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回收研究进展

2016-04-11 12:26刘石彩朱光真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16年1期
关键词:活性炭挥发性改性

黄 丽, 刘石彩, 朱光真, 杨 华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91;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业局 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江苏省 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2)

活性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回收

TQ35;TQ424

活性炭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回收研究进展

黄 丽1,2, 刘石彩2*, 朱光真1,2, 杨 华2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91;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业局 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江苏省 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2)

摘要:

关键词:

活性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回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环境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造纸、印刷、涂料等行业,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2012年我国首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控制并治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1]。因此,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回收研究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研究

1.1VOCs的定义

美国联邦环保署(EPA)对VOCs的定义[2]:VOCs是除CO、CO2、H2CO3、金属碳化物、金属碳酸盐和碳酸铵外,所有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化合物。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定义为:熔点低于室温且沸点在50~260 ℃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由以上2个定义可知,VOCs是指在常温下沸点为50~260 ℃的各种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个数大多在15以下,在空气中普遍存在并且浓度不高[1]。

1.2VOCs的来源

VOCs的来源广泛,主要可以分为移动源和固定源2种。移动源主要是指飞机、汽车、轮船等以石油化工产品为主要燃料的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固定源主要是制药、石油化工、印刷、造纸、涂料、黏合剂等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有机化合物。具体来说,制药工业产生的VOCs主要是硫醇类、醇类、酚类、醚类、脂肪酸类等;石化工业产生的VOCs主要是醛类、醇类等;合成树脂和橡胶工业产生的VOCs主要有硫醇类、醚类、有机卤素衍生物等;油脂类产生的VOCs主要有胺类、酮类、脂肪酸等;溶剂类工业产生的VOCs主要有酮类、醚类、有机卤素衍生物等[3]。

1.3VOCs的种类

VOCs种类繁多,目前已被鉴别出的有300多种,其中大气环境中常见的VOCs种类主要有[4]: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等)、脂肪烃(丁烷、汽油等)、卤代烃(四氯化碳、氯仿、氯乙烯、氟里昂等)、醇(甲醇、丁醇等)、醛(甲醛、乙醛等)、酮(丙酮等)、醚(乙醚等)、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及多环芳烃等。

1.4VOCs的危害及回收意义

VOCs来源复杂,种类又非常多,危害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对环境的危害:VOCs是光化学反应的前体,在阳光照射及合适的条件下,VOCs会与氮氧化物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主要产生臭氧,形成光化学烟雾,造成光化学污染[5]。2)对生物的危害:VOCs大多具有难闻气味,并对人的眼、鼻、喉、呼吸道和皮肤等产生刺激作用。3)致癌:许多VOCs都已经被证明是致癌物或潜在致癌物。例如,苯在1993年时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致癌物质,高浓度的苯会引起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6]。

由于VOCs的污染问题关系到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很多国家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多年以前,美、日、欧盟等就已经执行了非常严格的关于VOCs的排放标准。我国对于VOCs的关注和控制治理开始时间比较晚,目前考虑的主要是如何解决VOCs带来的污染, 而对于VOCs的回收关注并不多[7]。然而, 如果能够有效地回收VOCs, 特别是高浓度、高价值的VOCs,将具有环境、健康、经济3方面的效益, 对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意义。据统计,全国每年消耗的汽油和某些易挥发的化工原料在四千万吨以上,按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制订的油品散发系数(加油站:2.54 g/L,炼油厂和油库:2.97 g/L)计算,我国每年因挥发而损失掉的轻质油大约为47万t,若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油气回收可减少损失约为4.35万t,其价值约20亿元人民币[8]。

1.5常见的几种VOCs处理技术

VOCs的处理技术[9-12]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破坏技术和回收技术[13]。

破坏技术主要分为燃烧技术和生物技术。燃烧技术是指利用VOCs的可燃性性质,在一定的温度下将它通入到焚烧炉中燃烧,最终生成CO2和H2O,从而达到环境净化的目的。然而在燃烧过程中易生成NOx,进而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技术主要是生物过滤法,操作成本很低,但是具有选择性,操作条件较为苛刻[14],是指在生物滤床中吸收VOCs的方法。生物滤床内装有能够形成生物膜的填料,VOCs经过湿度控制后进入生物滤床,然后生物膜上的生物在滤床里经过一系列的新陈代谢作用将VOCs分解成CO2和H2O,从而净化环境。

