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会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吉林 长春 130607)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研究
张 会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吉林 长春 130607)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是国家的财富,要从其具体的生活方面入手,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和需要。要想研究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相关问题,就一定首先明确老年人的相关问题。从实际的设计环节加以改善,目的在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居住质量。本论文侧重探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问题,从老年人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起生理、心理上的问题,进而分析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关提升设计水平的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住宅建筑设计;完善推动
老年人,在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需要社会的关怀与照顾。衣食住行与老年人的生活联系的最为紧密,需要不断的提升其水平。本论文以老龄化社会问题为背景,详细分析了有关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的问题,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
国家放开二胎的政策目的就在于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社会中具有大量的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数量群体的存在致使我国的社会发展缓慢,出现了遏制的趋势,社会更新换代的速度变缓,因此一定要有新生力量来进行革新与推动。老年人是国家的财富,要从其具体的生活方面入手,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和需要。要想研究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相关问题,就一定首先明确老年人的相关问题: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据相关资料表明,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老龄化速度过快的趋势,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问题显现的更加严重和尖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1.34亿人,占总人口的10.8%,根据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过程的预测,我国已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第二阶段,即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除此之外,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2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1.85亿之多,2050年6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2.84亿之多。数据表明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发展迅速且不易治理。
1.2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一般认为,人到了40岁以后,机体形态和机能逐渐出现衰老现象,通常认为45~65岁为初老期,65岁以上为老年期。老年人,在身体形态和机能方面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生理特征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上述的老年人的外观形态上,还反映在人体内部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以及身体各功能系统的变化上。老年人疾病频发,生理状况不容乐观。
1.3 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
老年人由于脑生理功能衰退,表现出心理能量的减少,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被动、退缩和迟缓的印象,这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主动地自我保护,老年人学会了将有限的生活能量用在最有效的生存活动上,是一种适应性变化。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和慢性疾病发病率高使其常常体验到躯体不适,因而容易产生抑郁感和孤独感。另一方面,年人的情绪呈现出内在、强烈而持久的特点,尤其是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强度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老年人由于比较理性,往往通过认知调节来减弱自己的情绪反应,但老年人对于负性应激事件所引发的情绪体验要比青年人和中年人持久得多。
老年人是国家的财富,需要社会给与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在健全社会保障的过程中,对于老年人居住建筑的保障是重中之重,需要党和国家给与足够的认识。总过国内外在这个问题上的发展状况,我国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并没真正的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2.1 外国老年人的住宅建筑情况
以西方先进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老年人的保障做的十分健全,无论是从最根本的衣食住行还是到实际的医疗消费,老年人都得到了实际的帮助和优待。国外老年人的居住建筑充分体现出必要的人性化关怀和实用性原则,无论是哪一种居住形式,老年人住宅设计都体现了必要的实用性、健康性、保障性以及防护性原则。
2.2 我国老年人住宅建筑的相关情况
不得不承认的是造成国内外老年人住宅设计差距的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社会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在国内,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社会对于老年人住宅设计并未给与必要的认识和重视,没有意识到年老之后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差异。虽然我国政府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驱动下开始着手改善老年人的实际居住环境,但实际作用效果并不理想,造成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多方面。
3.1 独居
在我国,老年人独居是一种常见的居住方式。出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老年人要与自己的子女分隔开,独自进行生活。进行独居的老年人一般身体强壮,具有较高的自理能力,这种居住方式下的家庭关系相对单一,不会出现严重的代际干扰。独居老人的住宅建筑相对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流失,老人会对居住建筑产生必要的依赖感,同时也需要家人的陪伴和照料。
3.2 共同居住
共同居住是指老年人和自己的子女、亲属住在一起的常见居住模式,这种方式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晚年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但由于实际情况的不理想,可能会出现家庭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代际之间生活习惯和观念存在差异等问题。共同居住模式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可能需要足够大的面积,同时还需要不断的进行革新与完善,这是由于年轻人的想法和生活观念是不断进步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下,生存压力大,人口流动频繁,这些都限制了共同居住形式下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发展。
