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影响研究综述

2016-04-10 20:24蓝英
社科纵横 2016年7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经济

蓝英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7)

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影响研究综述

蓝英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7)

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决定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级阶段演进。国外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经济)研究结论主要有工资劳动简化法、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多因素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践上主要注重教育结构的改革完善,强调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倾斜。而国内大部分研究仍集中于对高等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定量研究上表现为借鉴国外成熟的一些定量分析模型和方法,缺乏对模型进行创新。现有文献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分类一般有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类别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和体制结构。只分析某一种或几种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成果较多,全面分析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少。

高等教育结构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一、引言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经济空间内的产业构成和诸产业间质的联系及量的比例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茨的理论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基本发展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轨迹也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组合,这必然会对需求的人才带来数量与结构上的新要求。高等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摇篮,其社会职能决定了其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供给。也就是,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决定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级阶段演进。

二、国外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影响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产业结构与教育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其一,论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相互依存性,他们主要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采用的模型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四:一是1924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提出的“工资劳动简化法”,该法认为要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需要把教育所形成的复杂劳动按一定标准或尺度折合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二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1959)在《人力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一文中阐述的人的素质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教育投资收益率的估算方法。三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丹尼森(1960)根据历史统计资料,运用独特的教育量简化指数法对经济增长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创立了“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该方法也被认为是计算教育经济收益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四是20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在研究美国1899年—1922年制造业领域劳动和资本对生产的影响时,得出的生产函数即Y=AKαLβ该函数目前仍然是计量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较为主要和权威的方法。后来罗伯特·卢卡斯(1988)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索洛的技术进步概念和罗默的知识积累结合起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其二,研究明确了教育对个体而言的持续性,侧重于教育结构的改革完善,加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重,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指出:“终生教育只不过是成人教育的一种新术语,这种教育思想己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日本学者天野郁夫(1986)分析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公民办教育满足国家和社会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Geoffery·Tabbron(1997)在《发达国家中技术职业教育培训与经济发展的关联》一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主动将职业教育与产业调整结合起来。在实践层面,日本二战后采取的“互补型”办学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等都是一些比较成功的职教实践模式。

三、国内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影响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影响作用始于改革开放,盛行于21世纪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关注度与日俱增,大量文献发表见诸报端。通过在中国期刊网2005—2014年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检索发现,国内学者从研究方法上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分类维度上,有只研究某个或几个维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关系,也有研究多个维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关系。

(一)理论角度研究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丁继勇(2006)以我国1952—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数据试图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教育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前工业化时期,受教育的人数和层次都处于较低水平;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完成中等教育的人数增长速度与二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保持同步”。朱宏飞等(2007)指出“高校完善的学科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学科建设需与产业结构的发展保持动态平衡”。谷建春等(2008)以湖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为例研究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相关性,因此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进行自身结构上的优化”。杨晓明(2008)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存在着结构趋同、盲目扩张和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在学科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为促进农业高校类型结构合理,并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应构建农业高等教育多层次、立体化结构,塑造农业高等教育特色科类结构,发展多样形式结构的农业高等教育”。刘瀑(2010)以河南为例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并认为“高等教育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支点,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纵观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都承认产业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的专业和学科结构。同时,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必须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且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及学科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实证角度研究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近十年来,国内大量的定量实证研究集中在区域经济与教育互动关系的领域,研究方法表现为借鉴国外既有的一些模型方法如工资劳动简化法、丹尼森因素法、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利用ADF、协整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验证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结论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对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理论的实证研究。这方面研究结论非常丰富。

解呈(2005)借鉴了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和教育类似于出口的思想,分析面板数据得出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0.13%的结论。胡剑锋等(2007)选取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e)、农业机械总动力(M劳动投入)、农村实有耕地面积(S土地投入)、化肥施用量(F资本投入)几个投入量,以农业总产值为产出量,考虑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将其以指数形式进入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即Y=AertMaSbFc,并分析了浙江省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对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不大,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实有耕地面积和劳动力文化程度,基于耕地为不可再生资源”,得出“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的结论。赵镇(2008)借鉴崔玉平博士的劳动简化系数,用丹尼森因素法测算了1997—2006年间我国某省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继而与国外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某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的结论,并提出了“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建议”。

