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阅卷手记

2016-04-09 07:23:15天津刘春平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道题做题落日

天津 刘春平

编者按:本文简述了高考的阅卷流程,并针对2016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的阅卷情况,详细讲解了考生在作答本题型时易出现的错误,并提出了相应的复习策略。这对全国师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016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阅卷手记

天津 刘春平

2016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各省市的分数已经先后出来了,然而2017年的高考准备工作才刚刚开始。笔者参加了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即将踏入高三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一、阅卷流程

首先,阅卷组长会在阅卷前召集一线教师和教授专家,根据样卷情况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这个细则不同于大家在各个地方看到的答案,其制定是以试题为基础,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的,这样便于庞大的阅卷教师队伍能够更好地统一标准,从而保证评分的公正和公平。

阅卷教师到达阅卷地点报到后,就会被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会有一个阅卷组长,指导大家对细则进行学习。细则的学习直接关系到评分的准确性,因此大家就细则进行充分交流、讨论,然后统一观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学习和讨论,大家开始在电脑上进行试判,这个过程主要是让阅卷教师熟悉评分细则和发现新情况。每个阅卷教师只能看到自己所阅的题目,如果发现答错位置的情况,阅卷老师会标记“答错位置”,然后交由阅卷组长重新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般会在质量上和速度上进行训练,试判过程中发现问题,组长和阅卷教师会进行交流和协商。试判一直持续到下午前半晌,后半晌就开始正式判卷了。每个组的工作量是一定的,组长每天都会反馈阅卷速度和阅卷质量,以便大家随时调整。主观题部分每道题都是两个人判,当两个分数在规定的分数差之内,二者的平均分就是学生的分数。当两个分数的差值超出了规定的分数差,就要发给阅读组长,由组长进行裁定。

二、答案速递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 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第(1)小题,在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95%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望”字,而只有个别同学选择了“空”。这么多同学选择“望”字,说明大家可能受到平时备考时的题目的影响。平时训练中,“空”大多是“徒劳的”“白白的”等意思,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空”在这里也是这样的意思,因此将题目理解为“‘望’字能否换成‘空’,为什么”,本能地以为“望”字比“空”字好,这样的理解就背离了题目的意思。我们来看题目,“一作”的意思是有的版本是“望”字,有的版本是“空”字,这就说明两个字都有存在的理由,既如此,是不是我们任意选择一个就可以呢?不是这样的。对学生来说,有的字好说明理由,有的字不好说明理由,所以学生就要进行选择,选择的时候遵循的标准就是哪一个自己理解得好,理解得深,就选择哪一个。就这道题而言,只要是选择“空”的同学基本上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因为“空”字相对“望”字而言相对容易一些。

先看一个考场的答案:“望”字好,“望”是“远眺”的意思,在家里不出门,满眼看见的都是云山,“望”与“满目”相照应,“空”字则不能有这样的效果。

这个答案很显然是将这道题当作“炼字题”来做的,思路也很清晰,但是这样的答案就不得分,因为没有理解题目的含意及诗歌的内容。这道题考查的是一个字在文中的作用。根据分值,可以确定应该是两点。第一点:“望”字照应题目,题目“登裴秀才迪小台”,既然是“登台”,就要“望”。第二点:既然是“望”,就要引出“望”的景色,而99%的同学认为“望”的景色只有“云山”,这也是不对的。因为颔联的景色也是“望”到的,所以引起下文的景色不仅仅只有“云山”,还有落日、鸟、秋原、人。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为: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所以在做这种题目的时候,大家极容易犯不认真审题、先入为主的毛病。

第(2)小题,“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这一联描写了飞鸟在落日下悠闲地飞着,秋原人格外悠闲的情景,属于景物描写,因此表现手法可以围绕景物描写展开。首先就要想到写景的方法,落日和飞鸟属于动景,秋原属于静景,动静结合;其次就要想到景和情的关系,这里很显然是借景抒情。然后再看一下题目的问法,要“结合诗句说明”,既然是说明,只需要指出是什么手法即可。因此这道题的规范作答应该是: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接下里我们来分析一下考场的典型答案:

答案一:借景抒情的手法。飞鸟在落日下悠闲地飞着,秋原人格外的悠闲,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态。

