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与反抗
——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女

2016-04-10 02:43:07黄文祥
珠江教育论坛 2016年3期

黄文祥

(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一、引言

自梳是近代流行于南海、番禺、顺德等珠江三角洲的一种特殊民间习俗,指女子通过特定的仪式,把头发梳成发髻,以表矢志不嫁,并保持独身终老的状态。最后一代自梳女已为数不多,且均已届垂暮之年,年龄在85岁以上,顺德均安沙头村是自梳女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目前只有8人在世。因此,留给研究者的时间非常紧迫。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个群体已有较多的关注,他们对自梳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梳习俗的起源;2)自梳的性质;3)自梳女对传统婚嫁的影响。但研究者们很少将自梳女作为个体来研究,忽略了自梳女对于中国女权主义运动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实际上,自梳女现象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中国近代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努力。

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来讨论自梳女出现相关背景和原因;其次,通过实地调查、采访仍健在的自梳女及其家属分析自梳女地位变化,最后讨论自梳女与女权主义之间的关系和自梳女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作用及意义。下表是受访者的信息情况。

表1 受访者信息

二、自梳女现象的起源

(一)民间说法

冰玉堂的管理人员欧阳连根等人的看法应该是珠三角地区对自梳女现象起源的比较有代表的民间说法。相传很久以前,广东佛山顺德容桂有一户胡姓人家,家里有5个女儿,其中4个女儿的婚姻都非常不幸,有的受到家暴或虐待,有的刚嫁不久就终生守寡。因此第五个女儿在即将成年时,她担心自己出嫁后也会遭受不幸,经过长久慎重的考虑,她做出了终身不嫁的决定,并将之禀明了父母。父母见她意志坚定,无奈之下只好答允了。但是根据族规,已嫁或一辈子不嫁的女人是不能够在外家过世的。因此她的父母把家里的桑基地卖了,买了一间小屋给她独居。从此,她自梳发髻,起早摸黑地工作,勤勤俭俭地过日子,从不接受来自家人或其他人的救济。后来村里其他几个女子也因为种种原因,效仿她独身不嫁,和她共同生活在那小屋里,称她为姐姐。随着缫丝业的在珠三角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女性在丝厂做工,可以不依靠男人而自食其力。就这样,自梳的女性就逐渐多了起来,慢慢地发展成了自梳的习俗。

(二)历史记载

自梳女这种现象究竟始于哪年哪月,在地方县志中并没有明晰的记载,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明代出现了很多终生独身的女子。明万历十三年《顺德县志》载:“邓六娘者,宋上舍邓梦槐女也。梦槐生子伯瑜,早卒,有女六人。六娘最小,叹曰‘父无宗属可后矣”“又闻伦教梁鉴殷女佑娘不字,托其侄彦”[1]。这些妇女终身不嫁,但并没有提及是否进行过自梳仪式,因此算不上真正的自梳女。还有一种“不落夫家”的现象,这应该是岭南地区古越人的婚礼旧俗残余,是指女性结婚之后仍然和自己的母亲同住,不在夫家生活,等到有了身孕后才正式到夫家过生活。还有乾隆十五年《顺德县志》载:“……女多矫激之行,乡中童贞与里女结为姊妹,相为依恋,不肯适人”[2]。这应该算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同性恋现象,背后隐约蕴含着女性抗争的意义。与此相同的又有咸丰三年《顺德县志》又载:“昔人所谓妇女恋金兰,归母家不时返者,穷村僻壤囿于故习者有之,今则厥风大革矣。”[3]在“不落夫家”风俗的影响下,这些女子在有丈夫的情况下选择了与同性结拜的“金兰姊妹”同居,避免与男性有亲密接触,以此来相互监督彼此的冰清玉洁。这些举措都充分表明了这些女性群体对男性的抗拒,反抗婚姻和对封建社会男权、父权和子权的压迫反抗。顺德民谣中对此也有表现: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深抱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

(鸡公仔,尾巴弯弯的,做别人的媳妇很辛苦,每天早起都被骂起床晚,还要带着眼泪进厨房。)

下间有个冬瓜仔,问过老爷煮定系蒸?

(厨房里有个冬瓜要煮,问家翁煮还是蒸?)

老爷话煮,安人话蒸,蒸蒸煮煮都唔中意,拍起台头闹一番。

(家翁说要煮,奶奶说要蒸,无论蒸煮都不喜欢,拍着桌子就要骂一遍。)

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九条裙!

