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徐静蕾:成长主题的自主性与局限性

2016-04-09 09:57潘红
电影文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局限性自主性

潘红

[摘 要] 演员出身的中国当代女性导演徐静蕾,其创作的六部电影的题材均与其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聚焦成长、抒发情感、感知世界。其实,每部电影中都蕴含了她的人生宣言,代表了她的成长经历。定格传统伦理社会中道德人格的成长,超脱世俗的自我界定,徐静蕾电影勇于摆脱消费主义文化侵蚀下的童话式成长,但其在体现成长主题裂变的同时,也显示出了成长叙事的自主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 徐静蕾导演;成长主题;自主性;局限性

徐静蕾导演的作品很少关注国家兴衰和世事变迁,却以女性的独特视角聚焦于情感和家庭,于细微之处彰显自己的个性和色彩。新晋女导演徐静蕾的成长与电影中女性的成长交织在一起,令作品中成长主题的自我裂变和成长叙事的局限呈现出双重变奏的复调形式。

一、自我对抗与自我审视

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生理的不断成长发育加上自我意识的层层磨砺,也就是所谓的成长。所以,成长必然是心理与生理共同成熟的过程,其间必然会存在冲突、叛逆、对抗与和解。作为新晋导演,徐静蕾出山的第一部作品《我和爸爸》便是以成长为切入点,重点描述了老鱼和小鱼两父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影片以女儿小鱼为主线,从少女时的叛逆,到青年时的对抗,再到中年时的理解与宽容,将少女的成长过程影像化,以映射中国伦理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成长母题。

成长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活阅历有限,人格没有定型,所以会出现叛逆和对抗的负面情绪。电影中的小鱼就是在她人生最叛逆的时期被迫接受了母亲突然意外去世的消息,因此,在其生活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的父亲便再次回归了,而这必然会引发生活中更多矛盾与冲突的出现。简陋的居室是影片中多数情节发生的地点,充分衬托了小鱼与父亲平凡却又充满磨合的现实生活。此外,电影还将小鱼与大学男朋友、姨母和父亲朋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进行了简单的串联,虽然在情节上有所弱化,却成功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传统人伦社会的双层框架,结构与情感元素均无缺失。

青春叛逆是电影《我和爸爸》呈现出来的表象,宽容与和解才是其要表达的人格成长的主题。女儿小鱼不断地以上学、恋爱和远嫁他乡等为借口来躲避孤苦的父亲,而她本身却有着同样的孤独感。后来,婚姻的不幸让她不得不重新回到父亲身边,从排斥、争吵,到和解,最后相依相偎,完整地诠释了小鱼的成长过程。而作为一位父亲,影片中的老鱼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问题多多,不过即便他再怎么玩世不恭,在面对女儿的生活时也能马上展现出认真并且慈祥的一面。电影用非常细腻的手法塑造了这样一位非常不同的“父亲”,比如当小鱼决定去上海与男朋友结婚时,老鱼苦口婆心地叮嘱她:“即便出身贫寒、长相一般、看似忠厚老实的人也不是不会花心,感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婚姻同样也会出现危机,这些都与人品关系不大。如果真的发生了,不要为难自己……就算爸爸再混蛋也依然是你爸爸,我永远都在这里,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或许是老鱼的人生经历使然,或许生活本来就充满曲折,当小鱼离婚后挺着大肚子回家时,老鱼以其独特的“人生智慧”支撑起这个家。但意外突然来临,老鱼中风瘫痪,小鱼便成了家中的支柱,她逐渐走向成熟并默默地学会了坚韧与担当。

从电影《我和爸爸》开篇伊始,小鱼母亲就因车祸去世,母亲这一位置在情节发展中一直都是空缺的,这也为“父亲”的回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片中,老鱼负责为女儿做饭、督促她学习、操心她的婚姻,最后还帮她带孩子,显然担当了一位母亲的所有职责,换言之,父亲的形象几乎被“雌性化”了,但这也恰恰成为影片伦理亲情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伦理规范中,父亲在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永远都是坦然与担当。所以,本来一直都处于缺位状态的父亲再次回归,并帮助她走完剩下的人生旅程,虽然其中不乏挫折和困难,但正是由于经过叛逆才学会了自醒,这样的人生轨迹更能衬托人格的成长。

