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和他的“不买房 不入流”

2016-04-11 20:37张帆
当代工人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晓松买房篇文章

张帆

高晓松,国内著名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更是诸多70后和80后的意见领袖。近一段时间,一则被认为是高晓松所写的《不买房 不入流》一文广为流传。

文章里,高晓松回忆居住在清华校园的童年时光,那里的二层小楼很老很旧,但住的都是中国顶级知识分子,以至于小时有什么问题,家里老人就写一张字条,说这问题你问谁谁谁。到了对方家里,直接向这一领域的学术泰斗请教。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若有鸿儒来往,居于陋室又何妨?房子好坏,有那么重要吗?

而成年后的高晓松似乎更进一步——坚持不肯买房,如果钱只够旅行或是买房,那就去旅行,满世界跑着玩,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玩一段时间把车卖掉再去下一个地方。经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很快成为朋友,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就这样到处跑到处弹唱,从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30多个国家的浪漫旅途,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不仅是高晓松如此,高晓松的母亲也同样是背着背包走遍世界,考察美国天主教遗址;高晓松的妹妹同样不买房,她挣的钱比高晓松更多,却宁愿骑摩托横穿非洲,摩托车在沙漠小村里坏了,她索性就在那里生活两个月,在撒哈拉的村落里做导游,等着零件寄到。

文章里还算了一笔账,如果不买房,生活会变得无比充裕。在北京,一个厕所的面积就可以换一辆奔驰,不买房想开什么车就买什么车。做人,不应该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而当下的中国年轻人,一毕业就张罗买房,无论是靠父母倾尽所有积蓄,还是靠自己背上几十年债务,其实都等于是典当毕生的梦想去换一套房子,换一种所谓的安全感,这实际上是价值观的扭曲。文章末尾直言,买房似乎是这个时代必须的潮流,但他绝不入流。

事情的奇妙之处在于,这篇文章在流传过程中被高晓松本人正式辟谣,称并非自己所写。但随后笔锋一转,高晓松又承认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各种描述都基本属实(高晓松认为这是综合了一些过去采访内容),并力挺文章观点,说这篇文章“对呕血买房的朋友有意义”。也就是说,高晓松高调支持杜撰者的观点,呼吁周围人保持自己梦想,不要入这个“买房流”。

从旁观者角度看,无论是文章杜撰者,还是高晓松本人,都想表达对当今“买房大潮”的一种反思。自从上世纪90年代的房改以来,中国人对于房子的痴迷确实有些过火了,以至于到了今时今日,年轻人没有房子,便如同没有性功能一样被认为不适合结婚。

这种潮流的大行其道,直接导致了中国年轻人的负债率上升,欠着银行一屁股债,还有几人能谈梦想、谈创新?失去了冒险精神的年轻人,所谓的拼搏也不过是在现有环境下充满功利味道地更进一步,也正因如此,我们国家这些年始终都依靠“血汗工厂”和低端制造业创造价值,却没有诞生过像乔布斯、扎克伯格那样改变世界的精英。

不买房,就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但不是主流又如何?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青年男女之间恋爱要先看对方家庭出身,红五类(革命军人、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子女),别人抢着给介绍对象,黑五类(地、富、反、坏、右)遭尽冷眼,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主流,如今回头看看何等可笑。那么,谁能保证如今这种“必须买房”的主流思想,在未来不会成为另一个笑柄?

猜你喜欢
高晓松买房篇文章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机会和成长
友情
高晓松将客串《白夜追凶》第二部
找个理由帮朋友
买房前后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高晓松醉驾的反响
团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