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明,吴坚强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 教务处,广东 中山 528402)
·实 验 教 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周艳明,吴坚强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务处,广东中山528402)
为探索在夹缝中生存和专业同质度较高的独立学院,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培养适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及其人才培养模式,该文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按照“两个结合、双向竞争、融合发展、多样成才”的指导思想,从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运行、管理、评价体制和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机制3个方面探索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思路、路径和措施,重点阐述了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社会声誉。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在夹缝中生存且专业同质度较高的独立学院,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培养适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尤显紧迫。文献[4-8]从应用型人才内涵、构建、特色化、多样性等方面论述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探索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路径和措施。
我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按照“两个结合、双向竞争、融合发展、多样成才”的指导思想,即人才培养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育与职业导向的结合。在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要把握好3个平衡,即知识的宽广度、深厚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实用度3者之间的平衡;职业导向要把握好两个适度,即学科的系统性与职业的倾向性两者之间的度。与兄弟院校之间要开展以同质竞争为主、错位竞争为辅的同质加错位双向竞争并行的策略。同质竞争比质量,错位竞争比特色。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样成才,即多样化人才和人人成才的观念。通过提高人才质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铸造学校发展品牌。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我校主要通过“四机制一保障”,用体制机制的办法促使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从而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形成系统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教学运行、管理、评价体制和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机制。
2.1坚持开拓创新,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1.1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在以IT应用为特色、以工科和商科为重点、经管文法理工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培养知识结构恰当、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良好、发展后劲充足、社会责任感高、创新意识较强、就业路径宽广的“非常6+1”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同时根据珠三角,尤其中山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与区域发展特点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特色专业。按照嫁接、融合、新建的思路,深入推进各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
2.1.2协同育人,创新校企政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打通校企政人力资源共享通道,构建全程科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9]。
2.1.3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
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10],注重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构建和优化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化教育”组成的“三段式培养,多路径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在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在于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能力。多元化教育由专业选修类、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5大板块组成,重点在于通过分类、分层教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人成才和多样化成才的目标。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本的原则,结合社会发展、区域需求,持续实施并改进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用“鱼骨型、学分制、金字塔”9个字来概括。
鱼骨型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着力独立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由通识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3个阶段组成,重点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多元教育4大板块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主线,有特点、亮点、看点,有普及面、惠及面、影响面,有发展空间的四维(线-点-面-空间)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该立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实施有限学分制(有效选课),以打造学生个人的特色、优势,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目标。
2.1.4完善以“重基础、讲前沿、强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
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不仅蕴含于单门课程中,更体现在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注重培养的连续性、一致性和不间断的多应用性。每个专业凝练6门左右学科基础主干课程和3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主要内容应选择更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理论基础适度但重视项目和案例、促进应用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和教材。通过完善以重视学科基础、讲究专业前沿、强调专业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并对学生实施连续、一致、多应用、不间断的专业能力培养,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
2.1.5独立构建以“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我院根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来安排实践教学。一体化是为了解决目前实践教学分散于各个独立的课程或者不同层次类型的实践之间的关联不够、系统性不强等问题。而分阶段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循序渐进和逐步提高。多层次是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综合素质4个层次。
2.1.6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通过宽广度、深厚度和黏合度3个维度,以培养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设计创新、人文素养等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搭建以模块组合、团队协作、滚动发展、螺旋上升为特征的实践育人平台。该平台的搭建关键在于以下4个方面:
1)“54321”的体系设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按照公共课实验室、学科基础课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室、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开发实训室5个层次进行建设。不断整合优化学科竞赛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开放性实验、科技创新计划、仿真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师科研平台,构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经管实训中心,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形成一个柔性、有亮点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连续、一致、不间断的专业能力培养服务。
2)制度机制设计,包含以下3个方面。①模块化组合式设计实践内容。模块组合旨在通过对实践内容、目标的模块化,以分而治之的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块组合,从而提供多种路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使学生完成里程碑式的实践目标。在发展过程中,通过集成融合,尤其是各个实践目标之间的黏合,实现滚动式发展、螺旋状上升,保证在每个里程碑有突破有创新。②形式多样的实践学分。根据实践内容确定不同的实践学分与学时的关系,可考虑将实践学分分为讲课学分、自学学分、实训学分、答辩学分等多种学分组成形式。③灵活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实践组织形式可考虑由集中、分散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组合,采用遴选、竞争的选拔机制。④推行自主研制和建设实践教学项目资源库。⑤构建分层融合协同的学科竞赛体系。⑥推进分类、分层的以“团队型、阶段式、模块化”为特征的毕业设计改革。⑦开展以传帮带为主体的助课制度。
3)模式创新,有2个模式。①组织模式创新。校内以普及为主,开展以学生传帮带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形成“传、帮、带”模式;校外以竞争、遴选,形成梯队、选拔为主体的校外实习实践,打造“高、精、尖”模式。将以前扁平化的实验实训实习实践组织形式变成网状化,探索建立学生导师制。②实践模式创新。搭建移动互联实验环境,贴近实际应用场景,尤其是学生从业所面临的场景,以任务驱动探索开展“互联网+”实践教学新模式。
4)关键措施,包含以下3个方面。①作品成果化。以自主研制和建设实践教学项目资源库的形式,通过知识综合体,达到里程碑式的实践目标,实现滚动式发展。②内容课程化。以更系统化的授课形式,使每个里程碑都有突破有创新,学生达到螺旋状上升的目标。③过程大众化。通过小组、工作室、学社等组织形式,采用助课、竞赛、自主研发实践教学资源项目库、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等制度,促进实践过程的大众化以增加它的广受益面。
