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贞梅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东 济南 250014)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
姜贞梅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东 济南 250014)
阐述了互联网+的到来,对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冲击,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实施策略。
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模式
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计算机和基于计算机发展技术的互联网。
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 互联网+,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的是实体经济新的创新力和新的生产力,加的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加的是生产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通俗一点讲就是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比如日常的生活服务,滴滴打车是移动互联网与出租车行业结合,电子商务是互联网与购物的结合;再比如:华润联手小米、爱空间打造“华润盒子”,提供客户定制;保利携手民生银行推“利民保”,客户购房享理财收益等等。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势在必行。
1.1 纸质文献利用率低
图书馆的纸质图书,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分布在不同的书库或者阅览室。读者检索到不同类型的图书,需要在多个书库或者阅览室完成借阅。还会遇到已借出、不在架上、被预约、破损等原因无法完成借阅,影响了读者的使用,降低了文献的使用效率。
1.2 馆员思想认识不到位,难以追随信息发展的节奏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以人为主,主要包括:向到图书馆中借阅图书的读者提供借阅和归还的服务,帮助读者查阅所需图书资源,优化读者阅读环境等。互联网+的出现,使原来由人工进行的操作转变为无人操作,读者在自动借还机上自主完成图书的借阅与归还,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在互联网与图书馆相融合的形势下,图书馆员的服务理念、服务内涵、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图书馆员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不断的学习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1.3 服务方式单一,教育职能发挥不到位
作为高校图书馆,学生是最主要的读者群体,长久以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要围绕"新生入馆教育"和"数据库使用培训"开展。不否认这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时间固定的"面授+上机操作"的模式有待改变,年轻的读者,希望采取更加灵活便捷的培训方式。
1.4 不能提供与需求相一致的网络资源平台
纸本图书的检索途径单一,纸本图书和数据库电子资源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检索,同时受限于校园网IP地址范围的约束,IP地址范围外,无法查看和下载本校购买的电子文献信息全文。各高校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只能查到本校馆藏的信息,无法与省内其他高校连通。
2.1 读者的信息需求更倾向于时间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
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传统的图书馆数据库培训、新生入馆教育等,都是固定时间段进行的,而且一次培训时间较长。互联网+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途径更多是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更倾向于无时间限制的自由阅读,更倾向于各种数据库讲座能按知识点、分模块来进行培训,可以满足读者在零散时间的学习。
2.2 信息服务要求互动与主动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以面对面或电话的方式进行,主要解决读者在查找文献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互联网+的到来,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内容、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读者希望能及时与馆员沟通,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信息,以便获得实时、精确的答案。
2.3 信息传播速度快速及时化、传播方式移动数字化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主要是本校教师和学生,他们一是倾向于在权威数据库、专业机构获取学科专业信息,二是希望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快捷的获得想要的任何信息。互联网背景下,只要有网络的存在,通过掌上图书馆,微服务,读者可以利用移动智能手机、ipad 等可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无时间、无地点、无空间限制的快速便捷的获取最新资源动态。
3.1 引入现代化的设备,将图书馆员从繁琐的借还工作中解放出来
传统的读者服务工作, 图书馆员在完成图书借还操作的同时,还需要解答读者咨询、引导读者查找图书、并且进行委托、预约图书的下架及归还图书的上架等工作。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将物联网技术中“RFID”技术运用到纸质文献的信息收集中,读者可以快速、便捷的查找到所需图书的位置,并且在自助借还机上实现自助借还、自助扣缴、自助查询、预约借书和续借图书等。现代化设备的引入,将图书馆员从繁琐的借还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减少了借还图书的工作量,使得图书馆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读者的专业参考咨询服务和学科服务中去,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读者的满意度。
3.2 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文化的衍生、传播场所,除具备实用功能外,还需具备环境的舒适性、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上网的便捷性、文献存放的适宜性等特点,阅览室阅览桌椅的高度、样式要适应人的阅读姿势,色彩搭配要给人视觉感观上的柔和舒适,研修小间的设立,为学生和教师读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舒适的阅读环境,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
3.3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师生,使他们能够快速有效的获取学习和科研所需要的纸质或者电子文献信息。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改变服务模式,由以提供资料为主的服务转变为挖掘师生潜在需求,提供主动式的服务。
采访工作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采访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决定着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提供科研服务的能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web端获取读者常用的检索词,浏览痕迹等数据,深层挖掘读者感兴趣的、急需的需求,主动推送相关的文献信息,并把读者的需求作为我们采购资源的依据。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可以更好地关注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性的提供差异性服务;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把读者的需求归类、汇总,有助于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开展。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微服务
互联网+环境下,微信、微博、微视频、微讲座、微图书、微音乐、微小说、QQ等带来的"微服务"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过去读者想要查找相关信息资料,要到图书馆借阅文献,在IP地址允许的校园网范围内检索电子资源,而现今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已被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型媒介所取代。图书馆通过微信,向读者发布新闻、讲座、数据库培训等信息。通过微视频向读者推送数据库讲座、新生入馆教育培训、借阅规则、馆藏分布等信息,读者可以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选择性的阅读。通过微信群、QQ群实时在线解答读者咨询等。
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势在必行,互联网+为图书馆服务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图书馆人要有忧患意识,努力学习先进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利用好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图书馆引领先进文化的作用,顺应形势,推动高校图书馆在新的时代潮流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1] 李岱洲.“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5):101-103.
[2] 赵一洁,李 英,马艺峰,王金.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6(5):133-137.
(本文文献格式:姜贞梅.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J].山东化工,2016,45(14):124-125.)
2016-06-28
姜贞梅(1967—),女,山东莱州人,图书馆馆员。
G251.5
A
1008-021X(2016)14-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