回收技术主要分为吸收技术、冷凝技术、膜分离技术、吸附技术等,在实际工业应用中通常是上述技术中的2种或2种以上相结合[14]。吸收技术是指将难挥发性或不挥发性的溶剂与VOCs充分接触混合,然后将能够溶于吸收剂的成分从废气中吸收分离出来。这种方法对吸收剂的选择要求较高,吸收剂的回收处理也很麻烦,限制了其发展。冷凝技术是通过降低温度将废气中的VOCs冷凝,从而达到分离的效果。该过程需要高压低温的条件,操作费用和设备费用均较高,故不常使用[15]。膜分离技术是指依据有机物蒸气和空气透过膜的能力不同从而将VOCs分离的方法,但是膜分离法通常需要较高的操作能力,投资费用较高,膜清洗难度大。吸附技术是指利用具有孔结构的固体介质(吸附剂)将VOCs吸附在其表面上,从而达到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沸石分子筛、活性氧化铝和活性炭等。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较大,吸附容量高,是应用最广泛的VOCs吸附剂[16],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蒸气的分离纯化[17]和溶液的处理中[18]。目前活性炭吸附回收法已经成为环保领域研究的热点[19]。

2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回收研究

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回收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质先将VOCs吸附在活性炭上,再利用变压或变温的方法将其从活性炭上解吸,从而达到活性炭的回收再利用。

2.1吸附回收芳香烃

芳香烃主要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等,主要来源于染色剂、黏合剂、清洁剂等,对生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危害。例如,苯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致癌物质[20],长期接触苯容易造成神经系统和造血细胞损害,甚至引起白血病。

Asenjo等[21]用焦炭制得了活性炭,其比表面积为3 200 m2/g,并用来吸附溶液中的芳香烃化合物,此活性炭对苯的吸附值为860 mg/g,对甲苯的吸附值为1 200 mg/g,对苯和甲苯的混合物吸附值为1 200 mg/g,实验结果表明比表面积大的活性炭能够较好地吸附芳香烃化合物。高瑞英等[22]研究了活性炭吸附苯系物的影响因素,发现苯系物的物化性质、初始浓度和气流量均对吸附过程有一定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初始的浓度越大,透过时间越长时,透过曲线越陡;在苯系物初始浓度相同的情况下,二甲苯的透过时间最短,苯的透过时间最长。Liu等[23]使用活性炭从苯/氮的混合气体中分离并回收苯,实验进行的总时间为20 min,苯的回收率达到99 %。白洪亮[24]研究了改性后的活性炭对低浓度苯系物的吸附过程,同时,还深入研究了温度、吸附压力、流量等因素对苯脱除过程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用10 %的酸、碱交替浸渍处理活性炭9 h后,活性炭对苯的吸附量最大;在此酸碱改性基础上,如果再将活性炭浸渍在0.2 mol/L的Fe2+离子溶液中24 h,活性炭对苯的吸附能力会大大增强,活性炭对苯脱除时再生温度250 ℃、再生时间120 min,苯的脱除效果最佳,可以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

2.2吸附回收脂肪烃

脂肪烃类的主要代表物质是丁烷、汽油等,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环境也会起改善作用。刘晓敏等[25-26]以木屑为原料,通过磷酸活化法制备的正丁烷吸附活性炭,当孔径分布在1.16~2.00 nm时对丁烷的活性起主要作用;当孔径分布在0.5~1.0 nm时对丁烷的吸附性能影响最大;当孔径分布在2.0~4.0 nm时对丁烷的工作容量有显著影响。Huang等[27]提出了一种用于改善正丁烷吸附性能的新型复合吸附剂,并通过测定2种活性炭在硅酸钠溶液中对丁烷的吸附,评估了丁烷的吸附等温线和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复合吸附剂的堆积密度随着硅酸钠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正丁烷在这2种活性炭中的吸附量分别较初始活性炭增大了1.04倍和1.53倍。黄维秋等[28]研究了活性炭吸附汽油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活性炭的饱和吸附时间差别不大,一般在40 min内已经达到或基本接近于饱和。低温条件有利于活性炭对汽油的吸附,在20 ℃时新鲜活性炭的饱和吸附率为34 %,在30 ℃时则降为30 %。蒋剑春等[29]研究了丁烷吸附用颗粒活性炭的制备,实验结果表明,孔径分布在1.8~5 nm之间的活性炭,强度达到了96.95 %,丁烷工作容量达到了120 g/L。陆书明等[30]通过动态吸附解吸测试装置,研究了4种颗粒活性炭回收120号溶剂汽油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对汽油的吸附率最高的是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木质活性炭,而对吸附汽油的解吸回收得率最高的是具有大微孔孔径的椰壳活性炭。