(三天就打烂三条木棍,四天就跪烂了九条裙裤)

黄满林在受访时说到:

以前有好多女仔都好惊嫁左出去就比老公虾,被家公家婆闹。

(以前有很多女孩子都好害怕嫁出去就会被丈夫欺负,被婆婆和公公骂。)

就讲我老婆啦,虽然我地结婚个阵系老豆老母撮合噶,但系距都好惊嫁入黎之后要受我老豆老母嘎气。

(就拿我妻子来说吧,虽然我们结婚的时候是爸爸妈妈撮合的,但是她都好怕嫁进来以后要受我爸妈的责骂。)

在中国古代三纲五常和夫权至上的压迫下,女性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有的在身体和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其中有些女性无奈之下采取了极端的“自梳”独身生活方式以此反抗。然而“不落夫家”现象和自梳女在精神上并不完全一致,前者是有名义上的丈夫,而自梳女没有,如果从时间和社会发展的顺序来看,可以说“不落夫家”给后来自梳女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基础。

由民间说法和历史记载,我们都可以得出女性选择自梳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前人独居不嫁的先例和“不落夫家”的民俗给后来更具规模的自梳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三、自梳女出现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自梳女的兴盛和19世纪中期珠三角的社会运动有很大联系,新思想、新观念的传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广东成为受西学影响最早最深的地区之一,也是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策源地,新旧思想、观念在这里的交锋比其他地区更加剧烈。广东人在追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的同时,也给予了民主、自由、平等等人权思想高度的关注。在19世纪,珠三角地区处于社会动荡之中。首先是销烟运动,随后是鸦片战争,接着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使得珠江三角洲不仅成为了抵抗外来入侵的桥头堡,而且又是首先向西方社会学习和进行社会变革的发源地。在这种包容性比较强和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自梳女的诞生和发展具备了社会基础。剧烈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引起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在广东珠三角这地区出现,使得该地区人们的观念较开放和自由。1851年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男女平等的观念,并进行了相关解放女性的变革:男女平均分配土地、禁止买卖婚姻、主张一夫一妻制等冲击封建思想的观念。再加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西方社会文化中的平等自由开放的思想更容易传入,这也给自梳女的兴起提供了积极的社会环境。据邬庆时的记录,在1907年前后,自梳的风气很盛,在番禺某村几千名妇女中,嫁人的仅有数人,1909年甚至无一人出嫁,全数梳起。[4]

(二)经济背景

珠江三角洲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在中国的东南部,是三江(西江、北江、东江)冲击沉淀而成的三角洲,地势较为平坦,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由西江,北江,东江和三角洲网河所组成的珠江水系,河流径流发育,水资源丰富,给该区域的日常生活用水,航运,农业生产灌溉,水产业和鱼塘养殖业都十分有利。

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气候,又靠近南海,高温多雨和肥沃的土壤给桑蚕的种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当地人们因地制宜开创了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方式,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桑叶饲蚕,蚕矢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在顺德、南海、番禺、香山等县得到了推广。

曾在沙头乡农业部任职的黄满林说:

以前呢成个均安镇到处都大把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系养鱼种桑嘎。因为呢度嘎地理位置比较好,又有西江,又多河涌,再加上光热又够,所以呢都农作物都生长得好好。男嘎就有嘀出海打鱼,有嘀就耕塘,女嘎就帮手养蚕收丝

(以前整个均安镇到处都有鱼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养鱼种桑树的。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比较好,又有西江,又多河涌,再加上光热充足,所以这里的农作物生长的都很好。有的男就出海打鱼,有的就耕田养鱼,女的就帮忙养蚕收丝。)

珠三角地区比较开放的、包容性强的社会背景和商品经济发达的经济背景给自梳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这也是我国其他地区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自梳女现象的原因。

四、自梳女的兴盛

(一)缫丝业的发达与自梳的第一次高潮

在“桑树饲蚕,蚕矢饲鱼”这种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下,较瘦弱的女性也可以从事对体力要求不高的劳动,如:采桑、养蚕和养鱼。欧阳连根指着冰玉堂里的丝盘和丝筐说:

系我地个个年代(六十年代)大把女仔从事养蚕缫丝呢行,全村好多地方都系养蚕的,不过宜家边有呢行噶?

(在我们那个年代(六十年代),很多女孩子都从事养蚕缫丝这一行业,全村很多地方都是养蚕的,不过现在哪有这一行业呢?)

