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茹
(甘肃行政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10)
以人文发展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倡议
周静茹
(甘肃行政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10)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对甘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路径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新常态背景下,甘肃如何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瓶颈和实现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建议。
人文视野 “一带一路” 文化 经济社会 转型升级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将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推向全世界的关注焦点,丝绸之路再次担负起辉煌的历史使命。“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1]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国内外研究者中掀起了广泛的研究热潮。国外研究者在解读“一带一路”时更多地从中国崛起及其国际影响的战略角度来探讨,如《亚洲丝绸之路复兴表明西方时代走向终结》[2]等,俄罗斯学者认为这一构想是“遏制美国并将其赶到大西洋的有效武器”[3],类似更为尖锐的观点在其他国家也不鲜见。国内有关“一带一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另外还有就政治、经济、能源、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关注,如《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想象与地区合作》[4]《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中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5],有对“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内涵的解读,如《我国“一带一路”研究脉络与进展》[7],有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现状描述和产业布局的研究,如《“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印度困局”——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困境与对策》[8]等。从研究内容看,虽然部分研究较有针对性和建设性,但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都集中在对“一带一路”概念和政策本身的讨论和价值层面的肯定。从研究范式看,不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实证研究和案例积累方面都很欠缺,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体系。从研究领域看,“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走廊,还是一个“公共产品”,一条文化之路,但目前的研究更多局限在政治、经济层面,社会和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鲜有从区域文化参与的视角进行解读。
“一带一路”旨在进一步发展丝路合作框架下的中外“伙伴关系”而非“结盟关系”,建立平等互惠的“伙伴关系”,就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和“甘肃故事”,让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认同和接受这一合作框架,在优化“丝路战略”软环境的同时,促进甘肃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一)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引领和支撑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文化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和经济振兴的强大内驱力。“一带一路”视野下,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一种价值观念,它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内化于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转化为甘肃的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而提升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先行能够优化丝路战略软环境
放眼世界,几乎没有一个是与中国体制和价值观相类似的大国,因而在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互利共赢”的承诺时,认同和追随者也寥寥无几。尼日利亚央行行长萨努西说:“中国拿走我们的初级产品,把制成品卖给我们,这也属于殖民主义性质。非洲现在是在心甘情愿地张开双臂拥抱一种新形式的帝国主义。”[8]不仅非洲,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都认为中国似乎正在变成利益为先、恃强凌弱,埋头在全世界无休止地开发资源的国家,“一带一路”不过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与美国并无二致。南亚是中国“一带一路”重要推进区域,作为南亚核心大国的印度,其社会各界对这一倡议的看法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甚至产生所谓“反制”提案[9],意味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南亚将面临巨大艰险。
为什么中国的和平崛起会被一些国家误解,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基本集中在经贸领域,很少关注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由于文化价值理念和思维习惯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和不认同感,或者只关注到政府间经贸合作的可能性,而忽视了与当地民众建立情感交流。缺乏建立互信的情感平台,缺乏如何有效化解疑虑、误解的途径,忽视了让“文化先行,讲好中国故事”,共赢的目的只能事倍功半,造成中国“只顾赚钱”的不良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目前,从国际视野出发,中国还存在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意图的诠释不明晰、国家形象受损、提供公共产品能力有限等棘手难题,故在如何优化“丝路战略”软环境方面,中国人文外交任重而道远。
(三)人文发展能够促进甘肃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区位优势,面向中西亚国家开放,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扩大人文交流、友好往来和务实合作,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健康发展,不仅是基于文化自身的发展要求,还可以充分发挥以甘肃文化为特色的中华文化与丝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文化之间的共通点和共振点,形成文化与文化产品的汇集效应,从而助推甘肃突破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文发展之路是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相对富集的甘肃实现转型升级的有益尝试,对丝路沿线其他地区具有示范意义。以文化发展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还可以优化区域市场和商品结构,不但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还可促进文化产业尽快成为甘肃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不仅是甘肃文化强省的需要,更是关系到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
(一)注重顶层设计,搭建政策沟通平台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平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和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等,都是甘肃人文参与的重要保障。在政策层面需把握文化交流合作的态势和走向,共同制定推进区域人文合作的规划和措施,通过协商解决合作问题,共同为大型文化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政策层面要向外向思维转型,通过加强政府间合作搭建多层次政策沟通交流平台,定期进行区域国家间智库的交流合作,也可以满足丝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研究和了解的现实需要。
(二)创造人文合作软环境,夯实民心相通基础
文化的相互尊重是经济合作的基础,要促使“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构想尽快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就应按照“将丝绸之路精神发扬光大”的要求,率先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民间文化交流可以避免政府间合作所受到的社会质疑和抵抗,通过唤起民众的“丝路文化”情结来增进相互了解,赢得信任和朋友,为甘肃与丝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合作创造有利的人文发展软环境。
(三)利用历史与现代文化资源,提倡交流互鉴精神
丝绸之路汇集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人类四大文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世界宗教,将欧洲、非洲和亚洲三大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独特的丝路文化不但承载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髓,还融汇了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充分培育、保护和利用博大精深的丝路文化,促进丝路沿线国家对古代中华文明有更多了解。同时,积极向世界展示甘肃优秀的现代文化和科技发展成果,使甘肃文化软实力彰显于无声处,并获得持久共鸣与影响。
(四)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开发贸易畅通渠道
人文发展视野中的贸易畅通,文化旅游首当其冲。甘肃丝路文化的历史序列最为完整,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打造以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核心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志在必得。在河西走廊开拓新丝绸之路旅游新项目,如沙漠极限挑战、汽车拉力赛、生态探险等,也可以开展自驾游、西域故事寻访等家庭旅游项目。还可以在自然风光独特、文化景观鲜明的草原、高原等民族地区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民俗风情村、民族文化博物馆等,将民族民俗风情旅游与“富民兴陇”结合起来,加快甘肃脱贫步伐。以文化旅游带动文化产品与服务产业链整体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和战略性支柱产业。
注重培育丝路文化产业带。积极和深入调研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品需求特点,建立区域丝路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带的建设目标首先应当定位于创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通过文化产品输出,传播甘肃丝路文化精髓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理念。其次,在文化传播交流的同时,应以通过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注重培育文化产业来优化甘肃贸易结构,开拓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丝绸之路最初并非官方贸易通道,也从来没有被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和平台而体现出如此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和转型中来,准确把握甘肃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通过以人文发展之路引领甘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提升甘肃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1]新华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3/28/c_1114793986.htm
[2][美]彼得·弗兰科潘.赫芬顿邮报网站2016.4.14,作者为英国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家,本文摘自参考消息网2016.4.19.
[3]蔡春玲等.“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2).
[4]曾向红.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想象与地区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1).
[5]朱雄关.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中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5(3)
[6]安晓明.我国“一带一路”研究脉络与进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6(2).
[7]李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印度困局”——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困境与对策国际经济评论,2015(5).
[8]梅新育.应公正看待中国对非经贸.FT中文网.http://www. ftchinese.com/story/001049564?page=1,2013-3-22.
[9]庞中英.印度推反制计划“21世纪海上丝路”充满挑战与风险[J].华夏时报网,http://www.chinatimes.cc/article/47281. html,2015-2-27.
F125
A
1007-9106(2016)11-0151-03
*本文为甘肃行政学院院级一般课题“以建设人文丝路促进甘肃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XYB1507)阶段性成果。
周静茹(1973—),女,甘肃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