2.3吸附回收卤代烃

常见的吸附回收的卤代烃有四氯化碳、三氯甲烷、氯乙烯、氟利昂等。四氯化碳是典型的肝脏毒物,可以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从而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三氯甲烷有麻醉性,在湿气或氧气中与铁接触时会反应生成剧毒的光气。氯乙烯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人们所熟知的氟利昂极易破坏臭氧层。因此,卤代烃的吸附回收意义重大。

利用活性炭或改性活性炭对四氯化碳和三氯甲烷的吸附回收研究较多,如彭敏[31]采用粉末状活性炭吸附水中的四氯化碳,研究了活性炭投入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的粉末状活性炭为80 mg/L、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可以将0.02 mg/L的四氯化碳处理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32](0.002 mg/L)以下,并且该吸附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式相符合。安丽等[33]用活性炭纤维吸附水中的三氯甲烷,结果表明三氯甲烷吸附容量的大小与活性炭纤维的比表面积成正比。郭亚萍等[34]研究了在电场作用下活性炭对水中三氯甲烷的吸附特性,并测定了活性炭在不同电位下对三氯甲烷的吸附量。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吸附量与活性炭上所加的控制电位有关,活性炭的吸附量在阳极极化时增大,在阴极极化时减少,并且当初始浓度为100 μg/L的三氯甲烷溶液被活性炭吸附时,等量的活性炭在阳极极化下可以得到最大的吸附量,其吸附量数值是无电场时的1.6倍。夏启斌等[35]研究了经过不同的金属改性后的活性炭对三氯甲烷和二氯甲烷吸附的影响,实验中用浸渍法将4种不同的金属离子负载在活性炭上制备改性活性炭,并测定了三氯甲烷和二氯甲烷这2种有机物在改性活性炭上的吸附透过曲线,探究了经过不同金属离子改性后的活性炭对三氯甲烷和二氯甲烷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金属离子负载在活性炭上形成的改性活性炭对三氯甲烷和二氯甲烷的吸附能力有很大差异,具体的吸附能力大小为:Fe3+-AC>Mg2+-AC>Cu2+-AC>AC>Ag+-AC。活性炭在吸附回收氯乙烯和氟利昂等卤代烃方面也有不少研究,如在传统氯乙烯尾气回收装置中,大多工厂采用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材料,工艺流程较为复杂。李守信等[36]采用活性炭纤维来代替颗粒活性炭进行吸附工艺研究,在该吸附过程中,每千克氯乙烯脱附蒸气的消耗量由原来的6 kg降低到1.5 kg,可以看出其脱附蒸气的用量明显降低,而且氯乙烯的质量和回收率也大幅度增高,其回收率在90 %以上,尾气排放在1 %以下。张文智等[37]研究了活性炭纤维毡吸附回收装置对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尾气中的氯乙烯吸附回收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氯乙烯回收率高于95 %,并且回收的氯乙烯单体质量较好。王芳辉等[38]介绍了活性炭纤维是一种能够有效吸附氟利昂的材料,比颗粒状活性炭对氟利昂有更大的吸附量。

