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靓雯
(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历史街区文化真实性的保护
——洛阳老城区改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赵靓雯
(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文章以《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详细规划》方案的颁布和随后来自各方的不同评价为背景,介绍了这项保护修复工作的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并且根据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这一规划在文化真实性的忽略。通过的成功案例的分析,从历史实物文化和居住生活文化两个方面作出对文化真实性保护的有益探讨。
历史街区;改造;保护;文化真实性
洛阳市是一座著名的历史古城,享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老城区作为展现古都文化的重点历史街区之一,见证了洛阳城东发展的历程。这座于宋金时期在隋唐洛阳城故址上建造而成的老城,通过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传承和不断改造,经历了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近些年,洛阳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在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业规模、旅游经济效益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老城区由于开发不够,古迹损坏严重,风格混杂的近现代民居建筑错落分布,遗存下来的历史古迹如孤岛般散落在民居中,对洛阳旅游事业的展开拉动不够,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为强化老城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洛阳市和老城区人民政府在2010年颁布了《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详细规划》(2012-2020)(简称《规划》),旨在打造一个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带。《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1)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由于城市建设缓慢,传统街巷得以保留,包括东西大街、南大街、鲜果市街与农校街在内的街巷保留着良好的传统空间氛围。因此,对历史街巷的空间关系、街巷尺度和街巷界面三个方面提出保护要求,规定基本保持原有道路断面形式,严格限制机动车进入核心保护范围。
2)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是洛阳在历史长河中多个历史时期城址叠加的区域,虽然因战乱影响和管理不善,传统建筑所剩不多,但沿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及仙果市街和农校街—三复街沿线仍保存一些风貌完整的民居院落。另外,董公祠、文峰塔、府文庙、府城隍庙等文物保护单位也集中于此,成为展现洛阳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针对建筑物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以保持传统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依靠历史文化及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要素得以在此传承至今,涵盖了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等。保护现存较完整文化,适度恢复部分已消失文化,还原文化功能属性成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4)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长期以来缺乏管理和维护,建筑质量较差,公共空间拥挤,基础设施不完善且年久失修,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此,对包括用地规划、人口居住密度规划、市政基础设计规划等相关措施均作出明确规定。
老城片区的保护修复工作自2010年以来,按照《规划》要求,在不断推进中。截至目前,老城区周边主要道路已全线贯通,建设控制地段内的西大街、东大街、兴华街等主要步行商业街已建成使用,游客数量持续增加。另外,历史遗址文峰塔主体建筑已修缮完成,近 2万套保障住房全部建好,基本完成了一期的规划任务。与此同时,老城区的重要历史地位使其改造工程具有很高的社会敏感度,期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对改造后的历史街区是否保持原有民居风格、体现地方特色和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争议。为了更好地探究这项保护修复工作的地方评价、建设现状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笔者展开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希望通过调研更深入地剖析问题,进而引发深一层的思考。通过实地调查,与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沟通,走访居住者、商铺铺主以及游览者,主要发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八角楼金街为标志的兴华街以及附近历史街道已改造完成,但除了重大节假日,白天接待旅客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标准。在实地调查中,很多游客反应该街道文化氛围薄弱,商业气息过盛,与其他城市的历史街道大同小异,并没有真实地反映悠久的河洛文化。另一方面,商铺以工艺品店、服装店为主,缺乏地方特色,不少商铺处于倒闭边缘。
2)走访中发现,现今的住户大多是店铺经营者、外地打工者,他们对老洛阳、老城区的历史文化了解甚浅,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只是借助者,依靠他们来发展老城区历史文化显然不够。另外,采访到的寥寥几位“原住民”均年事已高,对老城区历史轶事和传说典故虽能娓娓道来,但都停留在口头上,旅游者在短暂的游览时间内很难深入于此,了解老城故事。
3)在与老城区政府负责人的交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规划》项目工程中的最大问题便是拆迁的难度。部分需要拆除和重建的危房、规划以外乱建房屋,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拆迁款项的不满意,以及对政策理解的不到位,住户不愿签署搬迁协议,项目进度受到很大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深入研究《规划》内容,分析文化保护的成功案例,笔者发现,不论是对环境的重建改造,还是对历史脉络的延续,尽管都贴上了“对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的标签,但规划者和执行者更多注重的是物质空间的保护,而忽略了人文环境的保护,历史街道文化的真实性需要考证。
历史街区作为地区发展的历史脉络,串联着地区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城市文化传统要素的聚集地,应该具有真实的文化表现力。历史街区的文化真实性,不仅反映在历史实物的真实性上,还反映在居住生活的真实性上。因此,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探讨历史街区文化的真实性标准及规划建议。
