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蕾 邵黎黎
(上海市市东医院营口分院神经二科 上海 200433)
健康教育在脑血管病康复治疗中的研究现况
丁蕾 邵黎黎
(上海市市东医院营口分院神经二科 上海 200433)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存活患者中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会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增加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脑血管病 康复 健康教育 研究
脑血管病(CVD)是急慢性脑血管病变的统称,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该类病症病因复杂,病变发生在脑部血管,危害性极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该类病症现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死亡率在10%以上,其中存活者中有超过50%的患者会出现后遗症,具体表现为感觉障碍、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等,给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一直以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的防治均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新医学模式及护理模式的确立,在现有医疗条件基础上和新的医学理论指导下,脑血管康复治疗成为整个治疗的主要环节,其中健康教育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康复治疗期间广泛开展医疗护理科普知识的宣传,全面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紧密围绕疾病的康复,对患者进行饮食、心理、运动等全方位护理指导,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意义重大[2]。现对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疾病康复治疗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整理,并综述如下。
检索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疾病康复治疗的文献报道和研究成果,中文检索关键词为“脑血管病”、“健康宣教”和“康复治疗”,检索范围为“摘要”,数据来源为万方数据(http://www.Wanfangdata. eom.cn),共检索到摘要102篇,社区人群心血管疾病预防保健相关的内容予以剔除,最终收录72篇,包括研究数据论述和健康宣教方法讨论两类,前者共31篇(占43.1%),后者共41篇(占56.9%);从研究内容来看,关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研究的报道共计1篇(占1.4%)是,其中2篇(2.9%)专门针对患者家属研究的报道共计2篇(占2.8%),针对患者本人研究的报道共计30篇(占41.7%),同时针对患者及家属研究的报道共计3篇(占4.2%),主要评价健康宣教效果的研究报道共计17篇(占23.6%),对健康教育方法及所涉及问题的研究报道共计19篇(占26.4%)。
(1)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以往健康教育主要面对患者,却忽视了与患者最为密切的家属,作为患者治疗期间最主要的照顾者,家属对疾病知识和护理方法的掌握,可为患者康复练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3]。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家属是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社会的一员,当自己面对压力和疾病时,更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4]。王怀芝等重点对家属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属对脑血管病知识的认知率仅为13.3%。在同类研究中,王利群等所得出的结论是超过50%的家庭照护者对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并不理解,而且对护理方面的知识更是缺乏了解,家庭护理以基本照护为主[6]。另有研究指出,有近20%的家属对脑卒中等脑血管病的概念并不了解,近40%的家属对相关疾病的早期症状并不了解[7]。国外这方面也就也较多,家属正确认知脑卒中前驱症状的比例并不高,其中1个前驱症状占34%,2个前驱症状占29%,而3个前驱症状仅占12%[8]。从调查结果来看,国内外脑血管病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需求均较高,相关资料整理得出,家属最希望了解的脑血管病康复相关知识是: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管道护理方法等;健康宣教的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多数患者家属更希望能够得到医护人员的个别指导,再有就是科普手册、专题讲座、视频资料等形式,健康宣教的形式较多,其中97%的家属希望出院后能通过与院方继续联系的方式,得到疾病康复护理相关知识[9]。以往康复医学在健康宣教方面坚持四大原则,即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和改善生存质量,其中功能训练是指健康宣教重视对患者功能训练的指导,整体康复强调的身心康复的重要性,健康宣教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然后是在医疗基础上加强职业劳动、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帮助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更好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0]。
(2)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作为疾病的主体,患者自然应当成为接受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在一项对150例脑血管病清醒患者的调查中发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健康教育非常需要在80%以上的有“治疗方法”及肢体“运动方法”;在出院后处于首位的是“自我护理常识”,占90.4%。在80.0%以上有“复发时主要表现,发病时急救方法,出院后用药指导及继续治疗方法”的需求[11]。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全社会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投入不足,目前进行脑血管病健康教育的场所多为医院和一些研究机构,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健康教育需求及严峻的形势。而健康宣教内容的片面化、简单化、形式化以及受教群众的依从性不高也降低了健康宣教的效果。
(3)普通大众的健康教育需求: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疾病致死人数逐年增多,其中脑血管疾病仅次于恶性肿瘤,排在第二位,这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对脑血管病认识不高,且多为老年患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多数患者因延迟治疗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早期识别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增强患者早期治疗的紧迫感,尤为必要[12~14]。在这种背景下,除了要对已发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外,还应对普通大众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关注高危人群,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
在收录的检索文献中,有关健康教育效果评估的研究报道占较大比例,且基本上采用的是对照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康复治疗方法掌握程度、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几个方面。
(1)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情况与了解程度:健康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认识到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一项对136例住院患者进行的健康宣教研究提示,在研究结束后,同常规治疗护理相比,接收健康教育的患者在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方面明显提高[15]。
(2)提高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的依从性: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基本手段,对进行进行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可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开展。如一项对100例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辅以健康教育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16]。
