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栩 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泽栩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美国思想界针对资本主义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正在生成的新流派,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有机融合,高度评价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批判资本主义,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生态重塑”,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它的一些主张和原则启示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中国作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部分,更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树立一种世界眼光;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确立从唯GDP到绿色GDP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消费之路。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过程哲学
有机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生态问题,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固然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但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同样存在生态问题,由此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思维是更深层次的原因。[1](P20-24)尤为重要的是,有机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菲利普·克莱顿特别关注中国问题,其他代表人物也有意识地欣赏和吸纳中国文化,借鉴《易经》、儒家、道教、佛教等思想,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率先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的战略任务,2012年党把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写入党章,中国新任领导人习近平也强调要优先发展生态文明,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P208)。因此,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可以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主义、惜物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主义等合理思想和主张。
(一)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资本主义最核心的价值和目标是财富创造和增值,是一种以资本积累为核心驱动力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曾写道:“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或者说,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3](P151)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资本为原则,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其本性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剩余价值,围绕着利润的最大化展开生产活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地域的扩张,以及由利益驱动产生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反生态思想,它在给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以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贫困而少数人富裕为基础的。生态问题随之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成为全球共识,以莱易斯、高兹、福斯特等人为代表的生态社会主义学派迅速崛起,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与此同时,以小约翰·柯布、菲利普·克莱顿为代表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社会主义等思想相融合,主张建设生态文明,为解决当前生态危机提出一种新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
(二)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社会主义催生下的新学说
1.有机哲学
有机哲学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怀特海确信过程对于科学和人类经验都是极其重要的,在他看来,有机哲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相互联系,人类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单位或个体;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什么是可以保持不变和完全相同的;整体论,要从整体性视域出发。它认为现实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过程思想家认为植根于一种新的文化、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或一个新的政治运动,去研究某一思想理论将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得以生长和发展。基于此,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概括出过程理论的四个核心思想,即:实在关系论,每个事件都是由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所构成;非确定性的影响,每个事件由过去构成并深受过去影响,但没有一个事件完全由它的过去决定;审美价值,每一事件都有其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由事件所包含的关系和创造力来衡量的;公私平衡,事件的下一个特征就是私人的和公共的之间的平衡。[4](P174-182)
2.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有机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优秀智慧。《易经》的过程思想诸如天地万物以自发的和创造性的方式相互作用,在不断变化中产生无数有意义的联系模式对怀特海描绘宇宙图景提供了一种过程中的事件的哲学观念;先秦儒家中孔子主张“知命畏天”,人类生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对资源的开采也要讲究时节和限度,“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提倡节俭,反对奢华,“赊则不孙,简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道家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天”的主张,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鼓励人类与自然等更大的整体和谐共存;中国佛教传统“华严宗”描绘宇宙时指出每个现实存在与其他每个现实存在处于相互依存的网络之中。有机马克思主义正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过程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适度、节俭等思想,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惜物主义等主张。
3.生态社会主义
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生态马克思主义是最早关注生态问题的学派,目前有机马克思主义也将生态问题视为自己的核心问题,或多或少会受到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格伦德曼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高兹等人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批判资本主义,以福斯特为代表的学者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唯物主义,由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政治生态学批判,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挑战帝国主义,主张生态革命方面吸收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并对其进行发展,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其真正根源在于人们过分的追求物质增长,追求物质利益,也就是西方现代思维中的现代性。
