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琅
[摘 要]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是当代美国独立电影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独立电影在对生命的极限体验中混杂了极其偏执的幻想与异常残酷的现实,用他独到敏锐的视角剖析人表象之下的晦暗与畏缩,用对慌乱的特殊情愫表现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探寻。文章从制度改革、旧体制的创新诠释、独立政权等多个角度分析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创作影片,以此来突出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对人类内心纠结和苦难命运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导演;创作形式;灵魂深处
作为当代美国独立电影界最重要的代表人之一,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以其特点鲜明、撼动人心的作品使独立电影的内涵延伸到更广阔的层面。这位著名导演幼年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都对其日后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体制反叛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就是独立电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制作电影《圆周率》的时候斥资六万美元,电影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殊荣,阿罗诺夫斯基凭借《圆周率》斩获了最佳导演奖。《圆周率》中描述的都市文明生活对日本导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家本晋也和大友克洋以《圆周率》为蓝本分别创作了电影《铁男:金属兽》和《阿基拉》。《圆周率》诡异、反差的剧情发展手法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同时阿罗诺夫斯基也被冠以天才的称号。阿罗诺夫斯基的第二部电影《梦之安魂曲》打破语言的禁忌,和小休伯特·塞尔比的文学作品一样,像一颗氢弹爆炸,以极大的冲击力描述了一个现代文明堕落的社会。
阿罗诺夫斯基学习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对于人生和太空的深远讨论,希望利用类似《黑客帝国》的超现实风格作为背景。电影《珍爱源泉》是有着深刻内涵的作品,其主题包括中国哲学、嘻哈、流行的情景剧、西方兵士社会和占卜学电影,表现了当代科学所不能解释的无奈以及对未知的着迷。这部电影是超现实的,这也就注定了其孤立性。不符合当时观影者的内心需求,导致其票房异常惨淡,所以在之后的电影作品中,导演迫于无奈只得减少电影的预算,尽管投资方面减少了,但是电影的主旨没有缺失。
阿罗诺夫斯基在制度的范围内仍然秉持着与制度本身相对立的立场,而且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悲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无穷的魅力,不应被好莱坞的电影框架限制以致消亡。他拒绝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观影口味而改变初衷。达伦的艺术原则是,为观影者创造了一个更具有冲击力的感官世界和更加动人心弦的悲怆之感,来迎合人们天生就存在的对传统束缚渴望冲破的禁忌之心。
阿罗诺夫斯基电影中具有张力画面的动力来自于艺术的沉醉于主旨、负载过重的形体、灵魂陷入高度不安的打破禁忌快感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对自身的忏悔。阿罗诺夫斯基作品中的主人公灵魂和形体都承受了双重的蹂躏和折磨,其艺术的观念中也夹杂了罗曼·波兰斯基希望被迫害的隐秘心理和另类的喜剧化效果、特里·吉列姆的虚幻和固执、斯坦利·库布里克隔岸观火的置身事外和大卫·克罗南伯格对现代社会人们灵魂空洞的毁坏与维系。