2.4吸附回收醇类

甲醇是VOCs中醇类的主要代表物。甲醇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容易产生毒性反应。工业酒精中含有大约4 %的甲醇,误饮后会产生甲醇中毒。李立清等[39]研究了酸性改性后的活性炭对甲苯和甲醇的吸附性能影响。实验过程中采用浓度均为1 mol/L的硝酸、盐酸和硫酸3种酸分别对商业活性炭进行浸渍改性,然后对改性后的活性炭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活性炭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增加时,活性炭对甲醇的吸附量增大,而且,酸性改性活性炭的吸附量与总孔容、比表面积等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李立清等[40]在600、700、800 ℃下对活性炭进行微波辐照加热改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活性炭表面上的碱性基团逐渐形成,而酸性基团大量分解,经微波改性后的活性炭对甲醇的吸附增强。

2.5吸附回收醛类

甲醛作为防腐剂广泛应用于建材、装修和家具材料,并容易渗透到其内部,致使在新装建室内空气中甲醛的释放量明显增多。此外,甲醛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作用,长期慢性刺激容易诱发呼吸道炎症。目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物质。乙醛的化学性质活泼,不仅经常伴随甲醛污染室内空气,造成生活中其他污染也很多,低浓度的乙醛会引起眼、鼻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及支气管炎;高浓度吸入尚有麻醉作用,表现有头痛、嗜睡、神志不清及支气管炎、肺水肿、腹泻、蛋白尿肝和心肌脂肪性变;且对皮肤有致敏性。活性炭可以较好的吸收空气中的甲醛、乙醛和其他有害气体,目前针对活性炭吸附回收此类醛类的研究非常广泛。

胡刘平等[41]通过研究活性炭吸附甲醛的影响,发现活化温度为750~850 ℃并加以改性后的活性炭对甲醛的动态吸附率为90.6 %,是竹活性炭吸附率的4倍、是椰壳活性炭吸附率的1.5倍,表明这种活性炭可以有效吸附甲醛。王彬等[42]主要研究了硝酸改性后的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硝酸的浓度、浸渍比、浸渍时间和浸渍温度等因素对甲醛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硝酸为35 %、渍比为1:4、浸渍时间为24 h、浸渍温度为30 ℃时,活性炭对甲醛的吸附量最大。蔡健等[43]对活性炭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分别用HNO3、NH3-NH4Cl、H2O2等处理活性炭纤维表面,并经过动态吸附试验,结果发现用H2O2改性后的活性炭对甲醛的吸附效果最佳。刘治涛等[44]用酸、碱、壳聚糖等对活性炭表面进行了改性处理,实验结果发现活性炭表面上的碱性基团变化对乙醛的吸附有显著影响,用壳聚糖和硫酸铜处理后的改性活性炭,比原活性炭对乙醛的吸附量增加了41.9 %。

2.6吸附回收酮类

酮类是VOCs的另一大类主要组成成分。酮类广泛用于染料、有机溶剂、橡胶的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于建材装修材料中,容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王永义等[45]研究了活性炭对废水中环己酮的吸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质量浓度为2.0 g/L的环己酮废水,在吸附过程中,当活性炭的最佳投入量为20 g/L、吸附pH值为5时,吸附量达到最大。伏广龙等[46]研究了H2O2/Fe2+和活性炭在环嗪酮废水处理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最终确定在200 mL废水中,当30 %H2O2投入量为0.4 mL、FeSO4·7H2O的投入量为0.3 g、氧化的pH值为4,吸附温度为30 ℃、活性炭投入量为7 g、处理40 min时,其废水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为80.06 %。沈秋月[47]对不同沸点的几种气态有机物进行了吸脱附和冷凝回收过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丁酮的进口浓度为某一固定值时,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大,穿透曲线变陡;在一定的流速下,随着丁酮进口浓度的增大,活性炭层更容易被穿透,并且更容易达到吸附饱和,活性炭对丁酮的吸附容量在0.11~0.289 g/g范围内变化。

