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夏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微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王继夏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微媒体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传播的明显特征,它的出现和兴起在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微媒体风行的新形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适应新环境,从改变工作方式,搭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等方面着手,努力探索微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微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应对
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使用微媒体。从而使微媒体逐步发展壮大,现今已一跃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相应的大学生群体本身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微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微媒体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1]。
从传统意义上讲,“微媒体”是指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篇幅短小的传播方式为代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媒体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可以即时发布个性化信息,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并且赋予用户各抒己见的权利和及时“吐槽”的机会[2]。微媒体的公众参与度更广、发言时间和内容更为自由,同时也更贴近群众,这种给人们带来新的话语权的媒体形式,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影响着公众媒体的宣传习惯[3]。
从IT技术角度来讲,“微媒体”无论从形态还是结构上完全是由Web2.0概念下的多种新形态的网络服务所组成的,例如:搜索引擎、视频分享、微博、博客、微信、飞信、社交网络等等。微媒体的具体特征就在于其拥有一大群具有独立媒体特性的小媒体,而这些分散的有一定数量的小媒体又各自拥有一定程度的信息传播能力与影响力。虽然就一个单独的微媒体而言,它的影响力,传播能力和传播数量尚不足与大众媒体相提并论,但通过Web2.0平台聚合起来的众多微媒体,不仅在传播能力、数量堪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提并论,而且在影响力方面更是远远地超过了传统大众媒体[4]。
1.传播主体呈现个性化、平民化特点
从2010年至今的短短五年内,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就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其迅猛程度令人惊叹。微媒体之所以如此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释放了个人在互联网上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的同时,也提供给个人以独立的创作平台,激发了个人参与媒体传播的积极性,一改传统大众媒体时代个人参与度明显不高的局面。同时,由于微媒体以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网络等为主要的媒体传播方式,这就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也模糊了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界限,激发了个人的参与欲望和创作欲望,使个人不再是单纯的媒体信息接受者而是拥有了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的双重身份。这种独特的个性化、平民化的传播主体的转变,使得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加主动:只需通过在互联网上简单地注册一个账户就能够发表独立言论,并且得到他人的“点赞”认可继而广泛传播。这些优势和特征最终在现在形成了“人人即媒体”的新型传播格局[3-5]。
2.传播方式呈现立体化、交互式的特点
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一般为线性的、一对多的、单向的传播,与之相比,微媒体的传播方式则较为多样,例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3]。相较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微媒体的传播方式更简洁多样,方便快捷,例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因此微媒体有比传统媒体更强的自主性,交互起来也更加便捷。在这种便捷交互的基础上,微媒体能够通过讨论群、话题组的形式实现小群体、小组织直至大众传播。同时,由于微媒体具有强大的综合性和跨平台属性,它能够通过全方位的立体传播途径,达到文字、音频、视频等方面的立体传播效果[6][7]。
3.传播内容呈现去中心化、碎片化的特点
微媒体传播的另一大重要特征就在于传播内容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由于微媒体对发布内容有明确的时长或字数限制,所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就成为微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也正是微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区别的另一显著特征。在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和海量信息面前,受众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和空闲去筛选甄别信息,这种去中心化、碎片化的传播内容正契合今日人们快节奏、快餐化的生活特点,同时也对人们关注、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继而引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发生转变[3]。
大学生群体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是时尚的不懈追随者,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不可避免地会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掀起追捧的热潮,直至流行开来,甚至最终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思考方式。微媒体也不例外,然而,微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有利有弊。
1.传播主体话语权丢失,削弱了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的权威性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作为传播主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掌握信息传播的话语权,可以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教材对被教育对象进行持续地、高强度地、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传播,从而便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随着微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传播主体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和平民化特点,话语权逐步脱离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掌控。这使原本属于社会“小字辈”的大学生们在社会中也有了产生一定影响的可能性。在微媒体背景下,他们的“声音”不再是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反而有可能成为代表一定阶层的“百姓呼声”。此外,微媒体具有受众广泛的传播特点,也从另一个层面刺激了少数年轻人个性中的领袖意识,加剧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单方把控话语权的不满与抗争,进而严重削弱了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权威性[6]。
2.传播方式多元化,分化了传统思政教育载体的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脱离载体而独立运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学习、讲座报告等。这些传统思政教育载体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它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内,排除多种干扰因素,从而顺利完成各项思政教育活动。它的好处不仅在于时空相对集中、主题鲜明、氛围浓厚,而且便于大学生相互交流,容易收到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6]。然而,微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流行,使传统思政教育载体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同时,微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特点,使大学生可以更加快捷、自由地接受和发布信息,不受时空限制,也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群体“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很容易被外界纷繁杂乱的信息所干扰,因此,微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分化甚至抵消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优势和效果。
3.传播内容碎片化,引发大学生思想认知偏差