随着蚕丝业在南海、顺德等地的持续发展,绝大部分的妇女都在丝厂工作,都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容奇、桂洲、大良一带缫丝女工和童工日薪一元二毫至三毫,男工一元至一元余。”[5]从这份资料还可以得知当时女工的工资居然还要高过男工。经济上的独立给女性带来更多的自信甚至是摆脱家庭的束缚,直接给自梳风气提供了条件。

清代中后期,珠三角地区的蚕丝业非常发达。19世纪30年代,顺德县大型缫丝厂已发展到135间,占全省总数的80.8%”[5]。有人统计,南海乡村缫丝工场从1881年的11家增至1926年的45家,顺德也由1874年时的1家增长到1926年时的156家。工厂需大量雇佣女工,而且只招未婚青年女性,在1928年广东丝织业调查中,每厂平均需用女工的人数是450人,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自梳女。当被问到顺德当年缫丝厂里是否有很多自梳女时,冰玉堂管理员欧阳连根就笑了起来说:

梗系多啦,你知唔知道系30年代个阵,顺德同西樵呢两个地方已经有成万部织机了,个阵已经系成个顺德缫丝业最发达噶时候。而且系入面做噶女仔十有八九都系未结婚嘎。可以甘讲,顺德甘多自梳女出现,可以讲话系呢度多缫丝厂噶原因。

(当然多啦,你知不知道在30年代的时候,顺德和西樵就已经有一万台机器了,那时候已经是整个顺德的缫丝业最兴盛的时候。而且在里面做的女里面十有八九是未婚的。可以这样说,顺德这么多自梳女的出现,可以说是因为多缫丝厂。)

这些女性的自立和经济地位独立相辅相成,自梳风气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二)女工出洋与自梳的第二次高潮

受到19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丝织品出口量锐减,再加上国外生丝和人造丝的大量倾销,我国生丝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价格跌至冰点。至1934年的下半年,生丝价格已经跌至302元港纸每担,仅为最高价的七分之一,外销量缩减到原来的五分之一。[5]抗日战争的爆发,全国进入战时状态,顺德县一带也无一幸免,大量丝厂倒闭,工人失业。丝厂女工听说说国外比较容易挣钱,于是当地妇女就成群结队地漂洋过海,赴新加披、香港等地打工。她们在新加坡大多都是在大户人家里做佣工,来自顺德均安仓门西溪的欧阳焕燕姑太就曾侍奉过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40年。欧阳焕燕的侄子欧阳启齐提到燕姑在新加坡时的生活:

距啊,因为屋企真系太穷了,所以16岁嘎时候就跟住家姐去新加坡打工,距地系新加坡打工个阵死悭死抵,每隔一段时间就寄钱翻黎。

(她啊,因为家里真的是太穷了,所以16岁的时候就跟着她的姐姐去新加坡打工,她们在新加坡打工的时候都很节俭,每隔一段时间就寄钱回来。)

大多数妇女在南洋工作时都会得到过异性的爱慕,但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都错过了婚恋时光,于是在中年时决定自梳,自梳现象达到了第二次高潮。均安沙头的姑太基本上都有出洋的经历。

广东珠三角地区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传统习俗文化、比较发达的经济基础,营造了比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孕育了自梳女这特殊的群体。自梳女现象的兴衰不仅仅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而且还是当地乃至中国女性努力争取自身权利的重要表现。

五、自梳女的生活状况

(一)自梳仪式

女子一旦决定要做自梳女,那就必须进行严格和庄重的自梳仪式,以此表示身份的转变。

梳起前夕:自梳仪式一般都会在姑婆屋里准备和进行。自梳仪式需要的物品有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梳妆镜、绑头绳和香烛酒肴。女子在自梳的前一晚要在姑婆屋里以柏叶、黄皮树叶煲水(俗称“香汤”)沐浴并且和姊妹们聚谈度过。

梳起仪式:第二天一大早,女子就要去到就近的庙宇观音菩萨面前,摆放好礼品和新衣裳,对着菩萨发誓要独身终老,誓毕由辈分较大的自梳女把她的辫子梳成发髻(亦有自己挽髻的),边梳边念“八梳诀”:一梳福,二梳寿,三梳静心,四梳平安,五梳自在,六梳金兰姐妹爱,七梳大吉大利,八梳无难无灾。[6]随后把旧衣服脱下换上新衣服,再向观音菩萨叩拜后,向其他姊妹一一行礼互拜道贺,这样仪式就算完满结束了。

