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单车:自行车领域的Uber
“摩拜单车”的崛起迅速。自2016年4月,由摩拜科技创始人、前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推出,不到半年时间已赚尽眼球。
“摩拜单车”是全球首个无桩共享单车,致力于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人们的短途出行需求。这款通过一个App和智能锁的物联,让用户经App即可查询使用归还的单车,目前已在上海、北京“遍地开花”。
2015年12月9日,王晓峰正式卸下Uber上海总经理的职位,他在微信朋友圈表示,“即将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和更大的冒险”。
随后的几个月里,王晓峰一直对他的新事业保持神秘,只对外表示,这是“全球都没有先例的创新模式”。
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谜底揭开。这个叫“摩拜单车”的项目通过一个App和智能锁的物联,让用户经App查询周边可使用的单车,扫码解锁使用,骑到目的地后就近将单车停到街边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即可结束使用。
“App和智能锁的连接通过我们自己开发的物联网协议实现,有点像未来Uber让人和无人车连接一样,只是我们在自行车领域提前实现了。”摩拜科技CEO王晓峰说,做这个项目是希望让城市里的更多人愿意选择自行车作为短途出行的交通工具,从而缓解大城市里面临的拥堵和空气污染现象,“汽车对道路的占用面积是自行车的10倍,而碳排放则是自行车的18至22倍”。
自行车有各种好处,但为什么在城市里骑车的人还是不多呢?王晓峰团队在前期市调中发现了五大问题:停车、还车不方便,好车担心被盗,普通的车又太丑,维护起来麻烦,以及大多数城市都没有良好的骑行环境。
王晓峰称,摩拜单车正在做的,就是试图去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更经济、更方便的方式,推动自行车重新回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在周围100米的范围内可以找到车、停下车。”王晓峰说,摩拜单车针对的主要是城市里有5公里以内短途出行需求的人群,“如果是做一款智能自行车来卖,可能只能影响1万人,但共享机制就能影响100万人”。
传统的城市单车租借系统要先办卡,随身携带,到指定的租车点才能租车。“摩拜单车”无需办卡,用户只需一部手机就可完成“借-骑-还”这个闭环。每辆车都内置了GPS芯片,通过手机App,用户可以定位离自己最近的自行车,通过扫描二维码解锁便可骑车,还车上锁时后自动计费。用完之后,也不寻找停车桩,可以停在就近的公共场合,下一个用户再有通过手机定位发现这辆车。
目前“摩拜单车”车费只需要1元/半小时,押金299元。
因为租车价格很低,从运营成本角度考虑,必须大幅度提高单车的耐久性,从而降低维修成本,为此王晓峰团队在单车的工业设计和材质上花了很多心思。
比如原本自行车轮子的32根车辐条变成了五幅轮毂,参考了汽车轮的构造,以避免纤细的车辐条容易弯曲的情况;另外链条驱动被轴承驱动替代,采用了轴传动和单摆臂的技术;车轮则是防爆胎的设计,骑行一两万公里的距离基本不会出现爆胎现象,只会产生磨损;车身则采用加钢航空铝合金材质,抗拉强度为普通自行车的2倍。
“这个单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共享而设计的。”王晓峰说。
摩拜单车最大的亮点和突破,是不用停车桩。传统的租车系统,因为无法精确定位,只能用建停车桩的方式来避免公共资源私有化,大量建设停车设施既增加了城市的负担、也浪费了宝贵的城市空间。
与传统公共自行车不同,摩拜单车没有停车桩、不需要办卡,不需要充气,也不会爆胎。省去停车桩的好处很明显,人们的需求会被激活,同时规避了设置停车桩这件昂贵且只有政府能做的事。技术实现手段也不难:在电动车锁里加上传感器、GPS、3G网络和芯片。这样就可以在摩拜单车的App上找到附近车辆并预约。
看起来,摩拜单车似乎有成为一个伟大产品的潜质,它确实能改善一个城市的交通,也很讨人喜欢。唯一的隐患还是盈利模式。
目前,外界无法获悉摩拜单车的任何核心数据,包括活跃用户数、单车成本、车的数量、使用率等,理由是这些数据还不成熟。而使用频次和用户规模决定了它能否赚钱。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全球没有一个公共自行车项目能自己盈利。
纽约的公共自行车依靠花旗银行的赞助每年仍然亏损数百万美元,台北的YouBike则需要捷安特赞助车辆。中国做得最好的城市是杭州,公共自行车在那里极受欢迎。为此,杭州市政府用8年时间,投入了3000多个停车点、8万多辆车,补贴了数亿元。2015年是它最接近盈亏平衡点的一年,成本8000万元,依靠广告和模式输出的收入,亏损500万元。
杭州目前通过亭(棚)广告经营权挂牌转让及相关费用,已经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摩拜单车目前并无自行车亭(棚),车身并未预留广告位置。那么它的盈利空间在哪里?
原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涂子沛表示,除了使用费外,摩拜单车可以借助自行车位置获取用户位置,这个系统可以产生新的收入来源,根据地理位置和个人情况推送个性化广告,如中午12点时告诉骑车人他路过的餐厅正在打折。这也是个大数据实时、动态匹配的技术问题。
九轩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亿舟认为,目前摩拜单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用强大的未来盈利预期,获得足够的资本战略耐受性以支撑前期的烧钱获客阶段。
“说到底,自行车只是个工具,相应的App也只是这个工具的附件(也只是工具),如何将通过这个工具收获的海量用户(如果有的话)变现是个问题,现在虽然可以不考虑,但未来不能不考虑以支撑潜在投资方的投资逻辑。如果自行车这个场景本身不能赚钱,那么就得延伸至其他场景寻找盈利的模式。车身广告或者押金所形成的资金池也许可以做点文章,又或者进一步延伸至其他租车场景(已经是红海)?”
刘亿舟认为,对于互联网项目来说,流量机制和变现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点。当然,当流量机制足够坚挺以能够实现战略级的流量卡位时,变现机制的问题可以暂时搁置,比如滴滴。
为了让用户一起来维护一个好的用车环境,摩拜单车设计了一套用户信用规则,注册之后的原始积分是100分,正常、文明的用车之后会增加信用值,每正常骑行1次加1分,违规操作后则会被减分,比如停进小区、地库,加装私锁,忘记关锁导致单车丢失的,都属于违规操作。出现一次违规操作扣20分,低于80分每半小时收费增至惩罚性的100元,当信用分值被扣完,这个用户的实名认证账户就会被永久冻结。
涂子沛表示,建立一个合理的信用体系,并为全社会所用,这是摩拜单车寻找盈利模式之外,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摩拜单车可以记录地理位置、骑行时间、行走轨迹、违规操作等等数据,并把这些数据整合进一个平台,这使得租车行为已经不是传统的点对点关系,而是一条线一个平面,一个立体的行为模式,租车行为具备了识别度,评估判断成为可能。它可能建立一套模型,来尽可能真实地判断什么样的行为该奖,什么样的该罚,不仅确保单车利用率最优化,还将为评判一个人的社会信用输出新的参数。”
涂子沛认为,再进一步,如果摩拜单车的数据库能跟银行、网商等征信系统对接,推倒不同征信系统之间的围墙,将使用摩拜单车这一社会资源的表现,上升为个人社会信用的一部分。“未来可能连押金都省了,完全进入刷脸的时代。”
(本刊记者孙一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