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天津 300191)
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群建设
张晓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天津 300191)
城市群是城市的组合,发挥城市群的作用,对带动和辐射区域的发展意义重大,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群、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无论是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还是大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亦或由大城市为中心,协同一些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都应该遵循城市本身的规律和所在区域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的协调整合,同时以更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为目标,来引导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
区域 发展 城市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联动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在区域联动过程中,不同层级的城市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大家一直有不同观点,因为这涉及到评论者从不同的视角和境界去观察城市以及其所辐射的范围。
众所周知,城市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而出现的,城和市分属两个概念,“城”是为了生活的安全,“市”是产品交易行为,即在人口密集区开展产品交易活动,以后就演化为城市,既然有交易的初衷,那么城市的所在地对区域的居民来说,首先在距离上就应该比较适中,其次有足够的需求量能够保证交易的频繁和数量,只有这样,人们才愿意来到这个城市,更有社会分工中的出现的商人定居于该城市,所以马克思就曾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1](P104),而城市的繁荣也“把农业从中世纪的简陋状态在城乡对立的过程中解脱出来了。”[2](387)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一些城市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从而使得区域中就出现了不同层级、且效用发挥程度有所差异的若干城市,这些城市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群。应该说,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一种联合体,其在空间上布局组织比较紧凑、经济上又联系紧密、并具备了实现高度同城化和一体化的条件。那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究竟怎样看待这种城市群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发挥,以及如何推动区域发展呢?
区域经济依托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发展时刻也离不开区域的支持,因为区域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出现了问题,自然也就会影响到城市的运行。城市的运行依托什么,除了政治因素外,更多的是经济的支撑,而城市本身发挥更多的则是集散功能,所以区域也就成为唯一的支撑体。一个区域内城市是否活跃,起决定因素的并在于城市本身,而在于城市所在的区域。区域经济发展,交通便利,那么城市自然人流、物流的活动频率就大,活跃度就会明显,相反,如果区域是贫瘠地带,那城市也就冷清许多。
首先,城市的功能价值能否实现最大程度发挥,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如果不能具备应有的功能,那么这一城市也就逐渐趋于荒废。“在一个地域城市体系中,各城市职能不再仅仅是反映各城市本身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所具有的地位及担负的作用,而是通过各城市职能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地域综合体。”[3]一般说来,城市既有其普遍功能,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功能,而这种特殊功能才是体现甲城市不同于乙城市的根本所在。如北京、天津同属京津冀城市群的两个特大城市,其除了具备所有大小城市都具备的城市共性外,北京的特殊性在于其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的突出,而天津则在于其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功能的展现。为什么会赋予天津城市这样的职能,就在于天津所在区域有条件支撑其实现这一功能,如建国以来天津就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又先拔头筹,引进了大量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这些就为其“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创造的条件。再就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说,天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6万亿,这就为其城市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其次,城市群的发展受制于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以及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同一区域的城市组成城市群,虽然从表面上,各个城市是单一的个体,但彼此却存在着诸多的内在关联,是一种事实上的连锁存在。这种地缘和地域关联决定了彼此之间的密不可分。既然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功能,那么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城市间的互相协作来完成诸多目标,如果本地的城市群城市不能提供这项功能,就需要向另一城市群的城市请求帮助。应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这样的情况比较明显,如对一些产品的需求,有时只能从北、上、广等大城市获得,那时期也就使得城市的功能相对单一,基本说不上对其它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引领。
城市群作为新时期的经济产物,效果究竟如何,关键还是看城市本身的发展,只要城市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尤其是在独有的功能上尽量展现,就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机遇。也就是说,只有每个城市的功能都得以发挥,那么城市群的魅力也就得到了显现。城市群中的城市多是作为互补存在,这种互补既是地理位置上的互补,更是职能的互补。互补的城市才能共同携手发展,缺乏互补性的城市发展就可能走向畸形。
