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住的乡愁 最『农村』的农村
从信阳市区出发,向平桥区东南城郊方向驱车约40分钟,记者来到了郝堂村,这个占地20平方千米的村庄被茶山包围着,郝堂得名于村中的大户人家郝氏的宗祠。
年过不惑的郝堂人曹永根,他一半的人生都在当村主任,说起村里的变化,他最有发言权。“早些年郝堂穷,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很冷清。”现在小长假一天上万人次的客流量,又把外出打工的村民吸引回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谁还出去?当年外出打工有六七百人,一多半都选择了返乡。”曹永根说。
2014年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中,郝堂村入选特色民俗村,来参观、培训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来过的人都会因它的另类而产生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就连本地人都说,郝堂变了,变得更像农村了。“就连日本、韩国、英国‘三农’方面的专家都来学习过。”曹永根说。
郝堂村的民居,有村民临溪而居;有村民选用青石砌墙;也有村民保留了最原始的土制房屋……虽然“无规无矩”,但“组合”在一起,却是如此美妙和谐。
“作品满不满意村民说了算,住房如何改造必须充分协商。”在村民胡荣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有着“1号院”美誉的民居前。“这是村里改造的第一户。”胡荣说,房子是十多年前的两层旧居,当初的白瓷砖只保留了一部分,砌起了新的门楼,卫生间也从旱厕变成了可冲式,房屋前的小池塘和植物,组成污水处理系统,夏天池水最干净,“还能养鱼呢!”
有了“1号院”这个带头兵,村民都主动要求接受旧屋改造。乡建院的工作人员会挨家挨户走访,倾听村民的想法及期望用途。最后,才会拿出为每户人家“私人定制”的设计方案。
如今,“往农村去”才合乎最新的生活潮流,41岁的胡家强就不小心成了时尚先锋。
三面环山的郝堂村,气候湿润,适宜茶叶生长。在郝堂村,不仅家家有茶园、户户懂茶品,还吸引了不少企业前来种植茶叶、经营茶品生意。胡家强所在的公司就在郝堂村开了一家包括卖茶叶、体验炒茶的店铺。
除了外来的企业,乡建院也把办公地点建在了村里。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群年轻设计师,每天吃住、工作都在郝堂。如今,他们的设计作品不仅服务于河南境内的小村庄,就连周边湖北等省份的乡村里,也有他们用“画笔”留下的痕迹。
记着问起郝堂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始末,大家不约而同都推荐80后姑娘姜佳佳来说。这个姑娘是被从信阳市平桥区政府领导下的农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抽调来的,成立民间非营利组织做村民工作。聊起郝堂的“美丽变形记”,佳佳拿出了一本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由她记录的村大事记进行梳理。
“其实一开始选中郝堂做改造,就是因为它没特点。”佳佳说,可正是这种平凡,才更具有改造的样本意义。
如今的郝堂早已不是那个民居破败、人口流失严重的市郊小村了。现在的郝堂是超乎想象的。起初,政府仅仅是想把郝堂建设成拥有良好生活品质的宜居村。急速发展的观光旅游或者是计划中的养老产业等,都是意外收获。
佳佳告诉记者:“我计划做个大一点的创客空间。”在佳佳的建议下,合作社的一名小伙儿赴杭州取经,“他去学习那边‘自然教育’的经验,就是让城市里的孩子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学习昆虫、植物知识。”佳佳兴奋地说,郝堂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郝堂是什么?是美丽新农村,还是最接近城市人梦想的乡村?每一个去过的人都难免会思考,然而所有人都会被打动:郝堂的建设是从孝道开始的,7位乡贤出资发起养老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经营乡村是以“郝堂茶人家”展示和谐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物产和手艺。有人说,这是曾经经历过的农村,是梦中的农村。这也许正是总书记习近平口中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农村。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