如果要最真实地展现天才的精神世界,普通的手法做不到,唯有用闪白的方式与他一起共赴疯狂,一同感受到的真实和营造出来的真实加在一起,才能让人明白天才的精神世界,也能强化天才的主观世界。电影《梦之安魂曲》是一部节奏与韵律极度配合的乐曲,电影剪辑手法不可谓不特别,将曾经的嘻哈蒙太奇剪辑手法、人物写实和短镜头等电影处理技术融合运用,通过营造若隐若现的距离感和蠢蠢欲动的躁动来展现这些精巧的技术,导演其他影片中也运用过类似的技巧,如在电影《幸运饼干》中,依然运用与《梦之安魂曲》相似的手法和技术来处理影片,运用差异性镜头完成了吃饭、推销以及推销成功等事件的连贯性,有的画面只需要几秒钟,有些画面需要几分钟,这样的连续性镜头在影片中随处可见。达伦在《圆周率》中想要表现出那位伟人的癫狂和躁郁,可是普通的拍摄无法让人感同身受,所以导演再次使用相同的手法和技术来捕捉镜头和剪辑画面,通过细节的刻画和长短镜头的交替配合运用,终于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现代很多剪辑手法能让影片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分屏手法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此法能最大限度地加深人物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波动。在相关影片中有男女主人公亲密接触的画面,这时运用分屏的手法能将男女主人公分别记录,真正做到在同一件事上记录了所有人的表现。
在以往电影模式僵化的观感测试后,《摔跤手》和《黑天鹅》在叙事手法上侧重于现实,将主角的心理活动淡化,突出的是纪录片式的真实感。一些具有很强冲击力放大画面的对比感强烈,却仍然表现出理性与感性的链接点,淡化事实和心理活动的关系。
二、职业剧的超类型表达
从1930年开始,美国电影已然成为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形式。2000年以来,观影者再以看经典电影的眼光去观赏影片便显得颇有难度,在著名导演达伦所导演的电影中更是看不到一丝经典电影的影子。达伦所创作的电影牢牢抓住了观影者的情绪,并基于这一点在各种类型的电影面前显得游刃有余:影片《圆周率》是带有科技幻想类的恐怖片;影片《梦之安魂曲》充分将家庭、爱情和动作等元素混在一起;在电影《珍爱源泉》当中,不仅有着大量的历史描述,还有着对未来的设想和期待;影片《摔跤手》将摔跤这一体育运动成功地描述成了一位摔跤手的传奇;与其相反,在电影《黑天鹅》中,有着十分经典的歌曲舞蹈,在恬雅中却带着恐怖的画面,使观影者过目不忘。
倘若在电影种类这一高度来观察达伦的作品,就会发现达伦所创作的作品很多、很杂。当然也可以另起其他的高度去评价达伦电影始终如一的电影性质——对于不同的职业、性格的描写和绘画。
不同职业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将生命投入一个更险恶且丰满的世界。观影者喜欢站在不同职业上来观察达伦电影中各个职业的特点,凭借这些描写展示出人类身体承受能力的高度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种类。
电影《圆周率》中的数学研究者;电影《梦之安魂曲》中被雇佣的观众、造型艺术师、毒品倒卖者;电影《珍爱源泉》中的首席医生、欧洲斗士;电影《摔跤手》中的摔跤手们;电影《黑天鹅》中的演员们;电影《诺亚》中以一当千的诺亚。作为电影的主角,他们的存在性质不仅仅代表着整部电影,还借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中不同的人们作为表现他们的情感变化、国家历史、不同职业心理以及底层人群苦涩经历的介质,导演达伦探寻到能够真正表现出堕落与悲伤的一处“圣地”。
电影《圆周率》中,“著名的”数学研究者马克思·科恩想要凭借一己之力解开“上帝密码”,从中得出宇宙的真谛。马克思·科恩的坚持不懈被一家超模的公司发现,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德国人希望马克思·科恩去解读《圣经》中困扰了人们几十年的秘密。数学研究者马克思·科恩,在两大集团之间穿梭,他相信数学是能够解开世上所有问题的钥匙,最后,马克思·科恩想要证明自己的想法,将钻头钻入了自己的脑袋结束了生命。
具有规律性的数学与杂乱无章的宇宙和困扰人们几十年的秘密相比,想要用前者来证明后者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但是马克思·科恩想要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探寻生命的真谛,在常人眼里这就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行为。在电影《珍爱源泉》中的首席医生汤米,对医学的热爱和拯救身患绝症的妻子这种行为与马克思·科恩是颇为相似的。
电影《黑天鹅》的副导演麦克劳林认为,达伦对电影的执著或许在经过高潮后也必须重归平庸。就像在舞蹈领域,在远处观望舞蹈,观看者将会感觉到舞蹈是那么的优美典雅。不过,一旦你从近处观察,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强横凶暴的体育运动了。
电影《摔跤手》和《黑天鹅》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通过显示表达和抓住观影者心理所惧怕的事物来描写的,成为遥相呼应的照应形式,演员们用肉体来形成表达手法,在过分运用身体的同时探索精神和肉体的“新高点”。
三、“身体政治”
倘若观影者能够对导演达伦、对影片的主角都做出过一定的“诊断”,那么观影者将会觉察到达伦所创作的电影中,主角们在心灵深处都存在着毁灭的阴影。导演达伦用暴力的手法表现出主角在人格上的毁灭,这一心灵上的变化和精神渐入崩溃也从侧面描绘出人们的本性变化历程,在影片的最终以悲剧收尾,同时也刺激着观众那已被绷紧的神经。