2.7吸附回收醚类

醚类是另一种危害环境的有机化合物,曾乐等[48]运用动态吸附法研究了5种活性炭纤维对乙醇和乙醚及模拟混合废气中的乙醇和乙醚的吸附性能过程,实验测定, 5种活性炭纤维的特性比较如下:1)比表面积大小ACF-5>ACF-1>ACF-4>ACF-2>ACF-3;2)总孔容积大小ACF-5>ACF-4>ACF-1>ACF-3>ACF-2;3)微孔体积大小ACF-5>ACF-4>ACF-1=ACF-2>ACF-3;4)中孔体积大小ACF-5>ACF-4>ACF-1>ACF-3>ACF-2。实验结果探究表明,比表面积较大、孔体积较大时,吸附效果更佳,在室温、乙醚的质量浓度为13.0 mg/L时,分别用ACF-1、ACF-2、ACF-3、ACF-4这4种活性炭纤维吸附乙醚,对乙醚的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分别为50~65 mg/g和301~344 mg/g;当模拟混合废气中乙醚的质量浓度为11.6 mg/L、吸附时间为120 min时,ACF-5对乙醚的吸附量为223 mg/g,这是由于ACF-5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大于其他4种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因此ACF-5对乙醚的吸附量也会增大。胡娟等[49]考查了6种不同材质不同活化方式的活性炭对低浓度甲基叔丁基醚(MTBE)的最大吸附量和在吸附过程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范围内MTBE的初始浓度对活性炭的吸附容量没有显著影响。在相同初始浓度下,6种活性炭对MTBE的吸附能力大小为:JHBG1>1JHBG2>GCN830≥F300>YK>Bamboo,其中的2种国产竹炭(JHBG1和JHBG2)对MTBE的吸附量较其他几种对MTBE的吸附量大。同时,经过活性炭吸附容量数据估算,这6种活性炭对低浓度MTBE的最小理论耗炭量大小比较为:YK>Bamboo>GCN830>JHBG2>JHBG1,表明JHBG1和JHBG2这2种国产竹炭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2.8吸附回收酯类

酯类是另一类VOCs,其对环境和生物体的破坏力也非常强。例如,人体吸入乙酸乙酯会有咳嗽、头晕、腹泻等症状,误服乙酸乙酯后人体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接触时可致角膜浑浊、白细胞增大等。

在活性炭对酯类的吸附研究过程中,张宝等[50]研究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及湿度对活性炭吸附乙酸乙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乙酸乙酯吸附的主要因素是活性炭的微孔(<1.70 nm)结构,而活性炭表面的化学性质对乙酸乙酯的吸附没有明显影响。在温度为40 ℃、乙酸乙酯体积分数为0.30%时,2种椰壳活性炭对乙酸乙酯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31和0.28 g/g。在相对湿度低于40 %时,活性炭对乙酸乙酯的饱和吸附量仍然可以达到其在干燥条件下相应值的90 %。同时,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新鲜活性炭可以反复循环用于乙酸乙酯的吸附并且不会改变其吸附性能。张彤等[51]研究了温度、气体流速、气体浓度这3个因素对活性炭纤维吸附乙酸乙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活性炭纤维的平衡吸附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温度升高,平衡吸附量下降,且这3个因素对穿透层高度影响均不显著。

3总 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其回收技术,简述了活性炭在吸附回收VOCs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活性炭对芳香烃、脂肪烃、卤代烃、醇类、醛类、酮类、醚类和酯类这几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VOCs治理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同时治理VOCs的措施也会变得更加合理和有效。活性炭作为一种具有大比表面积的吸附剂,如果能够具有更佳的吸附性能、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改性方法、加强吸附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必将在VOCs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敏,董东. 我国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与控制[J]. 环境保护,2013,40(5):25-28.

[2]DAWON E H,MCAlLARY T. A compilation of statistics for VOCs from post-1990 indoor air concentration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n residences unaffected by subsurfaced vapor intrusion[J]. Ground Water Monitoring and Remediation,2009,29(1):60-69.

[3]DRAGT A J, VAN HAM J. Bio-techniques for air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outdoor control policies[M]. Elsevier Science,1992.

[4]王菲凤. 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18(3):115-120.

[5]SHAO Min,ZHAO Mei-ping,ZHANG Yuan-hang,et al. Biogenic VOCs emissions and its impact on ozone formation in major cities of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Health Part A 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0,35(10):1941-1950.[6]陈丽金. 装修材料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J].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2,20(4):107-110.

[7]李婕,羌宁. 活性炭吸附回收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 化工环保,2008,28(1):24-28.

[8]张湘平,刘洁波. 吸收法和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的联合应用[J]. 石油哈工环境保护,2006,29(3):57-61.