从历史实物的文化表达角度来看,为了快速达到改造效果,《规划》以环境治理为目标,主要针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公共空间的营造,带来直观的景观面貌。然而,这种表皮式的景观整治只是在新建街道上做到“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故”,并不能从根本上体现地方特定文化,文化的真实性得到质疑。其次,借鉴上海新天地以市场经营为导向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为了达到改造的资金收益,将现代商业功能直接嫁接到历史氛围中,虽然名义上保留原有建筑,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缮,但对建筑内部进行功能重置,完全改变了街区的特征,商业化掩盖了人文历史。
固然历史空间的氛围营造是历史街区改造的有效手段,但不能因此破坏周围环境,更不能由房地产商造起“假古董”来。尽可能的保留现有建筑,不仅能够保持历史街区真实性,还能解决一些原住民由于心系老房子而不愿离开的搬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规划者应将保护对象的范围扩大,不仅仅包括文保单位,还应包括构成历史街区基础的大量非名录建筑,通过建筑年代、风格特征、使用状况等内容的普查编号,采取较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修缮、加固,进一步落实对历史街区真实历史风貌的保护。同时,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出发,详细了解每栋建筑的功能性质,力求原有功能结构的保留,减少商业利益对建筑功能的重置。不过,完全拒绝商业,博物馆冻结式的保护也不适合全部历史建筑。结合老城区沉积丰厚的历史而传承至今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修复后的非文物保护建筑作为这些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表演的实践基地,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的完整性,也将非物质文化进行展现和宣传,更好地体现了历史街区文化的真实性。
历史街区作为当地居民生活场所,与其他街区不同,是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生活场景在同一个空间的叠加与融合。有人居住方能形成“城”,从生活世界物质和精神高度统一的角度,实物遗存是原有居民生活世界演进的物化,也是原有街区人文精神延续的表达,有原住居民的存在才能使实物遗存人文精神得以传承。在《规划》中虽然本着街区历史真实性保护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不管修缮或拆迁,先一律易主,造成原住民重置的现象。居民重置使生活真实性的主体换了角色,主角的更替必然导致生活真实性的巨变。失去原住民,历史街区空间的原有邻里关系和居住文化正在消失,失去原住民,实物遗存所代表的人文真实性正在丧失。因此,只有留下居民,让他们继续生活在原住地,才能保持历史街区的民间意趣,从而真正表现当地居住生活文化。
要长期保有原住民,首先必须使居民具有稳定性和主动性。从执行者的诉求中不难发现,各种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是他们感到最棘手的难题,这也是不少开发商宁愿用资源极度浪费的全盘拆建来完成改造,进而加剧了对老宅抱有感情的原住民对政府的失望和不信任。在北京城南计划中,朱小地提出的“住房民有化”概念值得参考和利用。通过产权形式的创新,建立由公有产权、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等多样化的产权形式组成的产权体系,使政府从过去的拆迁者转变成了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者,使原住民成为能够决定自己未来的主人,不仅摆脱了政府与拆迁户对立的局面,同时唤起原住民的保护意识。
其次,要长期保有原住民,还要创造历史街区中动态的城市生活,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生活真实性的延续需要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基础,不仅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还要完备服务功能,实行弹性化的整治控制。虽然强调对功能性的重视,但依然允许结合原有建筑物的特色,进行局部功能置换,将符合现代生活的配套服务功能合理引入,同时持续关注与整治,保证主体功能和兼容功能的平衡指标,提高历史街区的可生活性,也不失固有生活方式的保留,使更多的原住民回到这里真实居住,从而带动整个老城区的新陈代谢,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要长期保有原住民,需要让居住者认知到在改造更新中自身可以获益,激发其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当地居民作为老城区的主人,对其历史文化最有发言权,也最具真实性,政府的指导不可独断独行,应提升原住民的主体地位,将他们作为现成的文化传承者,通过给予补贴、加大优惠等条件,鼓励包括民宿、老字号特色店、传统医术等特色商贸的发展,把历史街区特定的生活场景和人文精神真实地传达给世界。
历史的沉淀留下了历史街区的宝贵遗产,而将这些瑰宝完整地保留下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洛阳老城区的改造只是众多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具有独特性,也包含普遍性,值得每一个规划者和执行者进行思考和研究。在消除经济利益当头、抑制追求短期政绩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历史街区的改造,最大程度上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和纹理,保持原住民的居住生活模式,从物质和人文两个方面感知历史街区文化的真实性,实现特色文化与精髓的传承。
[1]张杰.洛阳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保护规划说明书[Z].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城规编第(甲级 081004)
[2]夏健,王勇.从重置到重生-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真实性的保护[J].建筑发展研究,2010,17(2):134-139
[3]丛蕾,黄焕,李晓慧.适应性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研究——以汉口原租界风貌区青岛路片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s1):139-143
[4]丽丽,路桥.旧城重生的未来想象“城南计划-前门东区 2014”[J].缤纷,2014(12):232-233
[5]朱小地.全球化时代的北京城市发展对策[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0(11):59-65
The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Authenticity in the Historic Blocks——A study on the Laocheng Reconstruction in Luoyang
Zhao Jingwe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nan Luoyang 471023,China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issuance of scheme
Historic block,reconstruction,protection,cultural authenticity
G322
B
1007-6344(2016)10-0205-02
赵靓雯,女,(1989.7)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