导演达伦的所有影片中所有主角的悲剧结局都是一种新的救赎,在电影《圆周率》中,数学研究者马克思·科恩,在最后用钻刺头颅的方式,让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回归大地”;电影《梦之安魂曲》中,影片最后,在经过“厄运的洗礼”后,几个主角蜷曲着身子,返回到生命的起点;电影《珍爱源泉》中,主角汤米在一个个悲剧发生后终于理解人生的真谛,用结束生命来逃避孤独;电影《摔跤手》中,摔跤手兰迪在观众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渡过眼前的难关,并得到了璀璨的人生;电影《黑天鹅》中,舞者妮娜在最后的芭蕾中,用自己的血召唤出象征着凶险的黑天鹅,在生命的最后浴火重生。
电影《梦之安魂曲》中,主角们在自己的幻想空间中不愿醒来,甚至想象出虚无难忘的冤魂,就算是来自父母的关心也没法满足他们本身的寂寞,无法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他们的面前只有来自虚空的救赎。
电影《摔跤手》中,主角是一个充满着毁灭性格的典范。在进行摔跤时,摔跤手兰迪是一个勇猛的男人,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兰迪仅仅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冒失鬼,一个只会在背后摩拳擦掌的人。兰迪只会凭着自己糟糕的感觉去做,并非是常人所能够理解的(如放弃和女儿重归于好、放弃与妻子的生活,甚至想要终结自己的性命)。
与电影《黑天鹅》中主人公悲惨的结局相比,他们都是在主人公面临死亡成就一生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角妮娜在化身黑天鹅之前,再次了解了“被压制许久”的自己。在妈妈看来,妮娜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长得过于娇小、对妈妈过于言听计从),因此,妮娜的妈妈成为妮娜心中可以束缚自己的一面墙,这面墙完全隔断了妮娜的本性和理想,把妮娜束缚在自己的卧室中,拦阻妮娜的成长。
凭借着本性对艺术的追求与探寻,妮娜顺利地通过跳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罗伯特·史蒂文森的作品《化身博士》的情节很相似。妮娜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了解到了自身所期望的与追求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达伦影片不同,在这部影片中,毁灭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与毁灭共存的浴火重生,在电影《黑天鹅》中,死亡成为一种奢侈,并最终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在电影《珍爱源泉》和《诺亚》中,达伦对生命的成长和毁灭做出了思考。在这个领域当中,达伦将自身的救赎和痛苦的成长归据一类,而死亡则成为主角对生命领悟的真谛。站在这一高度来看,电影《诺亚》或许和达伦有着相同的观点。电影《诺亚》中的主角诺亚是一名“神之子”,却无力改变已经沉沦的世界,所以只能在经历了世界末日后对世界进行救赎。
四、结 语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充满人性阴暗面和挑衅的电影世界让矜持、保守的观众望而却步,也让众多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体面人士嗤之以鼻。 “疯子导演” 加斯帕·诺是他的偶像,所以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继承了加斯帕·诺的疯狂,他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对观影者“狂轰滥炸”。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在自己的电影领域里,力图证明电影不能仅仅是一场“事如春梦了无痕”的迷醉,更应该是一段能够铭刻在观众震颤记忆中的灵魂之旅。
[参考文献]
[1] 王天策. 《黑天鹅》:白羽黑翼,人性矛盾的AB面[J].电影文学,2013(10).
[2] 单禹.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超载的身体、沉溺的痛苦与灵魂拷问[J].当代电影,2013(11).
[3] 刘丰.孤独如暗流——论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电影中的“孤独”主题[J].艺苑,2012(03).
[4] 高晟.本我的破茧而出——《黑天鹅》镜像话语分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5] 刘杰,张迎肖.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影片的底层叙事[J].电影文学,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