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男
(天津社会科学院 天津 300191)
文化视阈下的图书馆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
张雅男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时代命题,属文化范畴。图书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文化二重性,既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实行着社会教育等功能,也对文化进行着能动性建构。本文从文化视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与图书馆的文化性相结合,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信息来源等方面阐述了图书馆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文化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书馆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命题。价值理念、价值取向等价值观问题属于文化的精神内容[1]。图书馆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具有文化二重性。从文化视角阐述图书馆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可以为图书馆在此方面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合理内核。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观体系中位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基本面貌,为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忠实践行[2]。中共十八大提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表达阐述了我国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从国家层面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的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从社会层面来看,没有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的富强和公民的幸福就没有保障,而这四个方面的倡导,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从个人层面来看,个人是价值观实现的最终主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追求和社会底线伦理[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是对人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教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在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四个支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和时代精神之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独立性”问题是重点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4]。他还提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5]。由此可见,价值观与文化关系密切。
图书馆是文化的物理呈现。一方面,从工具论角度来看,图书馆是文化中的图书馆,即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因素,发挥着社会教育、信息喷发、知识积累、休闲娱乐和开发智力等功能;另一方面,以人类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文献资料为存在对象的图书馆,在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千年中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加之其以文献为工作内容,使得图书馆对文化有了反向建构能力,即图书馆对文化的能动性。笔者称此为图书馆的文化二重性。
(一)文化中的图书馆
谢拉指出图书馆是构成对任何社会和文化有实质意义的交流系统的一环,是一种社会装置,是社会交流系统的一种重要力量。德国图书馆学家卡尔斯泰特认为“图书馆是使人类文化的创造和延传成为可能的社会组织”[6](P41)。二者都从工具论视角,把图书馆定义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功能性角色。
在我国,清朝末年,梁启超明确把图书馆视为一种教育设施,把图书馆定位于开启民智的教育机构,他在《论图书馆与开进文化一大机关》一文中,明确指出图书馆的文化功能:一、图书馆使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年可以补充必要的知识。二、图书馆使没能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年可以获取知识。三、图书馆可以使学者查阅参考资料。四、图书馆可以使人们自由研究各种事物。五、图书馆可以使人们方便查询获取到各种知识。六、图书馆可以使任何人利用到贵重的图书资料。七、图书馆能让人们快速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八、图书馆可以在不经意间培育出人才。[7](P78)以开民智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开始形成并发展[7](P90)。在当代社会,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培育信息素养、培养阅读兴趣、促进社会和谐等功能[8](P11),成为大众教育和文化活动的重要机构。
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发挥着社会功能,体现着图书馆哲学中的工具性思想,是西方图书馆学及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的主流思想,也是人们对图书馆与文化之关系的主要认识。
(二)图书馆对文化的能动建构
相较于图书馆的文化工具性,人们对图书馆的文化能动建构性则探讨不多。实际上,在我国,纵观图书馆发展史,图书馆对文化的建构作用不容忽视。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藏书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对文化的反向建构作用首先体现在“藏书楼”与“文化”的关系上。中国古代藏书楼在建筑本身的背后,蕴藏着“藏书有道”、“敬惜字纸”的人文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无相关[9],即便在今天,图书馆在大众的普遍心理中依旧标志着一定的文化底蕴。
图书馆对文化的建构作用还体现在目录学思想对文献的选择上。从目录学角度来看,文献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物理呈现,目录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与经验将文献按照一定的思想和原则加以整理,实质是对文化进行了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史书记载孔子把上千篇诗,“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得三百零五篇而成《诗经》[7](P60),体现的便是目录学思想对文化的作用。这种选择的结果是形成了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中华民族特定的精神风貌。在现代,这种选择则体现为图书馆员主体借助文献工作干预文献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理解,创造出合乎需要的理想观念,体现的正是图书馆之于文献和文化的反向能动作用。
将图书馆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践行路径进行文化视角下的对照分析,可以从理论上对图书馆的这一功能加以解释,指出其合理内核。
(一)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的物理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文化遗存、文化密码和文化基因[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观的集成,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内在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为公民个人的道德诉求[11]。
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表现之一便是图书等文献资料,而图书馆起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利用,与生俱来的第一使命就是保存和利用千年流传的各种文化。没有图书馆,记载着中华文明的浩瀚文献将无法绵延有序地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难以世代流传。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图书馆承担着对传统文化的物理传承。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图书馆对卷帙浩繁地传统文献资料的保存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对价值观培植的重要支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图书馆——公民道德建设的大课堂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路径之一。公民个人道德的发展一般会经历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的价值观教育重任[10]。而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图书馆则在这三个教育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道德教育角色。学校图书馆在提供教学辅助资料的同时,普遍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对更广泛的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润物无声地引导。因此,图书馆从图书采购、新书通报乃至架位排列等技术操作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图书文献资料进行能动性地处理,以实现对社会公众的道德建设,从而推动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三)图书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关键是社会公众从内心认同,继而内化为个体信念,最终外化为个体行动。而其前提是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表达的大众化传播[12]。已有研究表明,多数公众是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网络和电视等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中,图书、报纸和杂志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便是图书馆。图书馆依靠其深厚的文化和知识符号深入人心,其开放性、公益性、服务性和不断与时俱进的多元都市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选择去图书馆,在轻松、自由、开放、包容和优雅安静的环境中,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于此同时,图书馆借助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和知识呈现形式,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公众提供不同深度的价值观内涵解释,发挥着重要的价值观“大众化”阵地作用。
(四)图书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信息源
图书馆的文化工具性,使得图书馆成为了价值观培育的主要信息源。一方面,从文献收集角度来说,各级各类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种类各异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文献资料,既有传统纸质文献,又有数字型文献,满足着社会大众对价值观培植的研究型或通识型需求;另一方面,从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来说,图书馆的公益性和知识性,提升着公众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价值观深刻内涵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五)图书馆——文化符号特征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植
前文提到,与文化相生相伴的图书馆,如今在人们的普遍心理中已成为一定文化底蕴的标志,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标志对社会公众形成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图书馆,主动感受知识和文化。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来说,除了大众媒体的宣传,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种途径让公众能接触、体会、了解并内化其深刻内涵。图书馆的文化符号特征在此方面发挥着作用,图书馆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角色使人们愿意积极主动走进图书馆,进而有可能不同程度地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图书馆文化符号性对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特殊功用。
从文化视角来看,具有文化二重性的图书馆对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图书馆是文化的物理载体、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大课堂、是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信息源及以文化符号的形式助推价值观的培植等多个方面。图书馆应当清楚认识,加强行动,更好地发挥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1]曾建平.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关键[J].道德与文明,2011(6):6.
[2]姚红艳.人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J].道德与文明,2012(6):99.
[3]夏旻越.试论中共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12(12):5-6.
[4]陈泽环.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主性与根基性[J].道德与文明,2014(5):17.
[5]孙兰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处理好的关系[J].道德与文明,2014(4):13.
[6]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5.
[7]黄建铭.图书馆文化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
[8]柯平等.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9]李满花.图书馆的文化本质和图书馆研究的文化选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
[10]田海舰.“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学术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4(5).
[11]苏宝梅.“信念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5(2):153.
[12]熊富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个体内化图式[J].道德与文明,2014(3):106.
G250
A
1007-9106(2016)07-0033-03
*本文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图书馆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项目编号:HXJZG2015-B012)的研究成果。
*
张雅男(1988—),女,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