孙敬水等(2008)建立人力资本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模型,论证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得出结论:“浙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其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大于物资资本的产出弹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大于物质资本,简单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负值,简单劳动力已经处于过剩或饱和状态”。张晓秋、冉茂盛等(2009)首先估算出中国1997—200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根据中介效应模型理论认为:“教育投资、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类似的中介效应关系”。最后得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直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善,还通过提升人力资本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善”。张芳玲(2011)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就重庆市2002—2007年间教育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市教育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虽然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其影响呈递增趋势,也就是教育对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何菊莲等(2013)运用我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评的指标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状况进行测度后得出结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不同学者选取的样本不同,研究方法各异,但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教育投资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

第二,教育(高等)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研究。

姚益龙等(2005)以中低收入的中国、中高收入的巴西、高收入的美国等国家为例,证实了“各国教育对经济的积极影响,教育与产出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且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正的非线性相关”。庞资胜(2006)从1978—2002年我国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数据入手探讨了我国教育规模效应对经济的影响,再以江苏和江西为代表论述了教育的结构效应对经济的影响,强调“不同层次的教育应该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王萍等(2007)通过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四川省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认为“四川省高等教育各学科基本适应四川省经济发展”。高耀等(2013)通过2000和2010年我国十大城市群相关经济和教育指标体系,运用因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后得出结论:“整体而言,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显著,但贡献度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为‘双领先型'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双落后型'城市群”。

这些学者的研究都得到结论: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与一国(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特别是庞资胜和高耀他们的研究,印证了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小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成正相关,区域经济越是发展,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越大。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较我国其他城市群经济发达,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教育对该城市群贡献率也大些。

第三,将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小作各省市或者中外对比研究,或者将各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

刘睿(2006)则将重庆1990—2000年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与其他省市进行对比发现,四川和重庆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同期的北京、上海和天津,提出“要提高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还需创新人才留住机制”,这正是重庆和四川教育对经济贡献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人才吸引机制低效,本地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流失加剧”,外出求学毕业的学生不愿回到本地工作。李雯(2006)等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基础上构造教育投入的劳动增长型生产函数,实证分析发现“1990—2000年中国教育对GDP贡献率为5.69%,其中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率为2.035%,相当于美国1950—1973年的水平”。同样,张立新等(2008)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测算出东北“黑、吉、辽三省1990—2005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4%、1.25%和1.55%,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武凌(2010)将四川省1996—2008年间研究生、普通本科生和普通专科毕业生人数与三次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四川省研究生对第二产业发展贡献最大,普通专科毕业生对第三产业发展贡献最大,而普通本科毕业生对三次产业发展贡献并不明显”。陈晋玲(2013)首先从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布局结构入手研究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发现,“第一,全国中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最为显著,高等教育次之,初等教育最小。第二,各层次教育对经济影响作用大小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一是东中部地区各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明显,而西部最弱;二是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影响最大,中等教育次之,初等教育最小;西部地区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最小。看来,东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很大,所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最大。西部地区则相反,长期输出人才,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很弱”。

总之,不同学者选取不同年份跨度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之关系。绝大多数研究结论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吻合,对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如陈晋玲(2012)以J省为例,利用1985—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对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J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作用机制,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了J省的经济增长;但J省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一是J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尽合理,二是按产业结构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从高等教育结构分类及指标选择角度研究结果总结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分类一般有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类别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和体制结构。多数学者只分析了某一种或几种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如杨晓明(2008)从学科结构角度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高等教育结构之间的关系,张根文等(2006)、叶苗苗等(2011)都从学科结构角度研究安徽省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关系,李东航(2013)从学科结构角度研究广西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刘瀑(2010)主要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区域布局、层次结构角度探讨了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耦合关系。吴会咏等(2012)从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出发,选取2001—2010年辽宁省高等教育的经管、人文、理工、农业、医学和教育学各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与一、二、三次产业产值作回归分析发现,“三次产业产值对经管、理工和医学类专业学生需求成正相关,对人文、农学和教育学专业学生需求成负相关,其中第二产业对经管类和医学类学生需求最高;三次产业发展对人文类专业学生需求都很低”。

近两年,一些学者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如崔玉平等(2013)研究认为,“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客观上受到行政边界壁垒制约,要求在空间邻近的大都市圈或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探索高等教育行政区划改革与重构”。姜巍等(2013)研究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高校在校生规模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省际间的差异,高等教育规模在省域内差异更为严重,高校集中于省会的现象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并非区域经济水平和交通状况,而是师资条件和人口规模”。

少数学者如谷建春(2008)等、武凌(2010)则全面分析了现有高等教育五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之动态关系。李帅英等(2011)研究了保定市2003年—2008年农业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后认为,“保定市农业高等教育能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发展”。本文作者认为,谷建春、武凌及李帅英他们的研究全面一些。