此外,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撑,对城市职能能否顺畅发挥也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所以就城市而言,在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时,必须综合考虑区域的情况,特别是要考虑区域给予的支持力度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如长江中游的城市群中,岳阳、九江、咸宁组成了一个小型城市群,三城依托本区域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各自确立了重点发展方向。岳阳是武汉、长沙之间的区域性经济次中心,综合经济实力稳居湖南省第二;九江是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咸宁是鄂南强市、特色旅游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枢纽城市。[4](P168)正是三城所在的区域的客观情况允许,才使得其职能能够发挥和展现。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区域各种经济与生产要素的重要汇集地和流出地,对区域发展具有组织、带动作用,正如李小建先生在《经济地理学》中指出的那样:“城市本身是区域中最具发展实力和活力的组织,通过与区域在这些方面所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它的存在和发展就自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区域中城市的兴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引起区域整体的发展出现相应的波动。”可见城市对区域的影响之大,有些区域之所以经济繁华,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及衍化出来的功能效用当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现代化的城市通常是由工业、服务业、商业、贸易、金融、信息、行政、交通、仓储等多种体系构成的。
第一,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生产力的进步。现在农村人口之所以大量进入城市,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生产机会相对较多。而随着城市空间发展的限制,城市的技术和人流也开始向城市的外围转移,从而在城市周边形成一些卫星城市,也就是城镇,这些城镇实际上就是比较小的城市,这样就不但使得原来乡村与城市的空间距离得到缩短,而且生产方式也随着小城市的出现而从原来的大城市流转了过来,从而带动了区域生产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城市通过它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成为区域的焦点,给区域经济发展以强烈影响,对经济区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5](P228)
众所周知,城市群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显现,其引发和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如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之间,原来并无其它城市存在,仅有一些小型城镇,两地之间的空间可谓皆是广阔的乡村世界,随着城市生产力的外溢,以及人们对生产、生活的发展需求,上世纪80年代初,廊坊由镇成为县级市,十年后,又升格为省辖地级市,现在已经成为京津走廊上的重要节点,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北省名列前位。再如距离廊坊三十公里的天津市武清区所在地杨村镇,随着北京、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杨村区域的经济也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公共建设等均具备城市的规模和要求,这样使得其又能带动周边空间的发展,从而传导和延伸了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价值与作用。
第二,城市群的发展改变了区域的空间结构,使本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缩小。不容否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很是明显,对此任何一个人都有切实的感受,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不能单单归结于我们曾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城市本身发展的特点使然,因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水平。”[5](P229)人们之所以通过伦敦考察英国,通过纽约考察美国、通过巴黎考察法国,通过北京考察中国,就在于该城市的发展水平基本上体现了该国家的发展程度。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不断提高,如何实现区域内的共同进步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于是发展城市群的思路也就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法。
一般说来,在任何一个空间地域内,都存在着若干个规模不等的城市,或者相当于城市的市镇。这些城市、城镇相互联结在一起成为城市群,发挥着各自的要素流动、信息传输等辐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可以叠加的,通过这种叠加形成了各种经济和社会网络,进而使得信息的掌握能不滞后太多,从而缩短区域空间内的这种差距。
城市群现象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城市分布。现在之所以关注城市群,就在于发挥城市的互补作用,并通过这种互补实现区域的发展,而这也是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长期探索的认识。
经济发展是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的,因为经济发展要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发挥城市群本身固有的价值就极为重要,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了发挥本区域内16个城市各自的作用,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通过这种有机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带动各自辐射区域的发展,进而实现全区域的整体性发展。
虽然城市群有这个作用,但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发展城市群,且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在不同区域也有所不同,如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地处平原,城市密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交流比较通畅,所以城市群的作用发挥也就比较明显,相反在西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制约,这种作用的发挥有可能就会减弱,所以对城市群的选择,不同区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规划设计,这样才能找到最合适本地的模式,尤其是现在正值产业转移,所以应以产业转移为桥梁、城市群化为载体,从而达到区域整体发展的目的。
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也要尊重城市本身的规律,特别是要注重城市生态建设,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城市化进程当中也存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区域环境问题,”[6](P6)所以城市群建设就需要确立一整体观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和生态性的城市。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于霞.城市职能类型结构类型及优化研究[M].山东师范大学,2002.
[4]秦尊文.第四增长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胡兆量.经济地理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赵敏.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
F299.2
A
1007-9106(2016)11-0076-03
张晓丽(1973—),女,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