当自梳仪式完毕后,这名自梳女就把祭品分派给亲戚朋友并回家告诉自己的家人自己已经自梳了。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还会宴请亲朋友好友。如果有些家长反对的,那就在梳起仪式后由姑婆代为转达。

当自梳女黄洁源被问到当时她的自梳仪式时怎样的时候,她只是摇了摇头说了一句:

唔好提了,个阵好求其的,随便有个姊妹帮我梳起头发就得了。

(不要提了,那时很随便的,随便有个姊妹帮我梳起我的头发就行成了)

(二)自梳女的生活状况

当妇女完成自梳典礼之后,她就真正成为了自梳女。女性如果成为了自梳女,那就终生不得反悔,在早期,她们要受到由姑婆屋里自梳女群体的监督,还要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规定,若有违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者还会被拉去浸猪笼。她们不得再依赖娘家,以后的生计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自梳女除了能够养活自己,在很多时候还会给娘家补贴家用,用自己的血汗钱帮补父母、兄弟子侄。到了后期,也有自梳女不忍寂寞而选择退出并嫁人生子,并没有受到处罚。欧阳连根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张照片说:

你睇下呢D人,呢张大合照系三年前祖籍系均安噶自梳女从香港,马来西亚同新加坡翻黎一齐影嘎。

距地大部分都系十几二十岁就出去打工了,久而久之就做左自梳女,最多个阵有成两百几人做左自梳女。你都可以睇下黄学礼个篇《顺德均安冰玉堂》。入面都有详细介绍噶。

(你看下这些人,这张大合照是在三年前祖籍是均安的自梳女分别从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回来拍的。

她们大部分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就出去打工了,时间久了有些就做了自梳女,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个自梳女呢。你也可以看一下黄学礼那篇《顺德均安冰玉堂》,里面都有详细介绍的。)

(三)自梳女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虽然自梳女走向了独立,她们也可以视母家为己家,把娘家的事物当作自己的事务来处理,替自己的母亲打点家里事务,俗称“把家姑婆”。这些“自梳女”一般都具有较浓厚的传统宗法观念,“以兄、弟辈之‘荣辱’为荣辱;视兄、弟辈之子女为子女”。[7]叶汉明也曾多次论及:“事实上,自梳女们都有极强的孝悌观念,养家对她们来说是一种天职。家庭也视她们与维持家计的儿子无异。对于父系家族而言,她们无疑扮演了男性子嗣的角色”。[8]就算是在南洋寄人篱下时,她们也会“死悭死抵”(勤俭节约),基本上把所有的钱都寄回娘家。每当遇到干旱或者洪涝灾害,农业歉收时,娘家无论是家庭的日常开支,还是缴纳地租等都需要自梳女的经济支持。自梳女用自己实际行动来分担着家庭的重担。由于自梳女在外的打工收入水平不低,自身也没什么家庭子女负担,因此她们都会有较多的钱或物资拿回娘家,成为娘家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自梳女在娘家赢得一定的家庭地位,对于家庭的事务抉择有过问之权。欧阳连根边走边说:

以前每逢清明,太公分猪肉个阵,虽然系女人,但系距地都有猪肉分,而且有阵仲比其他人分得多先。

(以前每逢清明,太公分猪肉的时候,自梳女虽然身为女人,但是她们都有猪肉分,而且有时候分得比其他人还要多。)

从这可以看出自梳女所分得的猪肉甚至比男性还要多。当然身为自梳女,过多地干预娘家家事自然会免不了受到兄嫂弟媳的不满和指责,但是娘家的亲属都宁愿选择忍受,而不希望她们真正离开家庭以免遭到乡俗的指责。这可见她们在家庭中地位的重要性,这与普通妇女在婚姻家庭里相对卑贱的地位截然相反。

虽然说自梳女在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但是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她们并不能居住在娘家,只能与其他姊妹们住在“姑婆屋”,她们的衣食住行都在同一间屋子(姑婆屋)里,不分彼此。而出洋在外打工的就经常在“咕哩房”的临时宿舍相聚,她们通过“姑婆屋”和“咕哩房”等场所来联系感情,巩固相互之间的姊妹群体关系。她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有人可能认为自梳女身在远洋后会寂寞孤独,生活穷困潦倒,而事实上并非这样的。欧阳启齐说:

当时学得我姑姐甘做得野嘎佣工系出面好受欢迎,好抢手嘎,而且仲有距地自己嘎家乡品牌先,哈哈。

(当时像我姑姑(欧阳焕燕)那样聪明勤快的佣工在外面很受欢迎的,很抢手,而且还有她们自己的家乡品牌呢,哈哈。)

在海外的自梳女仍不忘自己的家乡,凭借着群体的团结力量和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尤其是在上世纪30年代,身在异地的华侨和自梳女们对家乡建设的捐助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国家的困难时期,沙头村民很多都是靠自梳女寄回的油、糖等食物过日子。欧阳连根一边带着笔者游览沙头村内的黄氏大宗祠、洪圣宫和天后宫等地方时说:

村入面呢D建筑物,距地都有罗钱翻黎嘎。呐,你睇,呢度上面就有写住捐钱人嘎名。其实唔单单止系呢D,有好多地方要修葺,需要用到钱,村甚至要主动稳距地捐助。讲到呢个冰玉堂呢,就系距地呢班自梳女一齐捐钱比政府买块地起嘎。呢度有个华帝庙,当时就用左差唔多两万蚊,当时两万已经系好多钱了。

(村里面这些建筑物,她们(自梳女们)都有拿钱回来的。你看,这上面就有写着捐钱人的名字。其实不仅仅是这些的,有很多地方需要修葺要用到钱,村甚至会主动找她们捐助。提到这个冰玉堂,就是自梳女她们一起捐钱给政府买地建起来的。这里有一个华帝庙,但是就用了将近两万元,当时两万元已经是很多钱了。)

对于身在异乡的自梳女们,虽然她们自己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庭,但她们却把自己的家乡当成了自己的家。笔者在拜访前沙头乡文化站站长黄满林先生时,他也说到:

当时边度唔落后?个阵到处都破旧不堪,真系靠在外面新加坡D人(自梳女)捐助翻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条村的境况先无甘差。据地真系将成条村当作自己嘎屋企甘,将村民当作自己嘎兄弟姐妹。

(当时哪里不落后?那时候到处都破旧不堪,真的要靠在新加坡的同乡人(自梳女)捐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条村的境况才没有那么差。她们真的把这条村当作自己的家,把村民都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四)自梳女的现状

自梳女是广东珠三角地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顺德、广州、肇庆、南海、东莞等多地都有她们的的身影。20世纪30年代,仅在顺德数十万女性中就有自梳女过万人,成为自梳女重要的发源地。

黄松开翻着一本相册说:

以前单单沙头村就有差唔多300个自梳女了,距地都好自立而且又勤力,都煮得一味好餸,系国外打工个阵都好受欢迎。

(以前单单沙头村的自梳女应该就有差不多300人,她们都很自立而且很勤快,都能厨艺很好,在国外打工的时候都很受欢迎。)

懂规矩、勤快、聪明、忠诚的欧阳焕燕在新加坡打工时,先后侍候过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一家,同时欧阳焕燕也和李光耀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连李光耀的儿女李显龙和李玮玲都称她为“燕姑”。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更为开放和包容,人们经常会以有华侨的亲戚倍感自豪,因此侨居国外的自梳女的身份得到认同,在社会上的地位大大提高。1980年至2000年期间,一批批原本在外打工的自梳女都年老退休、落叶归根,纷纷回到家乡生活。当被问到那些自梳女重回家乡的情况时,欧阳连根是这样说的:

正因为距地啊,出过国外生活过,D人呢就会认为距地见过出面嘎世界好威水。再加上距地翻黎个阵都有带住一大笔钱,D人就更加之佩服啦。

(正因为她们在国外生活过,村里的人就认为她们见过外面的世界很威风。再加上她们回来的时候是带着一大笔钱的,那些人就更加佩服她们了。)

回国后,到了退休年龄的她们只能聚在大家集资建成的庵堂里生活。时间长了,有的会搬回自己的亲戚家里居住,有些就入住当地的敬老院,若无亲无戚的就可能选择留在“姑婆屋”终老。目前,据相关资料显示,明确登记在册的自梳女不足50人,年龄大多在85岁以上,有的已过百岁高龄。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完善,自2010年起,自梳女们在广东省侨联的帮助下,几乎全部都已恢复国籍,并能享受到相关的优待政策。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自梳女群体的重视和关心,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各界学者的探访和研究,自梳女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她们时常被采访、被报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探访沙头村和端州区的姑婆时,她们都说以前大家(其他姑婆)都会常常聚在一起打牌聊天,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大,不少都疾病缠身或已西去,因此大家的联系都变得少了。而健在的她们都说不怎么愿意再被打扰了,就只想平平静静地过日子。

