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镇江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6-04-11 20:30丁国斌
初中生世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老街作文题亲情

丁国斌



2015年镇江市中考作文述评

丁国斌

原题回放

请以“补”为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透视

镇江市2015年的中考作文题虽然仍旧是命题作文,但只有一个字,颇有点与众不同。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题目字数越多,限制也就越多,审题难度也就相应加大;而一个字的作文题留给考生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它限制少,可供发挥的余地大,更利于考生展示出自己的写作水平。

“补”,耳熟能详,看似平常,但它的的确确是一个“热”词。生活离不开“补”,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有“补”。考生对“补”太熟悉了,以此为题,每个考生都有话说,都有东西可写。

“补”一般作为动词,指因破损或缺失而修理和添加。“补”的内容既可以实指,即物质的;也可以虚指,即精神(情感)、婚姻、文化、传统、政策法规、时间等。乍见“补”,考生脑海里会出现一连串与“补”相关的词语,比如“补课、补胎、补位、补救、补时、补人、补充”等,其实,这些词语中所涵盖的事情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但无论写什么,“补”都是核心词,写作时只要能交代“谁补”“补了什么”,突出“补”的方式及过程,即扣住“怎样补”来写,就可视为切合题意。

当然,选什么内容来写是与考生的感受与感悟紧密相连的,而这感受或感悟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在动笔前,考生必须考虑所写内容生发出的主旨是否自然而贴切,给人水到渠成之感,也就是“补”的内容与表达的主旨之间契合度要高,既不突兀也不别扭,显得自然而合乎情理,这是评判本次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立意的高下也是评判作文水平的另一要素。就立意看,本次作文还可反向立意,表达对生活中不需“补”而“补”的现象的担忧和批判,从而引发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相较于镇江市以前的中考作文题比较适合写成记叙文的特点,本次中考作文题既适合写成记叙文,又适合写成议论文,这就使得“文体自选”的要求真正有了落脚点,也使偏爱说理的考生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补”亦可作名词,指利益,如“补益”;也可以指用处,如“于事无补”。考生只要以“利益”“用处”为中心来表达,即可视为切合题意。

评卷扫描

一、硬贴标签

中考命题作文的写作,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硬贴标签式的作文,本次作文也不例外。许多考生所写内容基本与“补”无关,只是在结尾生拉硬拽地发一通议论,硬贴上一个“补”的标签。比如,有的考生还是将平时写过的有关父母关爱“我”的素材搬上试卷,或是记一件所谓的动人的事情,最后加上一句“想对父母补上一句‘谢谢’”或“这件事情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滋补”结束全文,这就属于典型的穿靴戴帽、硬贴标签式的作文。还有的考生甚至写完事先准备好的其他题材后,硬生生地加上一句“这就是补”,让阅卷教师感到很别扭。

二、重心偏移

既然题目是“补”,写作的核心内容就应该是“补”,要突出“补什么”及“怎样补”的,也就是要突出“补”的方式及过程。但是,实际写作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所记的人或事表现出来的恰恰是“缺”或“缺失”,文章中凸显的只是“要补”的思想,却没有“补”的相关内容,致使写作的重心发生了偏移。比如,所记事情详尽地表现了某人道德的缺失,并对此进行了鞭挞,指出要“补德”,这就是写作的重心发生了偏移。

三、立意趋同

“补”之内容,包罗万象,但并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或“好菜”。以老师为“我”补课为题材,表现老师的负责态度;以父母买营养品或菜肴帮“我”补身体为题材,表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类文章还是偏多了点,虽不偏题,但选材同质化,立意趋同,读多了就会让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想得高分自然比较困难。

四、思维逼仄

许多考生在审题时拘泥于有形之“补”,不能打开思路,将写作的题材限定在补衣服、补鞋等过于直白形象的内容上。在他们看来,要写好“补”这个作文题,似乎只有写“补衣服”“补鞋袜”之类的内容才算是切合题意。于是,当今其实并不多见的“缝补活”纷纷登场,奶奶、婆婆、妈妈们为“我”缝补衣衫、鞋袜的文章满天飞,考生或表现她们的节俭,或表现她们的手巧,或表现她们对“我”的呵护和疼爱,殊不知,这恰恰是思维逼仄的表现。

