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飞(长安大学 710018)
浅谈沿街建筑标志物和街道空间与人行为的关系
刘逸飞
(长安大学 710018)
沿街建筑的标识物既附属与建筑物本身,又附属于街道空间,对研究街道空间与人的行为感受有重要意义,并且在现代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研究建筑物立面和街道的空间形态对保留城市肌理和市民情感记忆有积极作用。本文试图从沿街建筑标识物入手,结合现有的文献,浅要论述沿街建筑标识物与街道空间对人行为感受的联系并希望通过文章对城市更新改造的建设有一定的启发。
沿街建筑;标识物;街道空间;城市更新
唐莲、丁沃沃在《沿街建筑立面标识与街道空间特征》中提到:“城市标识物是一个自由逻辑的系统,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含义,即自身作为商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所具有的传递信息的功用和立面标识与社会与人更深层次的潜在关联。
这种立面标识物对街道空间的吸引力是一种空间符号先于空间形式的观点,在一些持相反观点的建筑师看来,如果建筑的平面布置功能明了,人们在建筑中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认清方向,如果建筑整体形态表达得当,人们就可以自然判断出建筑的功能。而在符号先于空间形式的表达中,建筑的形体、广告牌、建筑立面上的霓虹灯、建筑的立面绿化等共同构成了建筑的意象和生机与意趣。
立面标识物对街道空间会产生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们与街道上的石铺地面、路阶石、分界线、绿地以及灯柱等都有强烈的指向性,这些人为活动频繁的商业带中,标识物往往更具有识别性和场所代入感。对于大多数非建筑从业人员来说,对一个人流密集、商铺林立的场所最确切地描述和记忆就是建筑立面的标识物而非其个体在这个空间中的感受。同时,建筑的立面色彩在其标识性的表达上也是不容小视的。人们清楚地了解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变化,有些色彩在情绪上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刺激,在建筑立面的表达上,色彩会使得人们对场所的感知和记忆上有所帮助。
什么是街道?什么是街道空间?最早的街道是发生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供人们往来行走和停留的线性空间,街道对于城市就如同是城市的框架,使城市的活动在街道的区别下有序进行,街道的功能也更加细致化。今天的城市街道是一个复杂的线性结构空间,它包括建筑、绿化、人类活动等,既是城市中人们活动的基本线路,同时也是城市社会生活发生的空间场所。街道的使用性质即街道空间的使用过程中,两侧建筑功能的置入或变化,不难发现,街道空间是由建筑、人、环境(空气、阳光、植物等)共同构成的具有流动性的变化丰富的场所。现有的许多研究已经探讨了沿街建筑立面标识与沿街地块用地性质的相关性。
道路与建筑之间的尺度的关系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不同变化,在现代城市中,主要道路大约宽10到25米,建筑物之间的距离D与建筑物高度H的比值D/H大于1时,形成较为开放的空间,街道上的行人完全处于公共空间中,路人之间的接触度是最轻的,仅仅限于注视、旁观,这种现象是如今中国城市建设中最常见的的场景,在满足片区内的街道居民日常生活的半公共街道空间中,街道宽度大约在4到11米,D/H在0.7到1之间,会使得街道上的行人有舒适感,街道上的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熟人之间的寒暄,商贩招揽顾客都不妨碍他人。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的街道中,类似于街巷的宽大约有1.5到3米,D/H在0.5到0.7之间,空间呈现狭高状,给人一种强烈的围合感甚至是封闭之感。街巷之中的行人往往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相互之间的交往活动具有家庭化和日常化的特性,街道的狭高因此并不拥挤或尴尬,反而为此提供了较为私密的室外环境。沿街建筑的布局方式决定了街道的空间形态和街道距离的远近,这直接影响了人在街道空间中活动的感受,以沿街建筑立面宽高比D/H为衡量标准,D/H大于1时,会带给人们远离之感,D/H大于2时,会产生宽阔之感,D/H小于1时,会有接近之感,D/H等于1时,会有均匀之感。以街道宽度和街道两旁沿街建筑面宽只比D/W作为衡量标准衡量街道景观与人的行为的关系,在传统的商业街道中,街道宽度小给人强烈的围合感,狭窄的道路两旁排列着小店铺,种类繁多,呈现出富有变化和节奏感的街道,当街道两旁建筑面宽增大时,街道的生动气氛被破坏。控制W的大小,对街道影响人的行为感受意义重大。前者描述的空间曾经根植于一代人的记忆中,在狭高的巷子里有路边熟悉的商铺,熟悉的老板和老板娘,熟悉的植物的芬芳,这种安全感和亲切感是这类街道独有的气质。
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对人行道十分推崇,人行道其具有安全、交往以及孩子的同化作用,并且雅各布斯提出大多数街道必须短,也就是说在街道上能很容易拐弯,街道的适当尺度与距离以及街道两侧的建筑物的尺度、风格都直接影响周围行人经过的心理态度,进而影响人的生活习惯和情感变化。
在针对现有建筑的立面改造,主要停留在沿街建筑立面的表皮的改造上,对建筑空间的实践较少,建筑的整治过于流于程序和简单,建筑的构件、色彩、材料、尺度等被弱化,对街道风貌的破坏大。所谓的城市更新改造重要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包括长期和暂时的,对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出行、娱乐、购物有不同的需求和愿望,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缮和周围生活环境的状态,对于社区绿化,邻里关系和谐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城市整体风貌和城市文明程度也有极大的期待,这些都是现代城市更新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
国外的许多城市更新和改造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不断发展,从贫民窟的改建逐渐向社区经济复兴及居民参与下的社区邻里自建发展,未来中国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也应该及时摒弃对建筑立面传统地整齐统一的大规模快速地方式,未来城市街道应该向小尺度发展,扩展步行区的规模,完善步行系统,整合街墙的形态,尊重街道的传统风貌,增强街道的可识别性和场所感,让街道拥有合适的尺度,两侧的建筑物有独特的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指示牌、绿化以及景观小品吸引往来的行人,城市中穿梭的车辆,来来往往的行人,道路边闲谈的老人和玩耍的孩童都是构成城市生活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情境。
鲁道斯夫基说:“街道正是由于它周围的建筑物才构成街道,没有建筑物也就无所谓街道“建筑对于街道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的围合造就了街道空间,没有建筑,街道也就不存在了。”建筑的风格、色彩、材质影响了街道的整体风貌,进而影响了人们对街道的认知和记忆。街道的改造不只是规划师的责任,建筑师同样任重而道远,建筑师在街道改造中的责任即创作建筑的形式、色彩、质感、肌理使之成为街道的表情,并坚持建筑创作的连续性和风格面貌使之形成完整的街道空间。
[1]唐莲、丁沃沃. 沿街建筑立面标识与街道空间特征[J].建筑学报.2015(02)
[2]陈伟,何蕾,王贝. 回归“人本生活”的商业街改造模式[J].规划师.2014(07)
G322
B
1007-6344(2016)04-0330-01
刘逸飞,女,1994年03月,籍贯:山东东营,长安大学2012级本科生,建筑学院,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