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 张巧英
高一新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 张巧英
高一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期,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一阶段是学习高中数学的转折点,我们任教高一起始年级的数学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个人认为高一新生要想学好数学需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入手。
所谓习惯是指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或心理倾向。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一直是古往今来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整个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我们起始年级的老师要想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作为任教高一起始年级的教师,更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数学或讨厌学习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之勤奋,不会有苦的感觉。
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高一数学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时,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可以这样引入:“某同学第一次到商场买了墨水、日记本和练习本,第二次买了练习本和钢笔,问这个同学两次一共买了几种东西?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运算,即集合的并运算:{a,b,c} ∪{c,d} = {a,b,c,d} ,可见,这一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数,而是由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创立的,它是现代数学各个分支的基础和重要工具,等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开拓、创新,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使他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备注:本文是淮安市市级课题《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是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张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