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教育的魅力是永恒的
□李镇西
多年前,我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因为我是语文教师,这便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做最好的班主任》,就是这样诞生的。
事实上,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出一本书”而刻意写的。严格说起来,我任何一本著作都不是规划和构思的结果。所谓“规划和构思”,就是先拟一个写作提纲,确定各个章节的内容,然后查找资料,一章一章地写……不是这样的,我只是从参加工作开始,就有写教育随笔和学生故事的习惯——每天发生了什么值得记录的事,我总是当天就写来下,不为发表,而是一种类似于写日记的习惯。迄今为止,我出版的六十多部作品,都是习惯性写作水到渠成的成果。
曾有读者问我:“几十年来,天天写这么多的教育文字,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真佩服你的毅力!”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毅力,而仅是出于我本身的需要,这种需要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就像每天再忙也要洗脸刷牙一样,难道每天坚持洗脸刷牙还需要毅力吗?而且,写这样的文字,并不像有的老师想象的那么累,那么苦,那么“坚忍不拔”,因为用文字记录自己和学生每一天的成长,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注意:这里,我没有说“有意义”而是说“有意思”——有意义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但首先是“有意思”!你想想,夜深人静的时候,一边回忆着当天发生的事,一边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来,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宛如生命时钟的秒针在“嘀嗒嘀嗒”的舞蹈,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生命原来是这样有韵有味、有声有色地流过。
在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同时,我也在真切地聆听着“花开的声音”。那“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水,连同无数朵晶莹的生活浪花,便因为我的日记而永远地凝固了下来。若干年后,看到这些文字,便能带着我回到那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回青春时代。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吗?所以,从事教师职业,对我来说既是付出也是收获,既是吸收也是表达,既是思考也是感动,既是教育也是文学……
当然,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什么恒久不变的做法可以穿越时空,但教育的一些原则却是永恒存在的,比如教育的人性,教育的个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互动,等等。只要有人类存在,这些原则恐怕永远都不会过时,这可能就是这本《做最好的班主任》至今还受老师们欢迎的原因吧!
现在一些学校——比如北京十一学校——连行政班都取消了,班主任工作是否还有“市场”?这似乎也是一个新问题。但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人。虽然行政班不存在了,人却还存在;只要还有学校,只要还有教育,只要还有“人”,班主任工作中科学而富有人性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依然会有生命力,而且这样的生命力必然还不断向前发展。
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做些什么事。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才会说“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里的“悬念”,主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这些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中的无穷魅力!无论时代怎么发展,这样的教育魅力都存在着。
人的永恒决定了教育的永恒,教育的永恒决定了教育艺术的永恒。这里的“永恒”,也意味着育人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而这正是我期待更多年轻教师在实践中写出更棒的《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理由。
·读者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