(3)护理工作质量与患者满意度:有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通过健康教育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7-19],与此同时,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起来了桥梁作用,通过沟通和交流能够拉近医患双方的情感距离,对医疗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可见,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使护患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4)健康教育对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降低并发症和疾病复发率,有研究提示,健康宣教对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一项对40例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接受了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20]。分析认为,这与患者对对疾病认识和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有关,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康复训练,对症状缓解十分有益。随着新型护理模式的确立,针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全程护理干预得到广泛推广,通过延伸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系统、全程康复指导和护理干预,更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尤其是对存在肢体运动障碍等后遗症的患者,通过改善其功能障碍,可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发现,出院3个月、6个月的健康宣教组的疾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5)健康教育对患者家属的积极影响
再有就是对患者家属的影响,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患者,还同时关注患者家属的健康状况,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通过健康宣教,家属SDS评分和SAS评分及脑卒中防治知识认知水平均明显改善。
有文章指出,通过采用多形式健康宣教方法,有计划的进行图文并茂的宣教,促进患者及家属掌握相关知识,指导如何与医护人员配合,增进其依从性及康复效果[17]。
健康教育体现出系统性和针对性两大特点,即在现有康复治疗护理干预模式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同时还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以及病情进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护理内容,在不同环境下采用相适应的健康教育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来保证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如在住院环境下,健康教育应充分体现出专科特点,注重与整体护理的结合,从系统化整体护理出发,采用有神经内科专科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复发率十分有益;而在患者出院后,由于所处的康复治疗环境发生变化,健康教育模式也要适应做出调整,相关健康教育应调动家庭成员以及社会(社区)支持系统的广泛参与,其内容也要加以拓展,除疾病知识外,还应引入生活技能、社会知识等相关内容,其目的在于促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宣教方式,目前提倡的循证方式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考虑加以运用。摒弃传统单一宣讲式的意义在于促使患者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受康复治疗相关知识,丰富宣教内容,拓展宣教途径,提高院外宣教效果。
本文对现阶段国内有关脑血管病康复健康教育的研究报道,并结合国外相关文献,主要从健康宣教的患者及其家属需求、健康宣教效果评价及具体方法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整体的文献资料来看,健康教育方法设计的研究报道较少,其中很多文献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多为经验总结和一般方法讨论,健康教育需求分析的研究报道较多,且很多研究都比较重视对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分析,对当前健康教育的基本现状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但是缺乏深入的研究,由于脑血管疾病类型多样,康复治疗期间的健康需求势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决定了健康教育也要有所侧重,多数研究报道并未提及此类问题。另外,从整体上看,关于健康教育方法的文献报道较多,但是很少有对其进行科学评估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健康教育方法创新方面的文献,在当前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健康宣教也需要大胆尝试创新,突破现有瓶颈,可以预测,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互动方式的健康宣教方法将是今后该领域方法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后应加强健康教育方法学创新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1]贾建平.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黄保民.脑血管病调养与护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3]庄素芳,肖雯晖.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10(5):341-342.
[4]庞久玲,刘爱东,张静涛,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l l,26(12):1129-1131.
[5]王怀芝,李秀惠.脑卒中患者家属护理知识现状的调查与健康教育[J].现代护理,2005,11(1):29-30.
[6]王利群,王利民,关青,等.脑卒中家庭照护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状况及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4):2420-1.
[7]袁栋才,扈晓霞,马炳生,等.脑卒中亲属防治知识知晓现状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2):63-5.
[8]Pandian JD,Kalra G,Jaison A,柳aL Knowledge of stroke among stroke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 in Northwest India[J]. Neurol India,2006,54(2):152-6.[9]林小玲,汤兰欢,张银叶,等.出院时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河北医学,2008,14(4):435-8.
[10]卓大宏.骨科康复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3):242-243.
[11]史淑杰,李笑蕾,王金红.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11-3.
[12] 国红,张晓燕,王新德,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来诊时间和CT确诊时间的观察[J].中华神经科杂,1996,29:332-5.
[13]AlbertsMJ,PerryA,DawsonDV,etal.Effects of public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n reducing the delay in presentation and referral of stroke patients[J].Stroke,1992,23:352-6.
[14]PancioliAM,BroderickJ,KothoriR,etal.Public perception and referral of stroke patients[J].Stroke,1998,279:1288-1292.
[15]魏建民,杨杰,刘郡.多渠道加强脑卒中教育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全科护理,2012,10(20):1908-9.
[16]何永姬,陈远,车革方,等.运用护理程序进行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健康教育,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7-8.
[17]权明桃,蒲德琴,徐应琴,等.多种形式健康宣教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8):45-6.
[18]刘桂莲,王平凡,张青艳,等.健康教育路径在脑卒中住院患者中的应用评价,护士进修杂志,2010,8(25):1416-7.
[19]杜晓丽.健康教育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4,20(9):46-7.
[20]吕政,李春磊,张宁,等.康复教育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3):270-2.
R74
A
1674-2060(2016)05-0335-01
丁蕾(1986-),女,浙江慈溪人,研究方向:护理学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