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证分析与路径探讨
——基于广州青年群体的调查

2016-04-11 04:49左康华
社科纵横 2016年11期
关键词:政治

左康华

(广州青年运动史与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证分析与路径探讨
——基于广州青年群体的调查

左康华

(广州青年运动史与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体系日趋完善,特别是青年社会组织成为了促进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课题研究认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挑战表现为精英决策主导的社会治理现状、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存在心理障碍、现有社会组织影响力不够、覆盖面不广,以及社会治理结构有待优化。对于如何提升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课题提出应当优化现有资源、发展青年主体、释放空间、推动信息公开,构建公开透明的治理环境。同时,课题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到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创新,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理既为青年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与环境,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年 政治参与 社会治理 路径研究

一、“社会治理”的理论探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论述社会领域改革方面,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概念,强调“必须要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包括政府治理创新与社会治理创新,前者表现为权力的法治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等,后者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即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引入其他治理主体,促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

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方案中,“社会治理”取代过去使用的“社会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实质却有着天壤之别。“社会管理”这一概念由苏联学者A·M·奥马罗夫提出,他认为“社会管理是管理主体对社会系统的有科学根据的影响,为的是使系统实现它面临的目标和任务”。相较于社会管理来说,社会治理更强调“双向互动”、多元参与的特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都是管理的主体,地位平等,强调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强调公开、透明的治理方式,强调法治的理念。

不难看出,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是思想解放的又一重要突破,是我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重要转变。社会治理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过程,因此,必须在治理的系统性上有所突破,必须发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利益群体的积极性,鼓励各种行为主体参与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使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为维护社会群体利益、解决社会问题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开始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种种变化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应在较长时期逐步出现并逐渐得到解决的社会问题在短短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内集中产生,对我们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中国社会开放性、流动性的增强,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的同时,也使社会治理的难度明显加大。民众的维权意识、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社会各群体也因自身利益的不同诉求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态。

种种新的因素都决定了现代社会的治理必须遵循动态和权变原则。社会治理体制的构建和创新,不仅有助于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和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也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二、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调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尤其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而随着我国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日益扩大,青年社会组织成为了促进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青年作为社会主要群体之一,是否参与社会治理、参与效果如何,都直接影响到社会治理的成效。

2014年12月,我国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60万,社会团体、基金会的数量分别为30.7万、4044个,其中青年社会组织占比较高,且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支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每个社会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成立的,因此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与功能定位。青年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组织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有些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政府无暇顾及或者不能第一时间给予适当的处理时,青年社会组织根据组织灵活性、及时性、民间性等自身的特征,可以参与到缓减社会矛盾和社会的问题的解决当中;青年社会组织,特别是基层一线的、社区青年社会组织更能够了解到信息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因此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青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青年社会组织是政府工作的有力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了解到除政府之外另外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社会组织,有的甚至成为社会组织的发起人或者重要骨干,这些群体中主要青年为主。2008年前后,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对为标志,国人参与社会公益的热情日益高涨,也推动了大量青年社会组织普遍开始向公益性、慈善性转变,这一年,也被公益界称之为中因的“公益元年”。政府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而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可弥补“政府失灵”的现象。目前,的确社会组织,特别是青年社会组织已经在社会救助、公益帮扶、社区发展、农村教育等多个社会领域里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青年社会组织因其灵活性、志愿性、自发性,更是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若干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青年组织已经表现出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弥补政府不足的功能,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二)青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调查

“广州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课题组选取了大学生、制造业工人,以及白领阶层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在大学城、广州汽车集团下属广汽部件公司,以及珠江新城CBD等地区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60份。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的结果看,广州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与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或非党员)关联度较高,约有51.25%的受访者对于社会治理有所关注,但从对青年对社会治理的关注度来看,大部分人并没有把自己列入社会治理主体的行列,对自己是社会治理的主体这一身份的认识不到位。

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方面,受访者多选择网络(对时政的关注、对政治的监督等)来参与社会治理。在被问到什么阻碍了青年参与社会管理时,72.5%的受访者认为了解或参与社会治理的困难来自专业知识不够,还有接近50%的人认为主要困难来自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和社会支持不够。

在被问及“怎样加强青年对社会治理的参与度”时,有83.13%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体是加强政府领导与青年沟通的有效途径,其次有61.25%的人认为完善信访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领导与青年的沟通,还有大约50%的人认为面对面座谈会和政府门户网站的有效的平台。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完善多方监督体制,其次完善立法,完善相关规定,促进机关权责分明,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政府、社区、公民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也是较为有效的措施。

从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就目前而言,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首要问题是青年对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认识不到位。公民虽然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却并没有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其次是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不够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不够完善,缺少专业的工作队伍,资金保障较为薄弱,以及缺乏社会支持。

三、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一)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挑战

