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小学 武绍伟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学习”的运用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小学 武绍伟
发现学习是新课标指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意大利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最先提出来的。其核心是需要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而不是单纯的从教师身上获取。本篇文章将会进一步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学习”的运用以及优缺点。
发现学习最早是由意大利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最早提出的,那时的教育系统并不完善,无法实施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成熟,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教授在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形成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发现学习”主要分成四个部分,首先是独立学习,学生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心致志的学习状态,其次是独立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接下来是自主的发现知识,经过前两个环节之后,对自己发现的知识将进行深刻的探究与记忆,最后是掌握知识的原理原则。总的来说,发现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知识的一种过程,使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比如数学学习中,你通过做题发现这种类型题的解法,虽然这种学习方法是下节课所要讲的内容,但是你事先并不知道也并不了解,这就属于是你自己发现的知识,通过自己发现所获得的知识要比别人通过讲解要深刻可得多。
美国R·格拉泽将发现学习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发现为目标的学习,将发现知识的方法作为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发现之后再学习,指的是发现知识之后进行学习的方法,总而言之,“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有位美国的心理教授说过:“孩子思维的形成是从肢体开始的。”如果使孩子不产生动作,那么孩子的思维将得不到成长。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理解的,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使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学生将复杂的问题通过探究变得较为简单,并且使数学中抽象的知识实体化了,使其更容易让学生吸收,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发现学习的教学案例很多,比如找规律填数,例如:8901,8903,8904,(),()等;还有一些是图形找规律的案例,例如:○☆□○☆○☆()()等;另外还有一些需要计算的案例,比如:2,1;4,3;6,5;8,7;(),();(),();……等规律排列下去,第14个序列应该是(),这样的小学数学题,根本离不开发现学习。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关于发现学习的题材非常多,教师应该指引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思想,让学生认真观察,从中找出规律,从而快速解决这一类问题,学生将会在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中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课程,这课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科书里,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如果想使学生运用的“发现学习”的学习方法,首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此节课的结论,要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学生观察模具猜出其特性;然后教师再分发教具,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各抒己见,自主地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特性,以及边角的特征;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揭开这个谜底,此时的学生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特性充满了期待。学生亲身动手探究时充分地展现了课堂学生为主题的思想,并且能在教师提问的时候能将自己的猜想以及成果完美地表达清楚,这样就达到了发现学习的目的。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只有教师讲这一种固有解题模式,完全看不到数学这门学科的灵活性。在新课标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看法。有位著名的教育家做过一个实验,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学生这是什么,小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月亮,有的说是盘子,还有的说是足球。其实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题目,但是却很清晰地说明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数学就是如此,数学是一门灵活性特别强的学科,而发现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一旦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多面化,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发现思维的认识以及对发现思维的培养,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对“周期规律”的数学教学课程中,都是“如果按照以上规律排列,第16个数字是什么”等按照周期排列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教师不需要直接找学生来解这个题目,应该是以活跃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题,让学生多动脑动手,使得学生获得发现思维的培养。
发现式学习知识是学生自主摸索的过程。教师在面对新知识的教学时,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探索的方向。通过发现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对待问题时有了多层面的分析,不仅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发现思维以及思维能力。学生在这中学习方式的引导下,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发现知识中不断前进,从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