以前,自梳女要有巨大的勇气,承受亲朋好友和社会舆论的莫大压力,身份地位通常被质疑,她们唯有聚居在姑婆屋,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尽管如此她们的心仍牵挂着家人亲戚,牵挂着自己长大的地方(家乡),即使漂泊在外,她们仍勤俭节约把省下来的工钱寄回家,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女子的力量和作用。

六、女权主义视角下的自梳女

(一)自梳女的女权意识

女权主义(feminism),是相对于男权主义而言的,泛指女性要求和男性享有平等权利,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女权主义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如:自由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流派和社会主义流派等等。虽然不同派别的主张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认为两性平等,甚至在某些派别中认为女性的地位要高于男性。

然而,自梳女只为了反抗传统婚姻和纲常伦理而选择终生不嫁,并没有主动地、有意识地追求女性权利,发出要求男女平等权利的话语声音。因此自梳女的女权意识还处于一个松散、自发的状态。这与有系统理论支撑和明确的女权要求的女权主义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自梳女的疏离

1.住所独立

在一名女性决心要盘髻自梳之后,她就被认为是已经是“出阁女”,不能再回娘家长住,只能自己或者是和其她同道的姊妹们一起居住在一间小屋子或者是村里的庵堂里面。远在国外的自梳女有的就居住在大户人家的工人房里。1940年代,均安沙头村远在南洋谋生的自梳女决定成立一个同乡会作为大家联络感情的媒介,有时会聚在一起聊天。当自梳女们陆续从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回乡后,因为她们没儿女,有的甚至是连一个亲人都没有,就倡议建一个自梳女的安老院。欧阳连根指着冰玉堂天井说:

距地大家都夹手夹脚,筹左8万蚊港纸,就甘先起左冰玉堂

(她们大家齐心协力,筹集了8万港币,这样才建起了冰玉堂。)

自梳女们选择独身居住或者是群居,无论是从心理上或者是日常生活上都脱离了男性,证明了没有男人,女人还是可以活得好好的。这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自梳女们都有与男性同等的生存生活能力。

2.经济独立

自梳女们以前大多能从事体力要求较小的养蚕缫丝等行业,甚者还选择漂泊在南洋之外打工赚钱养活自己,她们能够摆脱家人、特别是男性的经济支持,可以自力更生,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欧阳启齐提到:

听我妈讲,当初屋企人都比较反对距地做自梳女的,因为怕距地大日无依无靠,无本事赚钱,仲要翻来问罗钱就衰了,不过事实证明距地唔单止可以养活自己,仲可以比钱比物翻来。

(之前听我妈妈说过,当初家里是比较反对他们做自梳女的,因为担心她们以后无依无靠,没有本事赚钱,还要回家问拿钱就不好了,不过事实证明他们不单单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给钱给物回来。)

自梳女们在取得个人经济独立时,她们就减少了需要依附男人获得经济来源的束缚,就有了抵抗传统婚姻束缚的理由和底气。然而,她们并没有像现代女权主义所倡导的那样向更高层次上谋求女权独立甚至是给男权施加压迫,这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差距。

3.思想独立

在取得住所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独立之后,她们在娘家中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女性的权利在这里得到了鲜有的体现。她们再也不像其她身为人妻的妇女那样对丈夫、公公婆婆的命令只有服从。这与女权主义下的女性拥有独立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女权主义所支持和鼓励的是女性能够有真正的独立思想,完完全全地出于自身的内心想法,拥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独立思考权。

(三)自梳女的抗争

自梳女这一特殊身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因此身为自梳女的她们在完成自梳仪式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需要生活在一个备受争议、舆论、甚至是歧视的社会环境中。这些不公平的对待不仅仅来自于当时传统思想观念统治的社会,还有就是备受家人的指责和埋怨,其实也有家长对女儿的选择感到失望和无奈。黄月蓉声音有点低沉地说。