现有文献反映出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衡量指标选择差异,多数学者都采用单一或少数几个指标来衡量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状态,少数学者采用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开展研究。孙敬水等(2008)首先采用人力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积累能力两个一级指标、再分别设置了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每万人大专以上人数等9个人力资本质量和包括人均教育经费、政府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等9个人力资本积累能力的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人力资本,然后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何菊莲等(2013)选取包括高等教育事业费占GDP的比例、高等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等共7个指标构成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指标体系,选取包括一二三产值及其占GDP比例、全要素生产率、万元GDP能耗、专利发明申请受理数等共16个指标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标体系来研究二者影响关系。本文作者认为,相对于其他研究,采用指标体系而非单一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和教育人力资本的研究方法更全面深刻得多。

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影响研究总结

总之,国内外的学者对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两者关联的理论研究已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解析,对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都予以了充分肯定,阐明了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如他们在研究政府对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拨款问题时,经常会涉及到高等教育(结构)与某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均采用了较多模型和方法,对(高等)教育各结构要素和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工资劳动简化法,教育投资收益率估算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函数,内生增长模型,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等方法。由于采用的样本空间和时间跨度不尽相同,各模型也有其相对局限性,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将是未来该领域研究亟需完善的环节。

第一,国外尤其在该领域的定量研究方面远甚于国内,国内研究基本延续国外既有的一些计量模型和方法,极少有对模型有所改进和创新。在这一方面,国外研究起步较早,现阶段也仍走在前面,与国内的差距明显。

第二,大部分研究仍集中于对高等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将高等教育结构展开为五个甚至更多维度分别与产业结构进行互动研究的较少,或是仅就高等教育的某一结构内容与产业结构进行专项分析。

第三,各实证研究中由于使用模型和数据区间样本的不同,致使相关结论不尽相同,甚至对同一研究对象的分析结果也有明显差异。如张立新等(2008)和齐艳红等(2012)都以黑龙江省为对象,由于时间跨度和选取的指标体系差异,得出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0%和1.56%的不同结论。

第四,就高等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成果而论,大部分研究都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提倡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些研究仍有不少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其一,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与可持续发展的定性研究,或是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忽略了人力资本各种因素的地区差异分析,即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程度分析。其二,在实证研究中,由于人力资本度量指标的选取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差异而导致结论不尽一致,尤其是人力资本指标度量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是以教育指标代替整个人力资本水平,而没有对人力资本的其他影响因素如健康等进行综合估计,有以偏概全之嫌。

[1]丁继勇.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J].经济论坛,2006(11):64-65.

[2]朱宏飞,朱晓邈,李娜.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关系[J].农业与技术,2007(6):176-178.

[3]谷建春,陈艳.湖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对策研究——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J].云梦学刊,2008(1):86-90.

[4]杨晓明.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J].学术交流,2008(12):307-310.

[5]刘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视角的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11-115.

[6]崔玉平.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71-78.

[7]解垩.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0):74-80.

[8]胡剑锋,魏利军.农村教育对浙江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模型的应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6):670-677.

[9]赵镇.基于丹尼森因素分析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影响研究[J].学术论坛,2008(10):191-194.

[10]孙敬水,许利利.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5):777-784.

[11]张晓秋,冉茂盛,徐磊.成人高等教育对重庆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22.

[12]张芳玲.重庆市教育对经济影响的建模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57-160.

[13]何菊莲,李军,赵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2):48-55.

[14]姚益龙、林相立.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际比较:基于多变量VAR方法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5(10):26-32.

[15]庞资胜、孙强.教育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82-84.

[16]王萍,杨璠.四川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教育,2007(10):46-49.

[17]高耀,纪燕,方鹏.中国大陆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度因素分析与集成评估——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横截面数据[J].现代大学教育,2013(5):44-50.

[18]李雯,查奇芬.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J].统计与决策,2006(4):75-78.

[19]张立新,王雅林.东北三省经济增长中高等教育贡献率的估算[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08-111.

[20]武凌.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四川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21]陈晋玲.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1年面板数据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66-172.

[22]陈晋玲.高等教育、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VEC模型分析——基于J省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3):44-48.

[23]吴会咏,吴茂全,斐晓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分析[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2(4):27-34.

[24]崔玉平,陈克江.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行政区划改革与重构——基于长三角高等教育协作现状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3):63-69.

[25]姜巍,高卫东,张敏.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现代大学教育,2013(1):43-50.

G649.2;F121.3

A

1007-9106(2016)07-0049-06

*本文为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课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4SC-014)。
*

蓝英(1972—),女,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结构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论《日出》的结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