五、不会议论

不少考生对身边各种“补”的现象深有感触,可谓“身在其中,深知其味”,他们往往有感而发,将文章写成了议论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通观这类文章,却鲜有佳作,最主要的原因是考生犯了“多论点”的错误。他们不能针对一种现象亮观点、发议论,然后进行论证,而是对身边多种“补”的现象同时发表不同的观点,这自然不合乎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因为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论点。

迷津指点

一、审题力求“准”

“补”为一字作文题。一字作文,看似限定少,但毕竟还是有限定的,同学们在审题时,万万不可忽视。这道题的限定就是所写的内容一定要表现“补”这一核心内容。比如,同学们可以将题目中的“补”理解为“补习功课”,那么,作文的主体内容就一定是表现“如何补”的,也就是“补习功课”的过程,而不是详细写自己某门学科的成绩如何差,然后得出要补习的结论。如果这样写,写作的重心就发生了偏移,就会导致偏题。所以,应对任何考场作文题,同学们首先都要审准题目,因为每一道作文题都有相应的限定范围,而相应的限定范围又决定了写作的内容。

二、选材力求“新”

看到题目,同学们会觉得有许多事情都与“补”有关,但选什么内容来写,还是值得推敲的。因为考场作文中,你一下子就想到的事情,别人也会想到,如果直接将一下子就能想到的事情确定为写作题材,势必会造成写作内容的大“撞车”。所以,拿到题目后,同学们不妨静静地想一想,生活中除了“补衣服”“补胎”“补营养”这些有形的“补”之外,还有哪些“补”。这样,思维的触角就可能会涉及“补时”“补偿”“补充”“补救”等无形之“补”。一旦想到还有这些无形之“补”,写作的空间就会变得广阔起来,“出新”也就变得容易了。

三、立意力求“深”

文章“意”为先,其实,立意离不开选材。好的立意,一般具有“紧”“新”“深”的特点。所谓“紧”,就是选材紧密联系实际,生发出的主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所谓“新”,就是选材不落俗套,立意“与众不同”;所谓“深”,就是选材似乎寻常,揭示的主旨却发人深省。要做到这几点,同学们就需要在平时学会观察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当然,考场上能想到不落俗套的题材固然好,但这似乎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如果只能想到平常甚至俗套的题材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别忙动笔,好好想想能不能翻出新意。

比如,就“补”这篇作文而言,同学们如果一开始就将选材限定在“补习”或“滋补身体”这类题材上,立意自然脱离不了表现老师的负责态度或父母对“我”之爱的窠臼。但是,如果同学们能从这些司空见惯的“补”中,敏锐地觉察到有些“补”其实是多余的,属于不需“补”而“补”,其立意就不同一般了。如果同学们还能进一步从这些现象中想到真正该“补”的东西却“未补”,立意就趋向深刻了。

四、文体力求“清”

本道作文题的第一个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所谓“文体自选”,就是同学们可以在记叙文、议论文甚至说明文等诸多文体中任选一种,一旦选定了文体,就应按相应文体的格式要求进行写作,阅卷教师也会以相应文体的评判要求进行评判。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清楚所选文体的格式要求,如果选定议论文,就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谨防“以叙述代替议论”,而且切记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论点以及论据和相应的论证过程。

例文点评

一类文:

素描纸上,一条老街延向远方。

添添补补,却总觉得少了什么。(牵“延”出思绪,自然地引出“少了什么”——该“补”)

我坐在窗边,握笔的手随意勾勒着,出神地望着老街的轮廓,思绪被拉长,穿过画纸,来到久违的老街……

那时,我正读二年级。放学铃刚打响,一阵嘈杂的声音便涌出校门。我牵着朋友的手,在路边买了串糖葫芦,边咬着甜甜的糖葫芦,边兴奋地谈论着天空中飞过的一只鸟,或是形状奇特的一朵云。身后传来小伙伴的呼唤声,我们嬉笑着融入他们,在回家的路上说说笑笑,从花仙子聊到奥特曼……那时的老街漾满了稚嫩的欢笑。(“涌”出,童声喧嚣,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漾满了”“欢笑”的老街是无缺的——无须“补”)