二、自我期待与自我实现

后来,徐静蕾又陆续导演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梦想照进现实》两部电影,其将成长主题慢慢从人格成长延伸到了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叩问,开始了自我实现的精神探索之路。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始终都处在一种情感的自我封闭中,非常极端地展现了“我爱你,与你无关”的爱情观。影片将故事的发生背景定格在民国时期的北平,基调哀婉,衬托出女主人对男作家徐先生的一往情深。从一见钟情到以身相许,再到默默生子后的辗转流离,女主人公始终压抑着自己对徐先生的情感,即便最后相见不相识,她也从不煽情。

为了能够抚养孩子,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这个为爱执著的女人开始学会依附于有钱男人,成为一名交际花。但她并不觉得羞愧,这是徐静蕾对女性情感与灵魂的一种释放,一种在情感上摆脱被男人怜悯、关心,然后自己亲自去体验的成长;这是对自我意识的重新定位,一种真正的自我实现。这种布莱希特式的间离,陌生化的效果令整部电影的成长主题更具自主性。

与之相比,《梦想照进现实》则不同,其表达的是对精神价值的寻找以及过程中的彷徨。这部电影的主观情绪尤其浓重,令观众会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影片中,某部正在拍摄的电影的女主角十分厌恶自己出演的角色,表示无法继续演出,导演开始好言相劝却无果,最后与其争论到天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讨论了人生的困惑、做人的标准以及现实对梦想的欺凌等,其中不乏趣味十足并充满哲理的话:“觉得地上每一点亮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儿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痛并快乐着……”

影片中,女演员非常反感甚至恶心她所出演的那个清纯美好的角色,导演起初非常耐心地引导,并强调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但女演员却下定决心罢演。其间,两人争吵不断,在冗长的对话中不难挖掘出社会中那种约定俗成的人格对人自主性的约束、压制、异化,还有无因的反抗。而在电影最后,当清晨的阳光温柔地照进房间,女演员和导演却只是那么安静地坐在地上,相互做着鬼脸,这种没有结局的结局给人们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所以,这是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在传达一种对精神价值的确认,其不再纠结于什么是梦想,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而是将更多的经历放在更高层次思想上的对抗和自省。

三、自我和解与自我消隐

《杜拉拉升职记》的成功预示着女导演徐静蕾正式从文艺片转向商业片。其采用商业化的运营和制作方式,循着都市丽人浪漫成长的叙事策略,成为内地首位票房过亿的女性导演。这也预示着,她从之前急于证明自己、表达自己的困境中挣脱出来,打破了局限性,找到了能够真正与世界和解的途径或者方法。这时的徐静蕾已经开始学习如何将自己消遣在大银幕之外,与其说她是在洒脱地告别,不如说是真正地成长起来了。随后,《亲密敌人》与《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接连上映,不但延续了徐导展示都市景观和女性励志故事的电影模式,更渗透出了其对新格局下电影文化产业的一种定位和选择。经济的发展,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制造了巨大的压力,职场生存愈加变得具有专业性且竞争残酷,人际关系也尤其复杂,但这些在电影中都被平面化和简单化了。

杜拉拉是典型的职场新人,艾米则是成功的高级白领,而金天则是因情伤落跑的退出者,她们三个更像是“灰姑娘”进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因为主导了公司的一次搬家,并顺利完成了新装修任务,杜拉拉迅速晋升,同时还收获了与销售总监王伟的甜蜜爱情。而已经是高管的艾米也在公司的一个并购案中巧遇身为另一家投资银行经理的前男友,两人从开始的对抗发展到后来的共荣,赢得了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感情上严重受挫的金天离开工作后就到布拉格疗伤,却与大提琴手彭泽阳不期而遇,以相互取暖为最初目的的两个人却在彼此身上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然后走在了一起。所以,电影中的情节似乎都是模式化的,童话式的成长过程掺杂事业的发展线路,温馨且现实。