旧阵时,一行出街买餸,D人就系背后议论纷纷,有D甚至讲好难听嘎说话,例如,你真系丢晒你屋企人嘎假,反正就系你听左之后个心好难受噶感觉。

(在以前,每当上街市买菜,有些人就在背后议论纷纷,有的甚至说些很难听的话,例如,你真的是丢光你家里人的脸,反正就是让你听了心里难受的感觉。)

当时后生个阵亦都有人追过我,有好多人都劝我趁后生都可以找户人家嫁佐距,不过都比我拒绝左,但系我地其中有唔少姊妹都系中途选择出嫁。

(当时年轻的时候也有人追求过我,有很多人都劝我年轻赶紧嫁了算了,不过我都拒绝了,但我们其中有不少的姊妹中途选择了出嫁了。)

自梳女一生当中,难免有觉得孤单、寂寞和无助的时候,在面对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自我内心的动摇时,有些自梳女选择了退出,有的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找对象,有的因为对婚姻的抗拒、对男人的抗拒而选择了一辈子的自梳女身份。

(四)自梳女:男权的批判者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女有别、男外女内的观念一直压抑着女性心灵。《礼记·昏义》曰:“男女有别,而后无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女权主义者通常会以组织的形式开展活动。国内最早的女权主义者是在广州出现的,这些人为女性参政议政的权利奔走相告。而自梳女能在广东地区的兴起和发展,除了有相关经济物质条件的支持外,还因为有女权主义新思潮的推波助澜。广东地区的自梳女们,在以父权至上的传统社会观念和禁锢女性自由的纲常伦理的压制下,被迫用极端的方式来作出反抗。在她们的头脑观念中,或许没有系统的女权意识,但她们知道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男女平等的观念是值得坚持的,而且她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在没有男人的情况下,生活照样可以正常继续。在她们决定要梳起的时候,她们大部分会认为在传统婚姻中不会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在家不仅仅要听从丈夫的话,还要听从婆婆、公公和其他旧俗,甚者还要被当作“生孩子的机器”。那些头脑里充斥着男权至上思想的男人们,一直反对女性读书识字,反对女性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支持女性去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在众多禁锢和压迫下,自梳女们无意中充当了女权主义者的角色,她们通过自梳的方式对传统的女性性别身份和社会角色发起挑战,反对那些压迫着自己的父权、夫权和子权。她们以姑婆屋为归宿,心里承受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坚贞不屈地维护女性的尊严。

在以父权和夫权为主导的传统主流文化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梳女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父权制的不满和反抗。她们通过极端的方式来捍卫自身的贞操,抵抗男性的歧视和压制。身为独身主义的她们,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努力摆脱一切束缚,开创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女性主义所倡导的主体意识大同小异,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她们是中国女权主义的先行者。

七、结论

自梳女是在珠三角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下所诞生的产物。她们通过一定仪式,将少女的长辫改为已婚妇女的盘髻发型,以示终生不嫁,她们用自梳的方式反对父权、夫权、子权,争取自由。年轻时的她们,用自己双手辛勤劳动,自力更生,谋求在家庭甚至在社会上的合理平等地位,她们用最真实的行动来证明女性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取得相应的平等权利。她们大多都是由于外部诸因素的影响而选择了自梳的道路,并不完全是自我意识的萌发。但她们这种行为却与女权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她们通过身体力行来给中国未来的妇女争取自身权利作了示范。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对女性权利追求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她们虽然并不像西方女性那样完全通过妇女自身奋斗,而是借助政党力量、知识分子的力量来通过民主革命的同时进行女性解放运动。自梳女的出现、盛行、衰落过程都给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时至今日,仍有社会各界学者人士对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进行关怀,甚至以她们的一生著书,所表达的更多是崇高的敬意。她们可谓是最后的自梳女,是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者。

参考文献:

[1]叶春及.顺德县志(卷八):人物志第七之三[M].明万历十三年.

[2]陈志仪.顺德县志(卷三):舆地志·风俗,清乾隆十五年.

[3]郭汝诚.顺德县志(卷三):舆地略·风俗,清咸丰三年.

[4]杨秋.试论广州地区的自梳习俗及其在近代的表现[J].妇女研究论丛,2005(3).

[5]招汝基.顺德县志(简本)[M].中华书局,1996.

[6]佚名.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在佛山,她们为何只想做“剩女”[EB/OL].[2015-04-20].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8246675.html..

[7]陈遹曾、黎思复、邬庆时,等.自梳女与不落家[M]//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风情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4:44.

[8]叶汉明.主体的追寻——中国妇女史研究析论[M].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