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植物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固碳能力更强
美国一项长达19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湿地植物在环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能够比正常水平多吸收32%的碳。这表明,湿地可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美国植物生理学家伯特·德雷克(Bert Drake)于1987年在滨水市(Edgewater)创建了“史密森尼全球变化研究湿地”实验站,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植物会逐渐停止响应,陆地生态系统是否可以吸收更多的碳,科学界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研究人员选择一处沼泽作为专用实验地,实验地的一半用聚酯薄膜包围模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另一半暴露在大气环境下。在模拟的环境中,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700 ppm,相当于1987年浓度的一倍。
试验所用的植物为地球上最普遍的植物类型:C3植物和C4植物。C3植物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光合作用能力更强;C4植物在当前二氧化碳水平下光合作用呈饱和状态。
长达19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C3植物的光合作用明显增强,比正常浓度时吸收的碳平均多32%以上;C4植物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增加了13%的吸碳量。增加吸收的量绝大部分发生在白天。研究人员也发现,高浓度二氧化碳也能降低植物在夜间通过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气候条件也影响植物的吸碳能力。例如,旱灾能够削弱C3植物的碳吸收能力。在3个干旱年份(1995年、1999年和2002年),高浓度二氧化碳下植物吸收的碳量只比正常浓度下增加4%。这3个年份,整体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最低。其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环境因素,如海平面上升和温度升高,也影响植物对碳的吸收。德雷克认为:“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将吸收更多的碳。”
上述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年11月的《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变化生物学)上。
(转自《国际湿地动态》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