(一)无极限增长的神话破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未来主义学派卡恩于1976年完成了《下一个二百年》的报告,提出没有极限的增长理论,认为全球环发问题只是一种暂时性和地区性的问题,从长期研究视野看,增长是没有极限的,人类前景是美好的。但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西方经济制度基于经济持续增长这一假设,假设自然资源和原材料是无限的,资本主义的增长其实是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基础的,是通过剥削和掠夺第三世界进行的。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和经济制度“不仅制造了大量的不公正和不义”,而且“摧毁了全球的环境”。资本主义是一场灾难,它是积极的破坏,是一种“毁灭性的”制度。资本主义所谓生产力的增长只是商品的增长,是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牺牲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随着经济增长达到极限,混乱和崩溃局面的发生只会更加频繁和严重,日益增长的不稳定因素将会给社会和政治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探讨生态文明就不可避免要研究经济理论,而影响各国领导人的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是基于增长需求的理论,人类建立的21世纪文明的整个经济体系依存的这个星球已不能再支撑增长,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框架。
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创造性才是人真正的财富,可惜资本主义将之剥夺了。从哲学层面,有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反过程、反关系的,它漠视事物之间生生不息的变化及其内在的联系,它所坚持的其实是某种死的东西。因此,不管从政治经济层面还是哲学层面,资本主义最终会成为一种死亡的经济,一种毁灭式的制度,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二)生态危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代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或“生态危机的病根”,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现代性,即:机械主义世界观。它理解世界有两种方式:机械模式和有机模式。机械模式源自物理学,偏好因果力和决定论;有机模式源自生命系统运行方式,强调整体性和进化关系。[4](P5)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而机械主义世界观则割裂人和自然关系,甚至将人也视为机器。西方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在很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损害,人类福祉尤其是终极关怀有所迷失,生态危机,两极分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主张抵制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强调有机共同体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个人主义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导全球的一种“副产品”,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消费主义是人们将自己的幸福与消费联系起来,为达到自身物质利益需要而不惜浪费资源,占有物质财富,是一种反生态的消费方式。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消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造成的社会不公正以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有一种错误假设认为现代性迫使人们必须在资本主义或旧式社会主义、个人主义或共产主义、权势者无限制地追逐财富或废除任何私有财产、人类或自然等相互排斥的两个极端选项中做出选抉择。菲利普·克莱顿由此提出:“意义深远的共同体实际上不正是对世界各地城市中因人情冷漠而导致的孤独空虚的回应吗?探索实现创造性的共同生活于共同体中的新的可能性,这难道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吗?”[4](P250)有机马克思主义借鉴过程思想的整体论原则,特别强调共同体的重要性,强调有机整体主义,主张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体的认同感和对现状的反思精神才能得到培育。
(四)主张“文化嵌入式”的马克思主义,注重文化和地域的特殊性
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常常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持续着,有机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公正而又可持续的社会总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需要根据新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整,以适用于该地域和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他们通过考察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后指出:俄国马克思主义具体实施过程中带有鲜明的俄国特征,俄国的领袖们并没有意识到并不是俄国文化的一切都是可取的,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那些支持以共同福祉为追求目标的社会文化价值结合起来;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受中国文化背景的影响,以毛泽东思想为例,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持辩证的、客观的、历史的科学态度,吸收了儒家的人生智慧和政治智慧,借鉴了道家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等等,从而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要注重文化和地域的特殊性,将马克思主义与特定文化相融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与时俱进,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更有说服力。
(五)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生态文明
菲利普·克莱顿谈有机马克思主义时说道:“使用‘有机'这个词作为涵盖性术语来表达正在诞生于这个星球的这一文明的主要特征:可持续的、融入具体文化和历史的、建设性后现代的、基于过程思想的、根本性地本土化的、共同体取向的——简言之:生态的。”[4](P261)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的,他们认为要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克服现代性的种种弊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生态文明就是社会主义与生态原则直接融合,克莱顿将其称为不用于资本主义或传统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并指出了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四条原则:为了共同的福祉;坚持有机的、生态的思维框架;关心弱势阶层;长期的、整体的视角。
(一)生态文明的引领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严重,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日益演绎成为政治问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由经济基础决定着的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经济影响着政治,政治决策更影响着经济发展。”[5]因此必须加快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国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党的领导人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直到十八大“五位一体”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的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为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是整个世界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开发和利用资源时,尊重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以构建五位一体和谐社会为目标,致力于解决人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并从制度方面加以完善和健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促进人与自然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菲利普·克莱顿也提出,“在地球上所有的国家当中,中国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4](P7)。