[9]闫勇. 有机废气中VOCs的回收方法[J]. 化工环保,1997,17(6):332-336.

[10]吴永文,李忠,奚红霞,等. VOCs污染控制技术与吸附催化材料[J]. 离子交换与吸附,2003,19(1):88-95.

[11]刘亚敏,付智娟.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技术及研究进展[J]. 江西化工,2006(1):23-26.

[12]张宇峰,邵春燕,张雪英,等.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控制技术[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25(3):89-93.

[13]KHAN I F,GHOSHAL K A. Removal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polluted air[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0,13(6):527-545.

[14]黄健洪,宁平,许振成,等. 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进展[J]. 环境科学导刊,2011,30(5):70-73.

[15]PODDA K T,MAJUMDAR S,SIRKAR K K. Removal of VOCs from air by membrane—based absorption and stripping[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1996,120(2):221-237.

[16]DAS D,GAUR V,VERMA N. Remova1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by activated carbon fiber[J]. Carbon,2004,42(14):2949-2962.

[17]LILLO M A. Behavior of activated carbons with different pore size distributions and surface oxygen groups for benzene and toluene adsorption at low concentrations[J]. Carbon,2005,43(8):1758-1767.

[18]LESAGE G,SPERANDIO L,BARNA L T. Analysis and modelling of non-equilibrium sorption of aromatic micro-pollutants on GAC with a multi-compartment dynamic model[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60(2):457-465.

[19]CLOIREEC L P. Adsorption onto activated carbon fiber cloth and electrothermal desorp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OCs): A specific review[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2,20(3):461-468.

[20]常君瑞,徐东群. 甲醛、 苯系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 中国环境卫生,2007,10(2):62-65.

[21]ASENJO G N,ALVAREZ P,GRANDA M,et al. High performance activated carbon for benzene/toluene adsorption from industrial wastewater[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1,192(3):1525-1532.

[22]高瑞英,陈秋燕,李忠军. 活性炭吸附VOC苯系物的影响因素研究[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16-18,22.

[23]LIU Yu-jun,RITTER A J,KAULB K B. Simulation of gasoline vapor recovery by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2000,20(1):111-127.

[24]白洪亮. 活性炭吸附法脱除低浓度苯系物的研究[D].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5]刘晓敏,邓先伦,王国栋,等. 活性炭对正丁烷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 功能材料,2012,43(4):476-479,483.

[26]刘晓敏,邓先伦,朱光真,等. 木质颗粒活性炭的孔结构对丁烷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12,32(4):140-144.

[27]HUANG Hong-yu,HE Zhao-hong,YUAN Hao-ran,et al. Evaluation ofn-butane gas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adsorbents used for carbon canister[J]. Prpcedia Engineering,2011,18:78-85.

[28]黄维秋,袁旭,赵书华. 活性炭吸附汽油蒸汽动力学性能测试[J]. 油气储运,2001,20(10):39-42.

[29]蒋剑春,王志高,邓先伦,等. 丁烷吸附用颗粒活性炭的制备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3):5-8.

[30]陆书明,严亮,杨苏川,等. 颗粒活性炭吸附回收溶剂汽油动态试验研究[J]. 广东化工,2008,35(12):85-87.

[31]彭敏. 粉末活性炭吸附水中四氯化碳试验研究[J]. 供水技术,2011,5(2):18-20.

[3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3]安丽,顾国维. 采用活性炭纤维吸附水中三氯甲烷[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2):189-195.

[34]郭亚萍,全燮,陈硕,等. 水中氯仿的活性炭电增强吸附特性[J]. 环境科学报,2003,23(1):84-87.

[35]夏启斌,黄思思,肖利民,等. 金属离子改性活性炭对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吸附性能的影响[J]. 功能材料,2009,40(11):1911-1914.

[36]李守信,王跃利,金平,等. 吸附法回收氯乙烯工艺改进的研究[J]. 聚氯乙烯,2003(5):57-58.

[37]张文智,董艺,刘彦波,等. 用活性碳纤维毡回收废气中的氯乙烯[J]. 化工环保,2006,26(3):255-256.

[38]王芳辉,严从容. 保护臭氧层与氟利昂净化回收.//1996全国活性炭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烟台:出版作者不详,1996:302-306.

