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淼泉幼儿园 徐丽萍
幼儿手工制作中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探索
江苏省常熟市淼泉幼儿园 徐丽萍
我们在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进行研究时发现:手工制作活动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双重价值。首先,幼儿手工制作的过程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因此,制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手工制作蕴含着科学探究的学习价值;其次,要完成作品,必须充分表达作品的空间表征、空间组合、结构表达以及功能表现等,这又需要调动幼儿原有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手工制作的这种双重价值的存在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在手工制作中,如何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探索。
正如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中所说,只有让幼儿充分地解放自己的眼、脑、口、手,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制作活动中,才能使幼儿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感受到手工制作中科艺融合之趣。
因此,我们首先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收集并制作了一些利用废旧材料做成的玩具及手工制品,将之布置在活动室、区域的各个空间。这些事先设定的材料,会让幼儿感受、理解到作品中的美,增强了幼儿的视觉感受及对美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他们便会主动欣赏、观察、操作,进而主动地探究,萌发制作的欲望,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这样的物品;其次,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手工制作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启发幼儿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使幼儿感受手工制作过程的乐趣。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材料既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表现、表达周围物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材料是手工制作中科学和艺术融合的支撑。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废旧材料,为我们的手工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这些材料本身就具有颜色、大小、轻重、粗糙、易弯曲等科学特质。在引领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对这些材料的科学性质和作品进行观察、比较,让他们了解其内在的联系和科学的规律,从而达到利用材料渗透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意图。
如在“小刺猬摘果子”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土豆、牙签、橡皮泥。椭圆形的土豆就像刺猬的身体,牙签尖尖插在土豆上,犹如小刺猬身上的尖刺,而再用红色橡皮泥捏成圆圆的小球粘在牙签的另一端,做成了惟妙惟肖的小刺猬摘果子。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首先要了解土豆、刺猬、果子的外在特征,这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然后根据它们的不同结构特点进行想象,认真的琢磨,精心的制作,达到形象地表现出“小刺猬摘果子”的形象,这又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领域与科学领域目标的确定与表述具有启蒙性、养成性、弥散性和浸透性等的特点。在制定手工制作目标时,体现艺术目标与科学目标在知识技能、探索创造、情感态度、人格塑造等目标纬度上,具有内在的、高度的互通性和一致性,以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态度、美感体验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终极目标。
在确定主题内容后,我们要审视这一手工主题内容中了蕴含哪些科学与艺术的知识技能点,分析这个活动究竟要幼儿学习什么、获得什么?如在《好玩的拨浪鼓》中,主要是让幼儿了解不同材料做拨浪鼓鼓面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拨浪鼓。于是,我们制定了这样的目标,
目标1.了解拨浪鼓能发声的原理,探索不同材料鼓面发声的异同。
目标2.知道拨浪鼓的构造,尝试用多种材料制作拨浪鼓。
目标3.喜欢制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这三条目标中,目标1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拨浪鼓能发声的现象,获得“不同材质的鼓面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这一科学领域的知识点;目标2,“知道拨浪鼓的构造”既是科学领域的对物体结构的探究,又是作品的艺术表征;目标3则是艺术活动的社会性情感体验。这三条目标,在体现科学与艺术目标融合的同时,又是《好玩的拨浪鼓》这一手工制作中缺一不可的关键要素。
幼儿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产生制作的动机,而后在头脑中进行构思,设计一个新的作品形象,在这一形象的指挥下,通过探究所要制作的物体的性能,发现它之所以具备这种性能的原因,再对之进行加工改造,使之与头脑中的形象一致,这是一个科学探究和制作的过程。因此,手工制作中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就是从科学、艺术两位一体出发,有效整合交叉关系,并且活动过程集玩、做、学、用为一体,易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操作和探索欲望。
比如,制作拨浪鼓——我们提前做好几个不同的拨浪鼓放在区域中让幼儿自主把玩,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便会冒出许多问题:这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它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有的声音响、有的声音轻?等等,当幼儿对制作的东西很感兴趣,便有了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如果让幼儿独立设计再动手制作,他们就必须在感知基础上概括出拨浪鼓的外形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的原因。这里,幼儿可能多种假设,如,要有珠子、要有鼓面等,这些假设是否正确,需要一一验证。如果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幼儿就不能做出会发出声音的拨浪鼓。
虽然幼儿的作品不具备专业的工艺美感,但是确是幼儿想象力及个人能力的充分表现,为了保护和鼓励这种想象力,同时也给幼儿一个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分享评价是幼儿手工制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我们教育而言,也是对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整合,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艺术的作品需要用艺术的方式来呈现,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与作品之间的艺术交流。因此,我们在陈列幼儿的手工作品时要讲究美感,可以布置一个具有艺术感的背景或者作品架,使每个幼儿作品的特点及艺术的美展现出来。如,幼儿制作了“青花瓷花瓶”,我们为其准备了古色古香的木架,让幼儿的作品更具浓郁的民间风韵;其次,要创设宽松、自由、自主、自信的评价氛围,感受手工制作科学探究之美。让幼儿自主相互交流在制作过程中的疑问、发现等,帮助幼儿重新思考,有助于同伴间相互修正、补充和强化各自的观点;再次,在评价时着重对幼儿综合能力的评价,关注幼儿创意手工活动的探究过程,注重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发挥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将评价重点放在“幼儿是怎样创造的”,关注幼儿探究制作过程中方法、经验的获得。
总之,手工制作中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以手工制作为载体,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宗旨,创造性地把科学与艺术教育诸要素结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作为教育者在组织手工制作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其双重价值,并自然、有效地将科学探究与艺术表征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手工制作活动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参考资料
[1]楼必生,屠美茹.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黄海涛.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课程实验研究.[OL]http://www.sdmyyj.net/yejy/ShowClass.asp?ClassID=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