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阻碍幼儿科学探究的教师行为分析

2016-04-10 19:18:49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幼儿园许雅玲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6年1期
关键词:水银柱物体概念

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幼儿园 许雅玲



四种阻碍幼儿科学探究的教师行为分析

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幼儿园 许雅玲

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少教师对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探究感到茫然,由于思想上的不清晰,导致行为上的偏差,从而影响和阻碍幼儿探究活动的进行。本文试图结合一些科学探究活动案例,对影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师行为进行探寻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问题概念维度颇多——事无巨细

教师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能理解的知识经验,并围绕反映这些知识经验的核心概念展开活动,在充分考虑幼儿接受能力和概念获得的情况下,尽可能使每个活动只有一个核心概念,避免因概念过多而干扰幼儿的学习。

例如:案例《神奇的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同。

3.让幼儿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1.玩一玩(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⑴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东西往上抛,看一看会发现什么?

⑵你刚才抛的是什么玩具?你抛玩具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下落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⑶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

2.比一比(让物体自由下落,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⑴教师一手拿绣球,一手拿彩纸,暗示幼儿应在相同高度同时放手并演示。

⑵教师引导幼儿任选两样物体让它们同时下落,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做一做(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⑴教师出示两个相同物体,启发幼儿想办法让它们以不同速度下落。

⑵幼儿尝试探索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

⑶教师小结

【探析思考一】

案例1的目标中至少包含三个核心概念:“各种物体在空中的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由于核心概念过多且相互缺乏逻辑联系,导致探究活动内容繁杂,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而事实上真正要探究的问题可以分为多个主题活动来开展,一是探究各种物体在空中的会自由下落(引力),二是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运动),三是改变物体下落速度(改变因量探索运动轨迹),只有围绕单一主题的核心概念进行组织和设计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展开探究活动,幼儿探究才有方向、意义和价值。

二、材料投放缺乏甄选——耗材滥用

在探究科学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对材料的操作、观察、比较来发现和推断事物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因此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至关重要。但在很多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材料没有事先的筛选和预先操作,没有适时投放,导致材料没有体现探究的价值,且与探究目标没有紧密联系,致使操作探究无法建立归因,失去探究的终极目标。

在案例1中,教师准备各种糖纸、彩色纸、插塑、大小雪花片、小藤球、小沙包、手绢、月饼盒、积木、小夹子、毛线等多种材料,因材料种类和数量较多,缺乏指向性,导致幼儿过多关注尝试各种材料的抛扔而无暇顾及引力和材料下落的关系。在该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无论使用何种材料、用何种方式抛扔、从何个方向抛扔,物体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从而感受“引力”的神奇和有趣。

【探析思考二】

1.材料投放应有针对性。教师应有意识地考虑并控制材料的质地、形状、大小、轻重等方面的差异,选择有代表性材料,做到一种一样,引导幼儿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不同方向、以不同方式抛扔材料,感受无论自己怎样控制材料,它们最终都会落下来。

2.材料投放应有科学性。在投放操作材料时还需要严格控制变量,如果变量过多,也会影响活动的科学性。在案例1“比一比”的环节中,教师一手拿绣球,一手拿彩纸,暗示幼儿应在相同高度同时放手并演示。虽然教师演示是科学的,但因选择的材料在质量和形状上均有明显差异,且教师只要求幼儿在随后的探究中“任选两样物体让它们同时下落,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并未强调必须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导致幼儿操作不够严谨。教师应该选择同样大小但质量不同的材料(如乒乓球与橡胶球)或同样质量但形状不同的(纸片和纸团)进行演示,变量单一,幼儿容易观察。只有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如材料质地不同、质量不一、高低不一、放手时间不一)的干扰,才能保证幼儿操作材料的科学性。

三、探究过程频繁提问——喋喋不休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少教师认为提问越多越能启发幼儿,其实,教师过多的提问会影响幼儿的操作思考,打断他们探究的热情。

例如:在大班《哪个跑道更快》的摩擦力科学探究中,幼儿正专注把小汽放车在不同材质(砂纸、瓦楞纸、塑料板、绒布)的路面上滑行,最后根据小汽车停留的位置做相应的记录,从而体验摩擦力的大小。甜甜一边操作一边自言自语着:“这个慢,这个快!”,乐乐边操作边念叨:“为什么这个(指绒布)下不去了?”,这时是幼儿探究思维在独自形成与建立的最佳时刻,而教师走过去,向大家问道:“你们发现哪个跑道跑的最快呢?”,幼儿答:“应该是塑料板跑道吧!”教师问:“想想看,为什么塑料跑道会跑得快呢?”“你还发现其他跑道的小汽车会跑得快?”

【探析思考三】

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的提问过多过密,且缺乏深度,严重打扰幼儿探究的持续性。在探究中,幼儿与材料互动是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却被教师不加考虑的、急切的提问打断。应该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保持安静,让幼儿与材料互动有个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当探究进行结束后,以记录表为载体进行递进式提问,如:刚才你的小汽车在四条不同跑道上(指示不同材料)滑行,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你是怎样给四种摩擦力进行排队的?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梳理来自幼儿经验,从而揭示材料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所要达到的核心价值。

四、探究结果直接告知——迫不及待

幼儿由于受年龄、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常常会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很难找到教师设定的正确答案。这时,教师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将所谓的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幼儿。

例如:在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热胀冷缩》中,教师将水银温度计插入热水中,这时水银柱缓缓上升。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幼儿说:“细管中的水银柱慢慢升上来了”教师又问:“为什么细管中水银柱会上来呢?”有的幼儿说是因为外面是热水,所以水银柱的会上来;有的幼儿说是下面的水把它推上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教师请幼儿摸一下,说说管子是怎样的,幼儿说:“是热的!”教师就说:“因为外面是热的,里面的水银也就热起来了,温度升高,液体的体积变大了,所以水银柱就上升了。”幼儿听后一脸茫然……

【探析思考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关注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更没有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思考情景与时机,而是进行抽象的解释,致使幼儿无法运用原有的认知经验理解当前的问题,无法与自己实践建立本质联系。当在幼儿没有觉察到某种事实和结果时,即使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他们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知识和概念传递给幼儿,而是支持和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幼儿有了想探究的问题后,教师要尝试引导幼儿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找到问题的答案。所以说,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猜你喜欢
水银柱物体概念
探析水银外溢问题的通解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奇妙的科学
小读者之友(2022年1期)2022-02-13 00:17:01
探讨水银柱移动的两个有用结论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