3.3 相邻居住
相邻居住是指老年人和自己的子女、亲属并不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两家的居住地距离并不远,在这种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和子女都能保持各自相对独立的生活,同时又能相互照应。从实际的发展情况下来看,相邻居住是最为常见的广泛的居住模式,并且在这种居住模式下,老年人的居住建筑呈现出一定的传统和配套特色。
3.4 集中居住
集中居住是指年龄相近的多位老年人一起居住在以敬老院为代表的老年群体服务机构,具有很高的社会保障体制和基础设施配套辅助。由于我国刚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服务机构数量少,而且设施好的收费高,服务水平低,致使集中居住形式的养老方式在我国并不盛行。
我国老龄化问题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是在近十年内,对于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也方兴未艾。总的来说,我国的老年人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尚处在一个发展初期,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实际的发展脚步,需要不断完善。
4.1 忽略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和要求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老年人居住的大都是自己前半生居住的住宅,多为普通住宅。老年人恋旧情节严重,这一点无可厚非。在老年人住宅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忽略老年人实际需求和要求的问题吗,使得设计脱离了实际,盲目的追求新鲜与时尚,丧失了建筑最根本的宗旨。老年人住宅设计要充分温和老年人全体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这才是住宅设计最根本的准则,但目前却是丧失最为严重的部分。
4.2 缺乏必要的设计配套设施
在老年人聚居的小区内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小区内的不安全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1)小区内空间有限,缺少健身等必要的器材和场地。并不能满足老年人日常锻炼的需要。(2)小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缺失,针对于老年人聚居的小区来说,应该配备必要的医院和超市等设施,目的就在于减少不安全问题的发生,给老年人最根本的保护。(3)小区内环境不适宜老年人的生存,交通不便利、车辆众多,这都是前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4.3 住宅设计单一,缺少多功能设施
老年人居住的大都是自己前半生居住的住宅,多为普通住宅,其结构单一,只能满足日常的生活。当今时代背景下,老年人的住宅设计要体现出多功能特性,老年人年老体衰,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下降,因此一定要注意多功能方面的设计问题:(1)及时的预警功能,老年人体弱多病,要建立必要的住宅预警功能,防患于未然。(2)必要的辅助功能,具体包括卫生、医疗、理疗等方面。(3)日常的生活功能,老年人腿脚不灵活,要构建起其与外界社会的沟通桥梁。
4.4 整体规划缺少人性化,经济基础薄弱
老年人的住宅设计缺少人性化主题,并未真正的体现出关怀的主旨。另外,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平衡,社会不能提供足够的养老设施,使相当大一部分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由于缺乏足够的养老资金,居住状况非常恶劣。
5.1 人性化
无论是针对于老年人的住宅家居设计还是其他的任何领域的相关设计都要遵循人性化设计的原则。老年人体弱多病更应在住宅建筑上体现人性化特点,拿具体的楼梯建造来说,楼梯要比正常的稍缓,且间距要加大,目的就是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特点。
5.2 实用化
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要体现实用化原则,老年人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里,因此日常的建筑与具体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拿具体的建筑规划来说,楼层要比正常的高度稍低,内部的线路等有效配置要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生活需求。
5.3 健康化
在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健康化的原则,建造所需的油漆、木料等各种原材料要满足国家的相关规定,以不伤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5.4 效益化
设计的相关项目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要本着效益性原则,这是因为老年人并不是具有丰富经济资源的人群,一定要本着经济实惠、高效节能的原则来开展实际工程。
5.5 安全化
安全化是设计过程中最为根本和重要的原则,老年人聚居的小区内外要严格控制和规划,尽量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小区内外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尽可能的将安全隐患消除。
6.1 立足根本,掌控实际需求
设计的根本是为人服务,要想设计出最完善的老年人住宅建筑,就一定要明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掌握最根本的数据资料:(1)在老年人群体中展开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2)对处于各种居住模式下的老年人展开必要的调研,掌握各种不同居住模式下的老人需求。
6.2 尊重传统,结合实际
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和家庭习俗的基础上,应考虑提供多样化的老年居住形式。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依托社区服务,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体系的、以点到面的老年居住模式适合我国国情,是一种最佳选择。老年人需要的是遵循传统,同时又要结合每一位老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做到因材设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6.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和相关规范性条例
健全我国养老保障体制,使老年人在退休后还能享受到相应的福利保障,同时国家对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一定的支持.继续完善老年福利设施并利用网络扩展其服务对象,发展社会养老网络体系。改变现在单一的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方式,让更多的老年人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本论文侧重探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问题,从老年人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起生理、心理上的问题,进而分析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关提升设计水平的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
[1]董慧娟,陈芬霞. 老龄化背景下的底层住宅适应性设计[J]. 住宅科技,2012, 10:17-19.
[2]董慧娟. 老龄化背景下的底层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J]. 华中建筑,2012,11: 53-55.
[3]张长峰. 对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的浅析[J]. 科技风,2010,08:139+147.
[4]李明天,杨英. 浅谈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现状特性[J]. 门窗,2015,03:126.
TU7
B
1007-6344(2016)08-0086-02
姓名:张会,出生日期:1978-07-28,女,汉族,所在院校: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