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归纳与探究
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这些实际上都与语文探究能力有关。为了检测考生的探究能力,近年来,材料探究类题目频频出现在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这类题目往往给出多则相关联的文字资料,要求考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做出判断,或运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
各地中考说明中也有“能根据材料,筛选信息,提出和探究问题”的要求。它主要考查同学们三个方面的能力: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能力,语言的概括与表述能力。
对于材料探究题,同学们要了解材料探究题的常见类型,同时要掌握材料探究题的一些解题方法。
1.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然后推断:一定是材料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就会有所发现。
2.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相同点),再写个性(不同点)。
3.需要强调的是,答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4.写答案时,最好在前面加上序号,注意语言简洁。因为材料探究题不仅仅考查分析、探究能力,还考查语言组织表述能力。如果语言不简洁,要点不准确,书写潦草,往往会前功尽弃。
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2015江苏常州)《舌尖上的中国》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中国人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笋挖出来,腊肠吊起来;冒着蒸汽的包子,摔打在案板上脆响的拉面;稻米酿出来的黄酒滋味绵长色如琥珀,腌制三年方才做成的诺邓火腿肌红脂白;白吉馍切一发,声音酥脆,腊汁肉填进去,香气弥漫……
端午节快到了,刘光荣打工的五芳斋异常忙碌。从一个生手练到一分钟包七个粽子需要七个月,五芳斋研制过包粽子的机器,但口感不一样,人们就喜欢手工包出来的粽子。
朝鲜族姑娘金顺姬回家跟妈妈学做泡菜,再回到北京,冰箱就装满了临走时妈妈准备的家乡土特产;摄影师白波和家里人一起包饺子,他一脸幸福地说,谁家的面都没有妈妈做的焖面好吃;回国探亲的老太太,飞快地夹起多年未见的白斩鸡,连筷子头一起吮在嘴里,闭眼,满脸都是笑,叹一口气:“好好味喔……”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2.(2015江苏镇江)下列材料都是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后引发的相关言论,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廖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90后”大学生,在营销策划公司工作,拼文案、写策划成了她的家常便饭。“写文案的时候,想写得高大上一点,但是常常找不到理想的词,最后只好用通俗的语言代替,却削弱了我要的那种表达效果。”她说。据调查,此现象较为普遍。
(2014年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键盘打字取代了手写,拼音输入法让字形模糊化,不需记忆字形就能打字交流,导致手生。目前,高校的‘失写症’现象很严重,学生们用电子笔记、拷贝课件、手机拍照等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写笔记,考试时的潦草字迹和连篇错宇,常令老师们叫苦不迭。”
(摘自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统尚讲话)
材料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期举办的网络活劝“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个契机,能够鼓励国人更多地阅读一些古代典范书籍。他建议从《古文观止》读起,阅读一些在汉语发展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作家作品,以丰富语言知识储备和积累。
(1)依据材料,说说当下民众在汉字运用与书写上的现状。
(2)依据材料,说说出现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请探究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
3.(2015黑龙江齐齐哈尔)结合材料,综合探究。
材料一:2014年12月7日,燕山大学23名大学生在海边玩雪时,发现一名女子向海中走去。情况危急!他们不顾天气寒冷、海水刺骨,冒着生命危险陆续下海,手拉手结成一条冰海救人的“生命链”,救回跳海女子。
材料二: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早热古丽依米提,10余年照顾22个维汉脑瘫孩子的“爱心妈妈”。她这样说:“不管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的孩子,他们都需要妈妈的爱。只要他们来到我这里,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
材料三:2015年5月12日,曾鹏宇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名为《被遗忘的承诺者》的文章,讲述了他和一位大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三年前,来自天津的许涛为救患病父亲在微博募捐,并承诺3~5年内还款。他得到了曾鹏宇等好心人的帮助。时隔3年,许涛兑现承诺开始还款,并附上了利息。
材料四: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当地商人扎法尔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激动地说:“中国来了很多救援队,有政府的,有民间的,为我们提供药品、医疗设备,并帮助抗震救灾,搜寻遇难者,后来还不断加大防疫的力度。”
(1)仔细探究这四则材料,请提炼出你所获得的信息。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1.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综合概括能力。首先要逐段仔细阅读,然后分析思考,要善于捕捉材料中所隐含的相关信息。
答案示例:传递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展示真正的美味;美食背后是亲情;美食背后是乡愁。
2.第一小题考查信息的提炼,需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第二小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解析,需对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提炼。第三小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需综合三则材料,由现象到本质,揣摩举办方的用意。
参考示例:(1)“词汇贫乏”或“词不达意”;“书写能力低”或“提笔忘字”。(意思对即可)(2)“缺乏经典阅读”或“阅读积累不够”;“电子产品的冲击”或“动手写字少”。(意思对即可)(3)唤醒和激发民众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答成“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对汉字传承的担忧”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等亦可)
3.(1)答案示例:见义勇为、富有爱心(助人为乐)、诚信、无私奉献等行为体现了向善的力量(充满了正能量)。
(2)答案示例: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感受到我们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富有爱心(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他们高尚的行为影响感染着我,激励、鞭策着我。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要向身边的好人学习,从小事做起,带动身边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对几则材料进行探究,得出结论,一种方法是“求同”,即找出这几则材料所呈现的共性特点,得出一个或几个结论;另一种方法是“求和”,即将几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综合起来。另外,有时候还可“求异”,即分析几则材料之间的不同点,找出区别所在,准确捕捉各自的个性。答题步骤参考:
第一步:审题意。审清题目,读懂材料。
第二步:炼共性。分析材料,提炼要点。
第三步:找个性。整合要点,筛选信息。
第四步:写结果。提炼观点,归纳结果。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论。
材料一: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每只幼鹰出生后,都要经受母亲成百上千次近似残酷的训练。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成功飞翔的幼鹰还将面临更关键、更艰难的考验,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将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然后再次从高处被推下。有很多幼鹰就在这时成了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仍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筑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材料二: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三:曾有这样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2.对于历史上的成吉思汗,人们有诸多评价。请根据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对成吉思汗的评价观点。
材料一: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男)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女)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女)谈笑造时势,问谁领风骚。
材料二: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出现于文明化了时代的野蛮人,在几年之内突然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一堆废墟。”
材料三:普希金描述成吉思汗入侵时说:“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地攫取和破坏,既没有给予我们代数,也没有给予我们亚里士多德。”
评价:
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些材料所反映的主要观点,分点阐述。
材料一: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材料二:某大学里一个周末下午的一节选修课,由于活动多,学生都没心思来上课,有位同学准备到教室换鞋踢足球。该老师以为这位同学是来上课的,便说:即使只有一个人,课也要上。这位同学只好坐下来听课。老师的板书一丝不苟,讲课充满激情。下课后,这位老师向唯一的学生点点头,夹起教案走了。
材料三:一位年轻的女护士,第一次给一位有名的外科医生当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直到黄昏,眼看伤口即将缝合,女护士告诉外科专家,他用的十二块纱布只取出十一块。外科专家固执地坚持他已取出所有的纱布,可女护士高声抗议,她清楚地记得手术中共用了十二块纱布,因而坚决制止外科专家,不让其缝合伤口。外科专家脸上浮起一抹欣慰的微笑,举起左手心里的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女护士是他合格的助手。
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