与传统媒介中的“意见领袖”通常以精英话语的表达方式来彰显对公共事件的引领不同,微媒体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三言两语的简单评论,传播内容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倾向[8]。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信息传播的技术障碍逐渐被去除。但同时,在微媒体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缺乏体系的信息,甚至存在相当数量的“垃圾信息”。由于信息量的庞杂,高校不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不再能够规避某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加之微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序性与多元化容易与大学生群体思想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产生默契,使得这些信息的聚集极易对处在思想、心理活跃期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大学生思想认知偏差[9]。
4.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对思政教育工作者造成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借助老师或管理者的身份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随着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思政教育工作者早已不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由于年龄、学历、心态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于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兴趣性远低于大学生群体,导致其在运用微媒体这种新兴媒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下降,最终工作的效果也受到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充分发挥微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微媒体这种新媒介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前沿阵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1.更新观念,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谓是老师的“一言堂”,由于教育者掌握了主要的话语权,受教育者便由于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丧失了积极性。这种教育方式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双方缺乏互动交流,从而达不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微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了传统教育者“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地位,而是应该以“意见或话题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角度对话、以“良师益友”而不是“道德权威”的姿态面对学生,多“疏导”少“封堵”,多“交流”少“说教”。这种新式方法既可以营造出平等、自由、活泼的交流氛围,又贴近了师生生活实际,拓宽双方交流的思路,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之间能够构建共同语言和共同关注点。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产生积极主动的传播心理和行为,提高教育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群体能够自觉地认同和内化教育要求,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2.正视挑战,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
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到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化和多元化,造成各种意识形态在传播、建构方面的目标群体越来越庞大,领域越来越广阔,管控相应地也会越来越困难,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微媒体的发展动向,进一步搭建富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各个高校应把握主动权,及时建立微媒体互动平台,加强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及时回复,认真解决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现有的组织优势,发挥功能,建立微媒体矩阵等新型媒体形式,例如:构建包括院系微博、班级微博、党建微博等方面的微博矩阵,构建包含新生微信群、考研微信群、求职微信群在内的微信矩阵。这样既可以加强各组织内部成员间的沟通,促进各成员树立共同目标,增强归属感,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能及时掌握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0]。
3.提高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媒体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网络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0]。大学生作为微媒体最忠实的拥簇者和最广泛的使用者,当面对浩如烟海的媒体信息时,如果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就会很容易沉迷其中丧失自制力和判断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媒体是当务之急。首先,高校要对此予以相当的重视,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题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其次,通过辩论会、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剖析,深入分析热点背后的故事,增强大学生的媒体意识,提高其思考和辨别能力;最后,加强关于互联网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进行客观的解读和评价。
4.加强学习,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媒体使用能力
善于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11]。面对微媒体在大学生中迅速扩张的现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微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有充分认识,同时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对微媒体的使用能力。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了解微媒体的特点,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微媒体,加强在微媒体条件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积极探索运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式,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微媒体传播、互动、引导、监测、渗透等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12];其次,学校要培养一批既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又具有较大网络舆论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让他们成为大学生中的微媒体“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网络舆论影响力,利用他们发出正面的建设性的声音,形成富有正能量的主流舆论场,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出来,充分发挥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
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传播的明显特征,它的产生和发展在对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带来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探索微媒体视角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一步挖掘微媒体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提高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71-74.
[2]隋红.简析“微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J].大众文艺.2012 (01):180-181.
[3]张晓丹.中国的微媒体浪潮和当前思想工作引导关系研究[J].中国报业,2012(16):58-59.
[4]张志弘.微媒体+微营销的时代对4A广告公司的冲击[J].互联网周刊,2011(6):69.
[5]李宽宽.140字发言限制将平民与莎士比亚拉到同一水平线[N].南方都市报,2010-03-03.
[6]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49-52.
[7]方宏建、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52-55.
[8]王敬红.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现代传播,2012(5):143-144.
[9]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72-76.
[10]吴勇.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广西社会科学,2011(8):151-153.
[11]杨晓峰.“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 (6):144-146.
[12]廖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1(16):276-278.
G641
A
1007-9106(2016)07-0155-04
*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SZYB14001);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999484)。
*
王继夏(1983—),男,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