[39]李立清,梁鑫,石瑞,等. 酸改性活性炭对甲苯、甲醇的吸附性能[J]. 化工学报,2013,64(3):970-979.

[40]李立清,梁鑫,姚小龙,等. 微波改性对活性炭及其甲醇吸附的影响[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7):78-83.

[41]胡刘平,莫开林,杨凌,等. 活性炭对甲醛吸附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4):52-54,15.

[42]王彬,单丽丽,周小舟. 硝酸改性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性能影响的研究[J]. 绿色科技,2013(12):57-59.

[43]蔡健,胡将军,张雁. 改性活性炭纤维对甲醛吸附性能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3):16-17,19.

[44]刘治涛,李玥,钟芳. 活性炭材料改性及其对羰基化合物吸附效果的研究[EB/OL].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1012-116.

[45]王永义,潘中耀,彭清静. 活性炭处理环己酮废水研究[J]. 绿色科技,2012(2):115-117.

[46]伏广龙,马卫兴. H2O2/Fe2+与活性炭处理环嗪酮废水的试验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470-472.

[47]沈秋月. 活性炭吸附 VOCs及其脱附规律的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8]曾乐,王春雷,刘兆燕,等. 活性炭纤维吸附模拟废气中的乙醇和乙醚[J]. 化工环保,2014,34(3):206-209.

[49]胡娟,黄流雅,刘诺,等. 颗粒活性炭吸附工艺对水体中甲基叔丁基醚的去除[J].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0):1637-1643.

[50]张宝,刘志平,王新平. 活性炭对乙酸乙酯的吸附和再生[J]. 应用化学,2009,26(3):337-341.

[51]张彤,刘伟. 活性炭纤维对气体中醋酸丁酯吸附性能的研究[J]. 化工环保,1998,18(1):11-14.

Recovery and Adsorp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Activated Carbon

HUANG Li1,2, LIU Shi-cai2, ZHU Guang-zhen1,2, YANG Hua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New Technology,CAF, Beijing 100091, China; 2.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CAF;National Engineering Lab. for Biomass Chemical Utilization;Key and Open Lab.of Forest Chemical Engineering,SFA;Key Lab. of Biomass Energy and Material,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42, China)

Abstract:The definition,sources,sorts,harmfulness,and regener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VOCs meant carbon compounds which could react in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except CO, CO2, H2CO3, metal carbides, metal carbonates and ammonium carbonates. The sources of VOCs were mainly from the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as the waste gas mainly produced by fuel vehicles and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organic compounds. They did serious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 main treating technology contained damage and recovery, and the treatment of VOCs using activated carbon was a research hotspot. The adsorptions and recovery of several common organic compounds such as aromatic and fatty hydrocarbons,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aldehydes, ketones, ethers and esters on activated carbon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review.

Key words:activated carbon;VOCs;adsorption;desorption

doi:10.3969/j.issn.1673-5854.2016.01.010

收稿日期:2015-07-28

基金项目:中国林科院林业新技术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INT2014C09)

作者简介:黄 丽(1991—),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生物质炭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 刘石彩,湖南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及活性炭研究; E-mail: lshicai@sina.com。

介绍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来源、种类、危害、回收意义以及常见的回收技术。VOCs是指除CO、CO2、H2CO3、金属碳化物、金属碳酸盐和碳酸铵外,所有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化合物,主要来源于以石化产品为主要燃料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等,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主要的处理技术有破坏技术和回收技术,其中活性炭吸附技术已经成为环保领域研究的热点。重点介绍了活性炭对芳香烃、脂肪烃、卤代烃、醇类、醛类、酮类、醚类和酯类这几种主要的VOCs的吸附回收技术及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TQ35;TQ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54(2016)01-0050-07

·综述评论——生物质材料·

猜你喜欢
活性炭挥发性改性
铈基催化剂在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玩转活性炭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环保治理新思路的探讨
神奇的活性炭
P(3,4HB)/PHBV共混改性及微生物降解研究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水中18种挥发性有机物
ABS/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聚甲醛增强改性研究进展
聚乳酸扩链改性及其挤出发泡的研究
Water is Found in Moon Ro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