精英决策主导的社会治理现状。目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式仍占社会治理的主流,精英群体主导着社会决策过程,社会治理注重决策效率而忽视了决策的民主程序。如何在公众参与、精英决策与专家治理间获取平衡,找到联接点连接点,是保证公民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

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存在心理障碍。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孕育了“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和“权威崇拜”的主流意识,而文化传承中改变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精英政治滋生了民众的依赖意识,不免导致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倾向较低。传统文化中低调、与世无争的特征也导致了民众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敏感度不高。

现有社会组织影响力不够,覆盖面不广。目前,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对青年的吸引力较弱。从整体来说,还存在覆盖面不广的情况。

社会治理结构有待优化。从我国社会治理现状来看,现有的社会治理机构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未能切实转移到第三部门,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尚未成熟,作用也未得充分发挥。

(二)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建议

第一,优化现有资源。政府、社团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大潮中均需要转变理念,优化现有资源。政府应立足于简政放权,鼓励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鼓励青年等社会群体参政议政,在各项事物中发挥积极作用;共青团作为青年社团组织,应充分发挥居中协调、组织动员能力,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平台;青年应提高社会治理的参与意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职责。

第二,发展青年主体。发展主体就是要推动青年这一群体发展成为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虽然并不需要过于专业的知识与经验,但毕竟需要基本的政治素养,因此需要青年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同时,在推动青年社会主体的形成过程中,促进社会组织的不断成长、激活青年社会组织活力,使青年社会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第三,释放空间。释放空间主要是指推动社会治理领域能够向青年及青年社会组织开放,给予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充分信任青年社会组织。

第四,推动信息公开,构建公开透明的治理环境。政府应加强构建公开透明的社会治理环境的制度,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源,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撑。

第五,提升组织能力,开辟参与社会治理的新的途径。共青团等青年社会团体应提升自身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同时针对社会阶层的分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投射,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既要重视各级学校等青年活动的区域,也要重视制造业、服务业等流动青年聚集的区域,在党团组织的领导和带领下,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充分利用现有的规章制度与组织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四、互联网与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趋势

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网络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治理,逐渐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新的途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也使得当下社会的治理面临两个趋势,及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的扩展,以及网络社会向现实社会的延伸。对于青年群体来说,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理,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的扩展分三个层次。

第一,网络空间的不断蔓延。这一趋势在广度上表现为伤亡人数的逐年增长,在深度上表现为平均上网时长的逐渐增加。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民众对于网络的黏性与依赖性也日益加深,从总体上印证了社会生活虚拟化和网络化的趋势。

第二,社会服务的互联网化。除了当前已有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板块以外,个人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都呈现网络化发展的态势,传统的社会服务领域不断向网络社会延伸,实现了社会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与定制化。

第三,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向网络社会的扩展。传统的由政府包揽一切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渐成明日黄花,借助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平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甚至个人都可以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网络社会向现实社会的延伸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主体向现实社会的延伸。以“O2O”商业模式(Online To Offline)的迅速扩张为代表,互联网将线上用户与线下实体相连通,由此创造出的新的商业机会,标志着网络社会向现实社会的重要延伸。

第二,社会组织向现实社会延伸。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特性决定了其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于社会活动的组织而言,具有天然地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开始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志愿发起、志愿组织和志愿工作,比如“宝贝回家”“微公益”等,无不是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发动社会力量。

第三,公民个体向现实社会的延伸。近年来,若干起社会反响较大的热点事件的爆发,多呈现出如下环节:“网络发声—舆论关注—线下独立调查—网络发布调查结果—更大规模的社会讨论—政府关注并解决问题”。借助网络这一平台,网民可以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到现实的公共治理中,对形成社会合力、推动社会的进步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网络社会与虚拟社会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以及青年群体对于网络的高度“依赖性”,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这一主题的展开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社会中,青年因为自身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处于相对偏低的地位,其传统的政治参与渠道不仅群在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多受到地域、时间、经济成本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使得他们对于政治参与冷漠回避。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一平台,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日益便捷,在学习工作之余拿起手机便可参与政治生活,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等方式发布自己的政治主张,既降低了政治参与成本,又有助于政府及时准确了解民意。另一方面,网络沟通模式的交互性也使信息传递的单向性转为多元互动状态,有助于民意的汇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社会建设领域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论述,以及“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法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改革要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体框架下,如何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如何将青年政治参与纳入社会稳定、经济成长和政治发展的制度轨道,是团组织必须回应的新课题。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01).

[4]殷昭举.创新社会治理机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5]周庆智.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意义上的讨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6]邓希泉.当代青年政治参与新特征新趋势[J].人民论坛,2012(13).

[7]王鹏.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构建——以共青团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5).

D432.6

A

1007-9106(2016)11-0108-04

*本文为2015年度广州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广州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2015008)。

左康华(1987—),女,广州青年运动史与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长抓政治生态
“政治问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领导不能“空喊”——必须从实讲政治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