后来,有了校车。虽少了自然的乐趣,小伙伴却仍在,欢声笑语依旧。那时,老街被从校车窗口飘出的欢乐充满着,一如以前。(从“漾满”到“充满”,这样的老街仍是美好的,为下文之“补”蓄势)

再后来,我升上了初中。一次偶然经过老街,它仍旧繁华,却深深地孤寂着。街上蹦跳的身影已然无踪,校门前,各色的私家车早早地候着,似一张张黑不见底的口,将孩子们生生吞下。他们神情麻木,让人不忍。风吹响路边的梧桐,“沙沙沙”,似是老街的叹息。(“深深地孤寂着”的老街发出了“叹息”,仅仅是“叹息”少了孩子们“蹦跳的身影”吗?)

我若有所悟,提起手中的笔,唰唰两下,勾补出一群如风筝般晃荡的孩童。老屋蜿蜒,像极了笑。

一时竟有些痛心,这,只能是纸上的景象吗?(缺了什么?“补”上去!纸上的“老屋”似乎“笑”了。然而,再不能见的“痛心”才真正引发了思考……)

不知何时,家长将孩子的翅膀剪下,将他们置于神案上,日日供养。细致的呵护,使得孩子们渐渐忘了思考,忘了挣脱,忘了飞翔。他们忘了回忆。而老屋,忘了忘记。(老街失去了孩子们,是因为无限“呵护”下的孩子们失却了“思考”,不懂“挣脱”,更不会“飞翔”;他们忘了老街,老街自然也就失去了富有生命的灵魂。这样的缺失,如何去“补”?)

“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多年前这么说过。“少年无魂则国无魂”,多年后,我如是说。若一个国,失去了飞翔的双翼,失去了欢声笑语,失去了源泉与活力,如何谈得上强呢?(由梁启超的名言引申到对“一个国”之未来的忧思,立意不可谓不高)

我希冀有一天,社会能补给人们一段回忆,补给老街一个未来。那天,或许我会站在老街的面前,笑着朝它招手,说声“好久不见”。(美好的希冀道出世人的共同愿望,一声问候触动了我们回忆的痛处。平淡收尾,意味悠长……)

总评:本文立足于“补”,切题巧妙:由画笔下的老街“若有所失”勾起对往昔的回忆,渐渐引出老街失去了孩子们的欢笑,于是情不自禁地去“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似乎仅仅只能“补”在画纸上。由此,小作者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忧思:倍受呵护的孩童如何失去了“思考”“挣脱”“飞翔”的能力?而这样的下一代又如何能赋予老街以灵魂,赋予国家以希望?最后,小作者再次美好祝愿,暗示全社会都应该来“补”上这一份缺憾。

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引发深切的社会共鸣,是本文尤为出色的成功之处!

审题准确,切题精巧,实写“补”的原因和过程,且不露痕迹,令人赞叹!

用词精准,感情真挚,写出了几乎属于每一代人的共同体验,只是这份美好早已远去,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考场作文,行文如此流畅,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二类文:

“补!”“为什么不多补点?”我又听见了来自电脑前的咆哮。真奇怪,股市一路飘红,我的心情却跌至了谷底。(巧妙对比,引出父母补仓时的狂热和孩子的失落心情)

爸妈最近当真是发了“股”疯,成天“运筹帷幄”,自然也就顾不上我了。“去外婆家吃饭吗?”我有些想外婆了,弱弱地问道。“嗯……姨娘在呢,走!”妈妈先是犹豫了会儿,但一想到“股神”姨娘“莅临指导”,不由得一阵激动。

“好不容易聚一次,来!”外婆笑着招呼我们,端上一盘盘热腾腾的饭菜。外公笑着从房间里跑了出来,招呼着大家挪桌子、搬凳子。一时间,家里充满了阔别已久的暖意。

大家一边大享盛宴,一边大谈回(当为“国”)家大事。外公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乐得我们合不拢嘴。我沉重的心渐渐放了下来,似乎补充了一丝温暖,让我得以从寒冷中挣脱开来。(“招呼”“端上”“跑”“挪”“搬”,一连串的动作显示了一派热闹的家庭聚会场景;看似“补充了一丝温暖”,实则暗示必有变化)

