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景新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初级中学 523120)
狐狸,从古到今,在中外的一些文学作品和传说里,都是狡猾多诈、偷鸡摸鸭、尽干坏事的家伙,因而人一般都不喜欢它。例如,《伊索寓言》里382个故事中狐狸的故事就有52则,这些狐狸有的巧舌如簧,有的善于调侃,有的见风使舵等。跟狐狸有关的成语有:狐鸣狗盗、狐朋狗党(狐群狗党)、狐朋狗友、狐鼠之徒、简落狐狸、狐媚魇道、狐唱枭和、行若狐鼠、两脚野狐、狐狸尾巴、城狐社鼠等,其中狐狸的形象没一个好的。再如,《聊斋志异》和《封神演义》等作品中,狐狸以“狐妖”“狐仙”等形象出现,蛊惑人心。就这样通过大量文学作品、传说、影视作品等的塑造,狐狸就变得“形象不佳”,人人讨厌。
其实,大自然中的狐狸并不是这样的。它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动物。它们灵活的耳朵能对声音进行准确定位、嗅觉灵敏;修长的腿能够快速奔跑,最高时速可达50 km/h,主要以鱼、蚌、虾、蟹、鼠类、鸟类、昆虫类等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植物,如浆果等。一只狐在冬季的几个月里,可以吃掉1000多只田鼠。而一只田鼠在这段时间里能吃掉12 kg草。因此,也可说狐狸为羊、牛等间接提供了数量可观的草食。科学家检测了201只狐狸的胃及其粪便,发现194个胃里保留着小型啮齿动物的残渣,约占狐吃下食物的一半。看来狐狸还是功大于过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人们常把狐称为狐狸,其实狐与狸是两种不同的动物。狸又名貉,成语“一丘之貉”的“貉”,就是指这种动物。狸外貌很像狐,但腿短、尾巴蓬松、身体比狐肥胖,其貌可憎。而狐的机智和谨慎,还是很讨人喜欢的。
其实,各类动物存在于食物链的某个环节,在自然界中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应该保护、爱护它们。作为生物学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例如,本校生物学科组在全校开展一次“为动物正名”的实践活动,以改变学生对“狐狸”等动物的片面看法),培养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