2.2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教学运行、管理、评价体制
1)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运行机制。通过考查中山乃至珠三角产业结构来确定学科专业结构,并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现有学科专业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最大限度适应市场需求。
2)紧紧围绕学科与专业建设,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科学规划与遴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重点集中在解决普遍性问题的项目、特色项目和培育项目。
3)大力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机构及其制度建设。
4)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建设。
2.3坚持统筹兼顾,探索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机制
1)探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
2)探索二级学院管理机制,强化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责任的主体意识[11]。
3)探索全员育人联动协作机制,建立“厚德、成才、有为、创新”的校园文化,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发掘了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质量工程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1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各具特色。如以理工类为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文管类为主的优秀经理人培养模式,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模式,3C学院(电子、计算机、机电)的企业大学计划,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9],人文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模式[12],创业孵化培养模式(创业黄埔班),艺术设计学院的“项目+团队”培养模式,外国语学院与灯都会展(中山)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语言+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法学专业与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合作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模式。
3.1.1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模式
目前我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中,拿出部分招生计划,单独招生,采取与总校电子科技大学“2+2”联合培养模式。采取单独小班教学,前两年在我校学习,后两年在总校学习,两校实行联合教学、联合管理、联合指导的联合培养模式。旨在加强学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1.2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科研—教学—学习”三向联结体,把科研作为融合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工具,从而实现教学与市场的紧密结合。目前,我校建立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主要有:1)与中山市科技局共建嵌入式系统公共实验室,学生利用该平台获得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级奖励30余项,同时为企业提供了30多项产品解决方案;2)与中山市政府共建中山市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综合培训平台,实行“政府支持、高校牵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的方式建设和运营,这种引入第四方——服务商的模式,在独立学院中尚属首创。
3.1.3创业孵化培养模式
我校创业教育与创业体系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创新性提出“立足专业·结合产业”的创业教育八字方针,通过引入政府、企业、行业及家庭资源,立足于专业进行创业,在学生中形成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良好氛围,取得了很大成功。2009年以来,先后共有200余个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涌现出一批创业标兵,如荣获2011年广东省创业先进个人、中山市十大杰出创业青年称号的何龙祥等,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许,被授予“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创业定点培训机构”等荣誉称号。
3.2质量工程成果丰硕
目前有特色重点学科1门、特色专业2个、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等省级及以上标志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3.3社会影响
我校2013—2015年连续3年获武书连全国独立学院100强第4名,省内第2名。在中国校友会网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0强中,我校从2009年的第31名逐渐升至2014年的第16名,其中人才培养从最低的第36名大幅升至第6名,省内排名第2名。人才培养得分也从85.67大幅升至97.49。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全校各方面。本文主要从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运行、管理、评价体制和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机制3个方面探索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思路、路径和措施。该文从教学角度看,关键在于“四机制一保障”,四机制即:1)从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2个方面建立教学酬金打包分配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宏观调控作用和教学单位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促进教学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发展;2)通过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为各方提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1]教育部网站.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list.html.
[2]新华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9/04/c_1112357911.htm.
[3]教育部网站.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1505/187754.html.
[4]查俊屹,付铁岩,王友明.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341-344.
[5]罗建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31(4):123-125.
[6]李俊霞,刘伟.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47(11):131-133.
[7]蒋剑红.独立学院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2(19):112-113.
[8]刘汉霞,吴光炳.多样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1):50-52.
[9]贝裕文,田治威,李文彦.产学研结合与协同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5-8.
[10]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2).
[11]于涛.构建独立学院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系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S1):3-6.
[12]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13]陈文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136-139.
[14]霍天强,徐睿琛,李巴津,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式研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72-7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Pattern Reform
ZHOU Yanming,WU Jianqiang
(EducationalAffairsOffice,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ZhongshanInstitute,Zhongshan528402,China)
Toexploretheappliedtalentsandtalentscultivationpatternsofindependentcollegesaccordingtoitsowncharacteristicsanddevelopmentorientation,whichsurviveasahighprofessionaldegreeofhomogeneityinthecracksinindependentcolleges.Throughthecasestudyof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ZhongshanInstitute,thespecificideas,pathandmeasuresoftheappliedtalentscultivationpatternreforminindependentcollegeareexploredandpracticedfromthreeaspectsaccordingtotheguidingideologyof“two-aspectcombination,two-waycompetition,integrationdevelopment,diversetalent”,whicharethediversitytalentscultivationsystem,theteachingoperation,management,evaluationsystem,andtheteachingcentermanagementmechanisms.Onemainlyfocusesontheconstructionofthediversitytalentscultivationsystem.Practiceshowsthatthediversityoftalentscultivationpatternscanbeapowerfultrainingmodeltoimprovethequalityoftalentscultivationandenhancethesocialreputationoftheindependentcolleges.
independentcollege;talentscultivation;appliedtalents;cultivationpattern;diversity
2015-7-17;修改日期: 2016-06-21
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S2010JYZH);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S-JXG201401)。
周艳明(1971-),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制浆造纸过程控制与能量优化、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方面的研究。
G640;G647;G648.7
Adoi:10.3969/j.issn.1672-4550.2016.0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