徐静蕾导演的电影中,都将视角定格在女性身上,特别强调女性成长的自主性。她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对爱情也有着不同的坚持。就像每部电影中都有出现一些经典的台词,例如,“爱情不是用来考验的,而是用来珍惜的”“没有在一起的就是错的人,对的人你是不会失去他的”“是你的转身了也会不走,不是你的留下了也会转身”。从《杜拉拉升职记》到《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徐导将影片的主题定格在对现世安稳的追求和对内心情感的抉择之上,主人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都会收获甜蜜的爱情。杜拉拉与王伟因误会而分道扬镳,最后却在重游泰国的时候再次相遇;艾米倔强地追求所谓的独立,最后却又重新回到戴瑞克的身边;因为受到奶奶兰心和诺瓦克的感染,金天与彭泽阳最终排除一切阻碍,勇敢面对未来。

从三部电影的叙事策略和主线入手,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属于“罗曼司”基本程式的类型化演绎。《杜拉拉升职记》的情感主线是“杜拉拉—王伟—玫瑰”;而《亲密敌人》的情感主线则是“艾米—戴瑞克—瑞博卡”。不难看出,每条主线都属于暧昧的三角关系,程式化的痕迹相当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令故事的发展清晰明了,并且符合观众固定的逻辑思维,也十分呼应成长的母题。而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则不同,其试图去打破这种固定的模式,想为电影的叙事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影片让两条主线“金天—彭泽阳”“陈兰心—诺瓦克”呈“罗曼司”式的交叉,以表现实际生活中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但是在主线之外,又无端地增加了金天与前男友、彭泽阳与前女友、泽阳朋友罗季与金天同学姗姗、诺瓦克与前妻等人的情感纠葛,多条感情线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网。影片在纠结于人物情感的同时还植入了战争的背景,并配以布拉格现实的生活片段,使整个情节产生了断裂,叙事毫无章法可言。虽然金天和泽阳最终克服重重阻碍幸福地在一起,这种童话式的圆满与现实社会的人格和精神的成长交相呼应,但却凸显了影片的缺点。原本设置多重的情感纠葛是为了体现复杂多变的主题意蕴,但由于处理不当,不但令这些情感线显得过于仓促浅显,而且使故事情节出现了断裂,效果非常一般,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成长主题电影中的局限性。

总结而言,这三部电影都可以看成是灰姑娘的蜕变记,但深入分析却只能说是一种单一化的演绎。可能是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也可能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或者来源于女性逃避式处世态度的影响,徐静蕾导演沿用了拒绝成长式的童话构想,用最直接并且简单的方式进行情感的传递与表达。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中学会与现实世界共融;在完美的情感生活中进行自我安慰与消遣;在大爱的气度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徐静蕾导演的女性作品中,适当地坚持了成长的自主性,并在消费主义商业化的背景下完成了自我选择与实现。

四、结 语

观摩徐静蕾近期导演的几部电影作品,不难发现她一直都在摸索和寻找一种“合适”的创作方式,既能迎合市场对类型片的需求,又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前那种“引领式”的存在对徐静蕾的帮助已经意义不大了,正如她说的那样:“虽然我依然浅薄,也可能创作出‘次品,但这并不是我担心的,我反而怕电影不是我的。”对于徐静蕾而言,这更像是一种宣言,以她独有的姿态去寻求艺术表达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在不断的努力中,她坚持着电影成长主题的自主性,也勇于承认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认真思考着如何将“徐静蕾导演”做成一个富有个性标志和品质的品牌。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高校创新创业队伍建设现状和心理特点研究”(项目编号:GHKT2015003)和“广东省高校教师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编号:QGW20150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厉震林.导演徐静蕾的表演格式及其美学分析[J].当代电影,2013(01).

[2] 周雪花.徐静蕾电影的女性权力与叙事时空[J].创作与评论,2013(22).

[3] 徐雅宁.还没盛开就要枯萎吗——试论徐静蕾作品半途而止的女性写作[J].当代电影,2015(11).

[4] 曹冰青.女性意识难以掩盖的恋父情结——浅析徐静蕾的《我和爸爸》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9).

猜你喜欢
局限性自主性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基于反身性理论对公共行政学实践教学局限性的解读与探析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语言象似性再认知:基于语言符号局限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