略的失误。经过2006年花费6000亿日元在美国并购了西屋公司后,东芝开始沐浴在能源行业全球领先地位的荣耀之下,并集中投入核能研发,成为拥有第五大专利数量的企业。
同时为了保持竞争力,力图加大对半导体方面的投资,以便能与三星等企业媲美。然而半导体行业本身需要不断追加投资,能隔几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企业并不多,而不进行投资就会在生产技术上落后于人。东芝的半导体虽然账面盈利,但实际上长年处于潜亏的状态。核能业务在2011年核泄漏事件后更是发展乏力。
虽然其在2010年出售了移动电话业务,但东芝墨守成规的高层管理者却一直不愿意剥离其早已无利可图的电视和个人电脑业务,试图控制集团的扩张。
更可怕的是,2005年至2009年间,在东芝总裁西田厚聪(Atsutoshi Nishida)的示意下,员工开始在账面利润上作假,而且自2008年开始,东芝执行“选择与集中”的经营策略,对各个部门负责人制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论是哪个业务部门,不做出成绩来就意味着不被选择,即被淘汰,财务造假变成铁腕管理压迫之下的无奈之举。
显然,跌落荣耀宝座的东芝使得投资者们开始流露出对日本公司治理的质疑。投资者期待看到日本政府在应对东芝跌落神坛后,是否将进入公司治理的新阶段。2015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制定了新的公司管理规范,要求企业必须聆听外部董事会的建议,并要求素来松散的机构投资者密切关注他们所投资的公司。与此同时,安倍政府承诺的对国外投资的开放姿态也更加明显,包括最近鸿海收购日本夏普。
日本产业投资基金JIP(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总裁Hidemi Moue表示,日本政府对外宣称对企业改革的热情,意味着在处理东芝的问题上,日本正尝试脱离旧式的产业政策。
目前东芝已经服从并遵照执行政府对于外部董事会的新的管理规范要求,东芝安排了至少4名外部董事审查经理行为,这表明公司的其他高层无权干预公司管理事务。
东芝表示,增加更多的外部董事可能并不意味着什么,真正的考验在于东芝能否首次进行公平、透明提名新领导层的流程上。在日本,通常是即将离任的总裁直接提名接任者。显然,如果东芝董事会继续如此,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Taro Aso)表示,惯于顺从的企业文化的弱点几乎暴露无遗,这对东芝来说也不是唯一一家这样做的企业。担任日本多家公司董事的乔治·奥尔科特(George·Olcott)表示,如果政府监管者、股东和东芝愿意承担起选择东芝高管的责任,无疑将对东芝发展带来有利信号。
(陈怡璇编译自《经济学人》、《财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