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敏妍 广东省茂名市第三小学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策略
■文/苏敏妍 广东省茂名市第三小学
目的:研究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美术学习方式。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虚拟网络、微课程、课件、网络交流等方法手段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结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增进了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合理转换。结论: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策略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教育科学前沿课题之一。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受式,欠自主,缺探索,少合作,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日常教学实践活动,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美术学习方式的策略。
自主性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单志艳定义)。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接受和挑战学习任务,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网上搜索,获得了大量与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料,制作成适合于学生操作的虚拟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学习难度。例如《多彩的民族纹样》一课,课前,我创建了虚拟网站的学习环境,并设置了三个问题:①什么是单独纹样?②可以用哪些图案内容来设计装饰单独纹样?③发现了哪些图案规律及设计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讨如何运用单独纹样的特点与设计要素绘制民族纹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查找到大量民族纹样的知识,并得出总结:设计图案可有动物、人物、植物、几何形等,不同形式有均衡式、均齐式、合适形和不规则形等,通过截取纹样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和合理的色彩搭配,便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单独纹样。在了解单独纹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纹样的文化魅力,体会创意生活的乐趣。通过网络学习活动,改变了学生作业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死板化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就是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知识点、重点、难点等内容制作成视频,对学生进行讲解的微型教学。[1]例如,在学习《自行车和摩托车》一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并会用线描方法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构造较复杂,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各部分构造细节特征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情况下,我设计了一段题为“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画法”微课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课件学习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构思,组织教学所需的各类文本、声像素材并制成课件发布在局域网上实现共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感受作为学习主人的快乐。例如:《唱大戏》一课,在课件中提供给学生《说唱脸谱》、脸色篇、脸形篇、脸谱故事、人物篇、动作篇、装饰篇、场景篇和优秀作品欣赏等一系列内容,在教学活动的进展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内容,并且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在网络课件的学习方式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实现自主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团结协作精神、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究精神。[2]探索性学习特别适合在网络中进行,因为网络能提供探索所需的大量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教师布置的研究课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分工协作、展开探索。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产生学生对学习美术兴趣的因素有:①新颖有趣、充满感情因素的学习内容;②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③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与教学手段。[3]信息技术在这三个方面都具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激发探究兴趣,在《我们的“小超市”》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网上搜集的超市视频和自拍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板,给学生展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超市。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展台、展架、展柜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放大,还对用动物形、几何形、自然形等设计的展具进行局部特写,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制作出了各种不同材料、不同造型的展柜和展架,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小超市”活动。多媒体的介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问题和任务紧密结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研究获取新知的方法来驱动、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围绕问题检索相关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因为“一切真理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4]。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共享性的特点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创作意图、体会收获及需要探究的问题收入校园网,通过网络的优势扩大交流的范围,使学生跨越了班级乃至年级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展现自己的才能,学习他人的艺术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创设了平台。
结论: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策略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从结题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有91.5%的学生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微课程、课件、虚拟网络的有效运用,化难为易,更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有86%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78%的学生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有9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美术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有85%的学生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资源的拥有者和选择者,成为积极的合作者,成为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则由原来的主宰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与管理者,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也是学习者与研究者。师生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在平等交互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1]蔡静波,王佳丽.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程的有效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
[2]王峰松.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美术课教与学的思考和实践[J].《少儿美术》,2005(9).
[3]甘艳.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6).
[4]皮亚杰,转引钟志贤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