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龙湾水保科技示范园建设成效分析

2016-04-10 14:08刘新刚
山东水利 2016年10期
关键词:龙湾示范园水土保持

刘新刚

(莱芜市水土保持办公室,山东,莱芜271100)

栖龙湾水保科技示范园建设成效分析

刘新刚

(莱芜市水土保持办公室,山东,莱芜271100)

栖龙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12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已建成科学试验与示范功能区、技术示范与推广功能区等“四区十园”,并在水土流失监测、探索综合治理模式、开展科研与技术推广以及增进技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针对示范园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莱芜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栖龙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莱芜市莱城区口镇栖龙湾小流域,占地面积110.27 hm2。流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雨量712 mm,气温11.2℃。园区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在所属的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山东省重点治理区和我国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程度、危害、生态环境及地质地理特征。2002年,园区以租赁形式取得了50年使用权,历时十几年打造,已形成了集生态、科研、技术推广、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为一体、功能完备的科技示范体系,发挥了园区建设在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1 建设重点

2004年,建设单位抓住水利部和山东省水利厅鼓励支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实施了园区建设规划,将园区划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以“四区十园”建设为重点,配置了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辐射区以推广应用和大面积示范为重点,覆盖本市及周边地区。

1.1科学试验与示范功能区

以科学试验研究为主要功能,布设气象因子监测园、坡地水土流失监测园、土壤水文生态监测园3个园;建成径流观测小区、自动气象站、控制站、实验室等设施及监测信息远程传输系统,为水土保持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示范基地和窗口。

1.2技术示范与推广功能区

以汇集展示水土保持先进技术及系统集成为主要功能,建设坡面生物工程示范园、沟谷综合整治示范园、高效特色产业示范园3个园;建成治沟骨干工程、蓄水谷坊、石坎和土坎梯田等设施,发展果树节水灌溉10.67 hm2,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与科技服务。

1.3科普宣传与教育功能区

以宣传、教育和培训为主要功能,配置科教培训园、模拟示范园、水土保持植物园3个园;通过实施封育治理,栽植水保林、经果林,设置模拟降雨观测场,布置宣传版面等,为中小学生和民众学习科技知识以及开展对外技术交流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1.4生态休闲与观光功能区

以园区小(2)型水库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利用滨水地带优越的环境条件,建成旅游主干道路、生态长廊以及亭阁等景观建筑,设置休闲垂钓区、槐花桑葚桃杏采摘园,实施园区绿化、硬化、亮化“三化”工程;同时,汇集北方地区不同景观格局的植物树种,营造一个认知植物、珍惜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打造了一处休闲游憩园。

2 建设成效

2.1配置先进装备,为防治水土流失积累了资料

园区建设的5个10°~30°自然坡度25个径流观测小区全年全天候采集水土流失信息,每年向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报送监测数据2 000

多件次,为生态建设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运用引进的德国模拟降雨系统、自动集水采集系统、植物根系自然生长观测设备、土壤理化试验设备等先进装备,开展了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坡度条件下的坡面产沙规律研究、土壤肥力流失研究等多项实验。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控制站,配置泥沙自动采样机、自动水位计、自动雨量计等设备,

对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实时进行监测,对比分析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成效,形成了长系列的科研基础资料。

2.2推广治理模式,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

在园区内建设石坎梯田0.8 hm2、土坎梯田

2.3hm2,并发挥生态袋护坡成本低、施工快、生态效益显著等优势,将其大面积应用于梯田护坡,

形成了不同措施、连片治理的坡地展示工程;经治理的梯田不仅改善立地条件、蓄水保土、增加收益,而且装点景色怡人的生态园区,为同类项目建设提供了借鉴。探索完善的地成、水成、林成、路成、主导产业成“五成”治理模式以及沟道梯级开发、生态观光等5种综合治理模式,形成辐射效应,指引基层改进龙山、茶叶等一大批生态建设示范工程,使多条小流域实现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个产业链、一道风景线。借力这些先进治理模式,本地已形成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和干果生产经济带、南部山区优质黄金桃基地、东部山区水源保护区、西部平原“三辣一麻”

