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祥
陈景润与“1+2”
孙晓祥
1996年3月19日,“陈氏定理”的创立者、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不幸病逝,对这位与“哥德巴赫猜想”结下不解之缘的数学明星的陨落,世人无不为之震惊、痛惜.
哥德巴赫——一位德国中学教师、数学家.1742年,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质数之和.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长期以来,它被人们誉为“皇冠上的明珠”,人们称它为“1+1”.比如40=23+17,即不小于6的偶数40等于一个奇质数23加上另一个奇质数17.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有人验算了三亿三千万个数,都对,但这却不能代替严格的理论证明.“猜想”,多么有诱惑力的字眼,它体现了人类向未知挑战的智慧和勇气.两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数学爱好者苦苦求索,力图从理论上严格地证明它,然而,它不愧为世界数学名题,至今人类依然迟迟未能证明这个猜想.但这并不等于说,人类对这个难题的研究毫无进展.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郎证明了“9+ 9”,即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9个质数之积加上9个质数之积.后来,人们又陆续证明了“7+7”“6+6”“5+5”“4+4”“3+3”.1956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例如,“248= 11×13+3×5×7.1962年山东大学潘承洞与王元合作证明了“1+5”,同年又证明了“1+ 4”.1965年,意大利数学家庞皮艾黎等人证明了“1+3”.
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刊物《科学建设》第17期上宣布:他证明了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另外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公认的“陈氏定理”——“1+2“.例如.40=19+3×7.
陈景润用生命换来的“1+2”离“1+1”——“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遥.这一重大突破让国人骄傲,被国际数学界誉为“杰出的成就“,至今仍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陈景润用自己63岁的年华,为世界和人类的数学事业做出了永垂青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