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每每想起陶渊明,眼前便会闪现出5棵柔韧的青柳,簇簇怒放的金菊,怡然欢乐的桃花源。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其诗文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以“田园”为标志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文人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
不仅如此,陶渊明还以其高迈的风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和人格行为。
桃花源开而复闭,惹得世人说到今。
A
宅边有5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中,几个清脆的“不”字,透露出陶渊明轻灵飘逸的个性之美,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
可惜,那不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
东晋末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疆土上,军阀割据,征战不休,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官场上,任性的举荐,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豪门士族垄断权贵,政治一片黑暗。
陶渊明少有“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年近而立才有了施展的小舞台,走马上任江州祭酒。门阀士族垄断的名利场,岂容庶族寒门驰骋,他不堪轻视,少日,自解归。后来,州里又召他做主簿,初入仕途的冷眼,尚耿耿于怀,他婉拒了。
5年后,他元气复归,主动投奔世交荆州刺史桓玄门下做属吏。后见桓玄窥伺篡夺东晋政权,心中不肯同流合污,便辞职归家。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打入建康后,“以身范物”,“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颇合陶渊明忠效之意。
但不久,皇室集团便大肆剪除异己,徇私用情,残酷黑暗之极,使陶渊明刚刚升腾起来的政治热情和社会理想,又沉入阴险的漩涡,冰凉的深渊。“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他又辞职了。
义熙元年,陶渊明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参军,未几,和上司一同请辞。
B
同年秋,陶渊明赴任彭泽县令。这一年,他正好40岁。
不惑之年了,在小却实的职位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饭吃有酒喝,四平八稳终老一生也挺好。但陶渊明不混天熬日子,做糊涂官。
苦百姓所苦,想百姓所想。他明白百姓拼死拼活干一年,“耕植不足以自给”的主要原因。
当时,东晋实行“口税法”,每人年缴米3石。权势人家纷纷隐瞒人口,国库空虚,只好抬高税收,每人5石,小民怎么负担得了?
陶渊明一上任就开始清查户籍,摸清人口底数,防止偷税漏税。且先从本县一户何姓大地主家入手。何家郡里有官,历任县令都不敢轻举妄动。
陶渊明敢!仔细一查,何家有成年男丁200人,却每年只缴20人的税!偷税漏税多么严重,百姓负担多么沉重,由此可见一斑。
冬天,郡里下来考察干部,何家买通监察和考核政绩的督邮。督邮一到彭泽县,就差县吏召县令来见。部下告诉陶渊明:按惯例此时得行点贿,还要穿上官服,束上大带,毕恭毕敬去见。
陶渊明素来蔑视权贵,不肯趋炎附势,一听,勃然大怒:“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说罢,取出官印,三下两下封好,并挥笔写就一封辞职信,斩钉截铁自行中断只当了80余日的彭泽县令。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1600年前的铿锵之言,震古烁今。
C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仕途十三载,五仕五辞,时断时续,时喜时忧。一首心曲《归去来兮辞》,写出了归家后的一身清爽: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人格比生命更珍贵。
与那些遁入深山老林的老派隐士不同,陶渊明不颓废、不绝望、不逃避,在持续的贫寒中,匍匐大地,仰望星空,向着理想,孜孜探索。
他自食其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他入乡随俗,“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他传播文化,“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他酿酒喝酒,且不“独乐乐”,“斗酒聚比邻”……
就像他家门前细颀的杨柳,最风情、最真诚、最敏锐、最清醒。一夜暖风起,心便绿了,腰便柔了,轻盈地飞舞起春天的希望来了。
“此间乐,不思蜀。”蜀汉后主刘禅甘心为曹魏虏,不思复国。
可一介草民陶渊明“处江湖之远”,却在翘首谛听着国家兴亡。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改号“永初”。次年,又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逆臣贼子!”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民族危亡,民生疾苦,却无人问津!
这,不能不在“孤且直”的陶渊明心上激起波澜。
他挥舞愤笔,把满心关切,满眼疾苦,勾画进一个与污浊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与黑暗相抗衡的理想社会,以倾泻和寄托内心澎湃的百姓情怀和政治向往: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就这样在悲怆、激愤之中,惊心动魄地诞生了。
在这里,没有士族,没有庶族,没有尊卑,没有阴谋,没有敲诈,没有赋税,没有饥饿,没有污浊,人与人和好,天与地和美,人与自然和谐;享受这美好生活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创造着富足、和平、幸福。
如果说,陶渊明16年前辞官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那么,和百姓一样头顶烈日、汗洒大地16年后,57岁的他更深深体会到人间疾苦,心里承载的已是整个社会的出路,广大人民的安康。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承接连通了今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脉,不仅仅被孕育成一处处现实风景,还被升华为一种文化标记,传颂为一座生活图腾,契合于当下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于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圆梦于中国梦之一种。
D
大哲学家周敦颐说:“陶渊明独爱菊,这是一种带有生命意义的审美判断!惟其如此,才算是陶渊明其人其诗的知音。菊花是陶渊明独立人格的象征。”
是的,菊,傲霜迎雪,卓尔不群,是晚秋开放的花。当树树秋风,百花凋敝,它却像一个顽强不屈的勇士,独立寒秋,灿然开放。而后,长叹一声,碎金一地,散尽辉煌,悲壮谢幕。
陶渊明,何尝不是如此呢?
“躬耕自资”稍有节余,仇家追到门上,一把火烧光了他可怜的家产。从此,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直伴他终老。
贫穷一生,陶渊明却老而弥坚。不同道,摆在面前的粱肉美酒,亦不能勾引起“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的他生之乐趣。
宁可枝头抱霜死,不随落叶舞西风。朋友以其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立谥号“靖节征士”。●
(责任编辑:王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