种植区,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惠双赢。

2.3开展科技研究,为推广应用新技术奠定了基础

以园区为平台,完成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典型小流域监测、鲁中南山区坡地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等项目。完成栖龙湾新型钢坝设计和施工,采用有限元理论进行设计计算,建成我国首座柔性钢坝。开展《坡地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定量分析与防治研究》,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特点、主要影响因子、作用机理、侵蚀规律、治理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建立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库和坡地土壤侵蚀统计模型,构建了土石山区坡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灌溉技术应用研究》,成功研发“生态型水资源智能管控装置”及其系统软件,应用无线网络控制平台和手机指令实现管控系统的远程自动控制、视频实时检查,建成一处节水灌溉示范区。自主研发风力与太阳能蓄能提水一体机,实现利用风能和光能自动提水。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并在黄河流域多个省市得到应用,累计经济效益4.2亿元。

2.4坚持资源共享,为增进交流互动提供了场所

示范园通过科学布局、园林生态化设计,园区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体模式及其景观得到全面展现,已成为良好的科研平台、培训平台、

宣传平台、合作平台。2011年被山东省科协命名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如今每年接待中小学生及游客3 000多人次,组织宣讲50多场次。

201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及可口可乐(中国)等部门(单位)联合进行实地考察,并出资扶持建设,进一步加快了示范园的内在提升,扩大了外部影响。此外,作为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科学试验基地、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多家水土保持技术服务机构的实践基地,示范园每年接收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实践300多人次,先后吸引100多名德国、美国以及全国各地水利系统的专家学者前来观摩、开展学术交流。

2.5融入新理念,打造生态清洁与文明和谐园区

园区建设中,开挖明渠、埋设暗管,保障雨洪利用、雨污分流;加固水库、疏通沟渠,构建抗旱排涝工程体系;对沟道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栽植护坡林木,兴建大批谷坊和排水沟渠;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面,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覆盖,适地栽植水保林,发展经济林,耕种农作物,园区林草覆盖率达到79%,形成了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得益彰的立体防护网络;集成节水、节肥、节能技术和控源减排技术,落实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要求。管理上,实行封禁治理,严禁猎杀鸟兽;开展宣讲服务,传播园区文化;营造清新氛围,规范旅游行为,使园区万木葱茏、鸟飞蝶舞,吸引游客学科技知识、留文明风范,共同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3 发展愿景

栖龙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采取“项目支撑、工程自建、开发旅游、公益服务”等建管模式和运行机制,较好地实现了生态环境优、治理模式新、示范作用大、服务功能强的建设目标,但是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强等问题亟待突破。

1)园区规划建设应紧跟新形势下加强生态建设的新目标。立足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规律及治理要求,紧紧围绕“实践出经验、科研出成果、推广出成效”的思路,加大人才智力投入,巩固提升现有成果,加快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预警系统研究等科研储备项目,加速完善“技术力量充足、科技装备先进、紧跟前沿技术、示范作用突出”的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

2)园区建设成果应在更广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现有技术装备基础上,完善GIS地理信息、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等技术体系,整合运用各类措施,加快建成现代技术信息网络。深入推进科普宣传,以实体样本为展示平台,增加大学生实践教育、农户培训、专业人员技术交流等主题活动的深度和频次,链接周边地区加快生态建设的“大动作”,吸纳他人经验,推广自身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园区发展模式应破解“资金短缺、等米下锅”的困局。全方位、多渠道挖掘资金来源,除政府投资、项目引资、园区绿色经济外,积极探索科研工作与高校联合、基础建设与大户联手、园区经济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整合利用各方面的智库、资金和信息等资源,保障科研工作富有前瞻性、技术推广接轨民间需求、园区建设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最佳结合。

总之,栖龙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规划缜密、布局科学,已初步建设成为水土保持现代科技信息辐射源、科技人员实践基地、科普宣传户外课堂、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纽带。今后,应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尤其是要探索总结适宜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技术与好经验,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以适应水土保持事业自身发展。

(责任编辑赵其芬)

S157

B

1009-6159(2016)-10-0039-02

2016-03-12

刘新刚(1973—),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龙湾示范园水土保持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湾玛珥湖水华爆发成因初探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水土保持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水土保持
幸福老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