这个考生的答案看似很完整,也符合平时讲的“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规范,但是只能得一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看明白题目中“说明”的含义,理解成为了赏析题目,看似很全,却没有审准,这样就很容易失分。

答案二:动静结合的手法。飞鸟在落日下悠闲地飞着,秋原人格外的悠闲,从而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态。

这个答案在考场中也很有代表性,虽然答对了“动静结合”,但是后边的“说明”和动静结合没有关系,有点“驴唇不对马嘴”,这样会给阅卷老师很不专业的感觉。

答案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这样的答案在考场中比比皆是,有些考生为了保险起见,便多写几个术语,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恰恰表现了考生在诗歌鉴赏上对术语概念的不清楚。就情景关系而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融情于景有着细微的区别。借景抒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作者明显的情感在流露。情景交融:在写景的诗文中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但实际上有作者的情感。即情和景不分彼此,难以区分,景即情,情即景。融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融”在里面的。没有刻意的“借”,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第(3)小题,可以巧妙地转化一下,即“闲”直接写出了什么,间接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其实也就是“闲”字描绘出了什么景、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虽然只是一个“闲”字,但是还要结合整首诗歌,整首诗歌就是表达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因此这道题目的参考答案为: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美、闲适之情。

有一部分考生的答案为:

“闲”不是真正的“闲”,是忧愁的“闲”,表明了作者得不到重用的不得已赋闲在家,从而表达了对朝廷的抗议。似乎王维的“闲”是不得已,是壮志未酬。这就是没有理解诗歌所造成的,或者是受其他的山水诗歌的影响,一看到隐居就想到“终南捷径”,壮志未酬,而这首诗从始至终没有半点壮志未酬的字词或暗示。还有一部分考生很容易写出表达了闲适之情,但是很难写出写了什么景色或营造了什么意境,这类考生大部分不理解诗歌,没有走进诗歌,没有体会到“闲”字的多重效果。

三、复习策略

首先,多读诗歌,注重理解。大多数学生平时积累的不足,再加上古典诗歌语言的丰富性,诗歌鉴赏也就成为了一大难题。高一到高三大家做的诗歌鉴赏也有一百多道,各种题型也都训练了很多次,但是到高考的时候还是不得要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笔者认为,诗歌鉴赏的症结不在于大家对题目的不熟悉,而在于读不懂诗歌本身,或者说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做题上,为了做题而做题,诗歌鉴赏的题做完了便束之高阁,不再理会诗歌的内容。殊不知如果读懂了诗歌,题目便不在话下。因此,在平时学习中,不仅要做对诗歌鉴赏的题目,同时也要弄懂诗歌的内容,时不时地拿出来读一读,增强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其次,注重基础,厘清概念。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丰富性毋庸置疑。但是选拔性的高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题目无外乎形象、语言、技巧和感情。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诗歌积累的同时,也要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概念和术语,特别是学会区分相近的术语,如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

再次,细读题目,巧妙解题。题目是做题的指向和具体要求,因此在做题时,一定要细读题目,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样答题才能准确。比如“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个题目中,有“表现手法”“颔联”“说明”三个关键词,“表现手法”表明答案的内容,“颔联” 表明答题的区域,“说明”表明答题的方式,只要明确了这三个关键词,这道题的方向和思路就很具体了,比如题目(1)中的“一作”就很重要。

最后,熟悉题型,规范作答。高考阅卷评分的依据就是要点,因此要熟悉各种题型,规范作答。炼字有炼字的思路,赏析有赏析的思路,简析有简析的思路。总之遵循一个原则,就是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比如题目中问“前四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回答的时候就可以用“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的景象”来回答。此外,要分点作答,这样不仅方便阅卷老师快速锁定答案,同时也表明自己思路清晰,能够获得很好的印象分。

天津市杨柳青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道题做题落日
误会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大漠落日
艺术评鉴(2017年20期)2017-11-30 21:12:46
落日
滇池(2017年7期)2017-07-18 19:13:53
这道题谁会做
落日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03-16 03:09:39
《落日垂钓》
海峡影艺(2013年3期)2013-11-30 08:15:58