(二)道路的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1.从“唯GDP”到“绿色GDP”
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要根本改变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与作用的方式,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提倡一种以社会善来衡量社会进步的经济理论,菲利普·克莱顿在谈及中国时说到:“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过去一味追求GDP的增长,现在开始关注过去曾被忽视并产生不利影响的其他社会发展指标。”[4](P2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强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实现科学发展观,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仍然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环境资源恐怕完全承载不了。”[6](P103)的确,过快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唯GDP”方式的发展是一种破坏性的增长方式,是一种反生态的增长方式,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GDP”方式发展。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2年,十八大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建设环境节约型社会,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利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整个社会向高能低耗模式转变。
2.走可持续消费之路
有机马克思主义将消费主义视为西方现代性最糟糕的方面之一,对其持坚决的拒斥态度。他们主张敬天惜物,要健康性的消费和创造性的节约,拒绝奢侈消费,以自身需求为原则,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地球的承受能力,考虑他人的消费状况,怀有同情心,要有节约意识,充分利用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引导人们认识到过渡消费对于环境、生态的破坏作用,走生态消费、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可持续消费之路。生态消费要顺应生态生产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要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消费,消费者要理性选择生态友好型产品,并通过循环使用和再回收利用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绿色消费就是要求选择绿色产品,并采取绿色方式处理废弃物,在追求舒适健康的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就是消费要与环境、生存发展的承载相适应,抵制铺张浪费,杜绝攀比消费、炫耀消费,要与个人消费水平相适应,但不拒绝消费,要追求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协调发展,努力消除消费主义给资源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理念的融合:命运共同体,一种新的国际观
菲利普·克莱顿在谈及生态文明时说到:“有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哲学,它还对人们相互之间以及和自然之间能够建立共同体的这样一种渴望的回应。”[4](P250)有机马克思主义从有机哲学内在关系及有机整体理论出发,认为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有机共同体,强调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张经济应该为共同体服务,共同体的价值决定了那些被视为发展的东西。
中国发展要走自己的路,但作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部分,更要把国内发展与国际进步统一起来,树立一种世界眼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谈到命运共同体,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诸多差异的国家、民族所组成的命运攸关、利益相连、相互依存的国家集合体。[7]世界各国具有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存在着利益与共的连带效应,在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特别是生态问题上,各国要共同发展、和平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道路上要互相合作。中国是共同体的重要一员,要把当今世界看作命运共同体,要尊重各国多样性,这对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文化嵌入:要因地制宜,植根于传统文化
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一种文化嵌入式的马克思主义,反对“误置具体的谬误”,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机”就要嵌入它的环境里,看作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命。尽管菲利普·克莱顿提出了贯彻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和实践方案,但他同样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一套单一的政策体系会适用于所有文化和政府”[4](P3),有机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有机地生长于现有文化,经济条件的经济制度,而对于中国,要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人则更有资格去建议一些具体的政策。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指导。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儒家“天人合一”、道家“回归自然”等思想,体现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如墨家的“节俭则昌,淫逸则亡”等思想也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其次,对待传统文化,也要辩证分析,理性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点过分强调天(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显然是片面的。“人类应该运用科学技术对自然适当地加以改造,使自然与人类更和谐的发展,建造更适合人类的长久的生存环境”[8];最后,重视文化因素,就要重视教育与宣传,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要利用现代化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从小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文化。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其生态思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并不成熟。小约翰·柯布博士在《论有机马克思主义》中提到:“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真正有用的,只要它唤起并指导深刻的信念和责任意识。”[9]有机马克思主义以其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内容开启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形态,我们应辩证对待有机马克思主义,理性的分析,吸收其合理因素,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因地制宜,创造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身体我们建设理论并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冯颜利,孟献丽.有机马克思主义:融通“中”“西”“马”的新范式[J].社会科学家,2015(1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5]潘文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关于第一季度经济形势的讲话[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邱耕田.“命运共同体”:一种新的国际观[N].学习时报,2015-06-08002.
[8]郭倩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渤海大学,2015.
[9]小约翰·柯布.论有机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1).
A811;X2
A
1007-9106(2016)07-0071-05
李泽栩(1992—),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林美卿(1963—),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