可是不料,我最不愿意听到的话题终于还是被搬到了餐桌上。“最近跌得厉害啊,补点进仓吧!”姨娘漫不经心地抛出一句,妈妈一下子来了劲头,滔滔不绝地大谈股市。外公的笑刹那间凝住了,原先想要说出的话在一片嘈杂声中咽回了肚里。她们在股市上渐起争执,一时不可开交。菜渐渐凉了,一丝冷意慢慢爬上我的心头。我瘫坐在沙发上,沉默不语。(“凝住了”十分传神,传递出外公的失望、愤懑。刚才的“热”与现在的“冷”对比,菜冷,话冷,心冷,亲情的缺失不言自明)

外公冷冷地走开,顺势带上了房门。一句话仿佛撕裂了恒久的亲情,一点点温暖,从伤痕处渐渐消散。(“一句话仿佛撕裂了恒久的亲情”,表达略微有点过)

“妈妈,我们能不能不提股市了?”我小心地吐出几个字来。妈妈先是一愣,随后看了看周围,久久没有说出话来。

“去江边走走吧,现在还早。”我提议,辞别了外婆。爸妈终于还是答应了。(“辞别了外婆”和“爸妈终于还是答应了”,顺序上应调整)

走在江边,我,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他们没有作声,可我分明看见他们的脸色凝结成冰,那么冷,冷得令人窒息。微寒的风吹过我的脸庞,我抬头望着满是阴霾的天空,不知何时才能看见太阳。(再次“凝结”的,是爸妈的愧悔、孩子的压抑,意味着他们的思想认识必将产生新的变化)

他们走得越来越慢,终于停住了。“你说,我们是不是太久没有关注身边的人了?”妈妈小声地问爸爸。很久,似乎时间都凝滞了。爸爸低下了头,默默地抽起烟来。(这一次的“凝滞”,却是妈妈激发出的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并迅速将其转变为试图“补”给孩子的行动)

“今天我们不急着回去了!多久没陪你啦!都补给你!”妈妈笑着对我说,大步地往前走。

我们坐在江边的台阶上,享受着久违的夕阳的温暖。(刚才还是“满是阴霾的天空”,怎么一下子就出现了夕阳呢?)这温暖一点点照进我的胸膛,我知道,这是爸爸妈妈给我的一点点弥补,小心地补好我内心的伤痛。

“我们总在股市中补自己流走的钱财,却不曾想过,原来,拥有亲情,我们永远不是一无所有。”妈妈笑着呢喃着,将脚边的一块石子踢向了远方。(将“补钱财”与“补亲情”联系起来,思考以何为重)

“妈,等我中考结束,你不准再炒股了!”“好,一言为定!”妈妈笑着答应,我却分明看见她眼里闪着泪花。

“爸,等孙子中考完,我们好好聚聚。”妈妈拨通了外公的电话,我听到,电话那头的外公也笑了,久违的温暖装进了我们的心里。

原来,我们,这一家人,都在小心地补着彼此间的伤痕与缺憾。

“哎,儿子,要是你老妈哪天又犯糊涂,财迷心窍了,怎么办?”爸爸问。

“没事,我们一块儿将这份爱——补好。”(两次提到“久违的温暖”,“补”上了亲情的“伤痕与缺憾”,充分点题)

总评:本文巧妙地选择了很多父母因疯狂“补仓”而忽略了亲情这一题材,以真实可感的笔触道出了一个长久缺失温暖的孩子的心声。情节设置不追求奇巧,但讲究起伏,一热一冷之间,对比效果明显。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心理刻画,将一家人迥然不同的心境和最终走向反省并互相关怀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尾再次点题,结构严谨。如果个别细节能再做斟酌,文章质量当会更高。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我还是变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题二:请以“终于放心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丁国斌: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镇江市中考语文命题组核心成员。现为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猜你喜欢
老街作文题亲情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永不凋零的亲情
老街谣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老街(外二首)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清明话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