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霞祖 赵沛雯 李发展
(1.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经济管理系;2.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白霞祖1赵沛雯2李发展2
(1.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经济管理系;2.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十二五”时期,是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稳健增长期,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十三五”时期,是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持续增长期,文化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研究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对于科学制定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旅游业 发展 对策
“十二五”时期,兰州市文化旅游业稳健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快速、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十三五”时期,是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持续增长期,文化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兰州市应树立科学的文化旅游发展观,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扩内需、促消费、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等战略机遇,以建设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国家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以旅游与文化、商贸、体育、工业、农业、疗养、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发展方向,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大景区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和度假并重转变,文化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文化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特色化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名城、西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文化旅游业是扩内需、促消费、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兰州的重要支撑。兰州市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方面要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旅游发展理念,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大事要事来抓,以大景区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由多头管理、粗放开发向统筹整合、集约开发转变,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由传统游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推动文化旅游服务由低层次、单一化向精细化、差异化优质服务转变。要树立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思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设计,合理布局景区,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真正变成发展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打造成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要做好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规划等,坚持规划先行,在认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兰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高起点高标准做好科学规划、绘好蓝图,为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提供依据。要构建文化旅游的“大景区”,兰州市已有黄河风情线、兴隆山、大兰山、吐鲁沟、树屏丹霞、黄河以北等多个成片的景区,要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建设若干个大规模、上档次、特色鲜明的大景区,着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大发展。
建立与文化旅游景区有效衔接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运输交通网络,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一批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提高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一是整合市域资源,打造七大景区,推进全域旅游。应针对兰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潜力,全面提升和整合布局黄河风情线、兴隆山、大兰山、北山、连城鲁土司衙门、树屏丹霞、兰州新区七大景区,推动兰州市文化旅游向全域旅游、全景兰州、景城一体化转变。二是整合周边资源,打造七大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区域旅游合作。西线打造以兰州至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延伸至新疆吐鲁番、乌鲁木齐的丝绸之路精品游;南线打造以兰州至临夏、甘南、拉卜楞寺、郎木寺延伸至四川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游;东线打造以兰州至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麦积山、伏羲庙延伸至陕西宝鸡、西安、河南洛阳的寻根访祖游;北线打造以兰州至白银景泰延伸至宁夏沙坡头、银川、包头的黄河奇观、石林探险游;东北线打造以兰州(八路军驻兰办)至会宁(会师楼、纪念馆)、平凉崆峒山、庆阳(华池南梁陕甘宁边区政府)延伸至陕西延安、壶口的黄土高原风情、红色游;东南线打造以兰州至陇南延伸至四川广元、成都的锦绣陇原自然风光游;西南线打造以兰州至青海西宁塔尔寺、青海湖延伸至格尔木、西藏的神奇青藏天路游,唱响“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文化旅游宣传品牌。
再好的思路和设想,都要靠人去规划、去实现,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文化旅游业、增强文化旅游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紧紧围绕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紧缺型人才,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使文化旅游人才在规模、结构、布局和质量上与兰州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为实现文化旅游旺市提供智力支持。要继续加强对文化旅游干部的培养、培训,使干部熟练掌握国家和省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政策,熟知兰州文化旅游资源,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有想法、有能力、有作为,为兰州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导游、讲解员培训计划,提高博物馆、纪念馆和景区导游、讲解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熟知兰州的人文历史、传说等,讲好兰州故事、甘肃故事,争做专家型的导游、讲解员,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要以兰州文旅发展公司等为重点,组建、培育、扶持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推进文化旅游企业资产重组、并购和上市融资;要鼓励国有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企业与民营旅游企业相互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旅游企业,组建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要扶持发展旅游餐饮、旅游客栈、休闲农庄、旅游商品研发、旅游客运、游乐场所等特色中小微型文化旅游企业;要大力扶持一批旅游电商企业,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文化旅游电商平台;要支持实力强、品牌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要重点培育6个产值过亿元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增强文化旅游行业的竞争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行政管理职能,着力落实简政放权,强化政府在文化旅游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环境营造、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形象推广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理顺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依法行政、依法治旅。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兰州市文化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发挥综合协调职能,统筹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的工作职能,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工作局面。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推进国有景区改革,建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行政管理权由景区管委会负责、经营权由企业承担的管理运作模式,实现行政管理和市场化经营的有机结合,着力解决景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全面实行属地化管理,确保景区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保护、统一管理。
紧盯国内海外两个优质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特色的主打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观光旅游,开拓优质客源市场。在国内,以省内及周边省份客源为重点,大力开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一级主体市场;积极拓展中部地区、西部部分地区二级主体市场以及西南部分地区、福建、海南等三级主体市场。在海外,突出抓好香港、澳门、台湾一级主体市场,辐射带动东北亚及东南亚二级主体市场,力争在欧美及大洋洲三级主体市场实现新的突破。充分发挥省内省外两个文化旅游市场的不同功能和优势,全力推进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产品包装、联合营销、诚信建设、绿色通道等一体化协作,形成全方位、大流通的文化旅游市场合作新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共赢的目标。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广开投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引导推动,企业、社会和民间资本以及海外资本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力度,为兰州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文化旅游业发展投入,市财政要根据财政收支情况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预算安排和资金扶持,县区政府应相应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基金,用有限的财力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各类金融机构要大力扶持文化旅游项目,允许以文化旅游景区特许权、营运权等质押担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积极为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支持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资产证券等方式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建设。要以大项目吸引大投资,以大投资支撑大景区建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民营资金投入大景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商和企业集团,通过合作、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整体开发大景区或承担大景区部分开发经营项目,形成国企民企外企共同参与、多元开发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格局。
围绕“黄河之都·丝路金城”的文化旅游形象定位,配合“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文化旅游宣传品牌,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等战略机遇为契机,以各级文化旅游市场为中心,强化文化旅游景观的整体策划包装,精心制作文化旅游宣传品(如专题片、宣传册等),加大宣传力度,创新营销模式,拓展营销广度和深度,着力塑造品牌形象,全面提升整体营销策划水平,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全员营销。树立人人代表文化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文化旅游形象大使的理念,充分调动全员参与文化旅游业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媒体营销。利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主要客源地开展集中、连续、广泛、深入的宣传促销。三是节事营销。利用各类节会、赛事活动,在主办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采取“走出去”、“吸进来”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兰考察、旅游。如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办,为敦煌乃至甘肃省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商机。2016年国庆期间,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单日旅游人数屡创新高。四是宣传品营销。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品的研制力度,制作一批代表文化旅游形象的宣传品,如旅游指南、旅游地图、旅游图书、旅游宣传片等,在客源地市场和各类节事上宣传促销。五是网络营销。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完善政府网站、文化旅游景区网站和文化旅游企业网站,实现重点景区、饭店和游客集中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充分发挥其宣传促销、咨询服务的快捷便利优势,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智慧旅游体验和服务。
[1]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2014.8.21.
[2]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甘发[2014]20号,2014.12.1.
[3]兰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兰州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兰办发[2015]38号,2015.5.6.
[4]兰州市政府.兰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6.3.28.
[5]兰州市政府.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纲要.兰政发[2016]31号,2016.5.3.
F592.7
A
1007-9106(2016)11-0079-03
*本文为2013年度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区域特色理念下的兰州市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2013-3-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白霞祖(1979—),女,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李发展(1963—),男,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法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